基于双减的小学数学新课标背景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索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吴翠云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第三小学 336100

摘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提出一个问题的重要性超过解决一个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地激励学生去提升他们的问题意识,激活他们的思考思维,并帮助他们掌握高效的学习技巧。为此,我们需要自觉地实施新的教育理念,以此来提升他们的问题意识,并让他们逐步形成勇于提问、愿意提问、喜欢提问的良好习惯。在此基础上,本篇论文将通过构筑和谐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创造问题的环境两个角度,深入研究如何在新的教育理念中,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如何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希望能够给数学新课程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

问题意识;小学数学;双减;趣味

正文


引言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想让小学生对数学产生热爱,需要引导他们的思考,并且要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态度,让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有用的学习技巧。既为小学数学的新课程改革设定了路径,也引领着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探讨。在教育和教学中,课堂无疑是最重要的舞台和战斗的地点,而问题正是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关键,也是激励教学热情的根本。一旦学生具备了问题意识,他们就能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只有当他们的思维方式从情绪化的方式逐步过渡到理智化的方式,他们的学习热情才能得到提升,他们的思考方式也将更为灵敏,这样的教学才能充满活力与吸引人。所以,对于如何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形成持续质疑问题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单一的教学内容

在新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尽管小学的数学教育观念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仍旧存在着教学方式过于单调的问题,这对小学的数学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简化的教材和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并未足够地刺激学生的热情和自我驱动,从而导致他们的问题解决意识得不到有效的培养,这也对他们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带来了负面的冲击。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老师们过于注重纪律的执行,忽视了其他因素。由于压力过大,学生往往不能有效地阐述他们的看法,也不能进行独立的思维和研究,这种情况导致他们在课堂上容易分心。

因此,数学老师需深刻理解教育中的难题,并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降低学生只是简单地做题的情况。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创新教育方法,扩大他们的数学知识,彻底摆脱传统课堂的限制,强化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方位成长。

2.学生缺乏主动性

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日常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为他们缺乏主动和积极的态度。一般来说,优秀的教育方法可以推动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只有当师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并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够互相提出和回应问题,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但是,由于小学数学的基础性较强,知识特征相对单调,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可能会导致学习效果的降低。学生应该更加积极和主动的投入到数学教学的活动中。

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们需要更有力地指导学生,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且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增强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以便让他们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然而,在大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极少数的优秀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且培养他们的提问意识。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想问

新的教育大纲强调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和“注入式”的教育方法,提倡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减少或精简讲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和主动性,让他们真实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变成学习的主角。“教学”的含义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完美结合,教师是教学的策划者、协调者、协同者,学生则是学习的核心、主角、掌控者。只有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公正协作,以及彼此的优点和缺点相互补充,教育的效果才能达到最大化,并且能够相互推动,一起进步。因此,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

1.客观对待学生

我们应该避免用偏见的眼光去评价学生,也不能仅仅根据他们的成绩来判断他们的优劣。每个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一个老师总是独霸课堂,对待那些与他们不同的人,无论是施加压力还是敷衍了事,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拉大了师生之间的差距,让他们觉得老师陌生。因此,我们需要以公平、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并且创造一个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的环境。

2.尊重、信任学生

虽然教师具备“教师道德尊严”的特质,但他们需要妥善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维护他们的自尊,激励他们的质疑精神,解答他们的各种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提问,这样我们的教学课堂中,才能够随时充满着问题,进而避免一言堂的出现。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好问、乐问

孟子曾经说过,“心的本质就是思考,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得到知识,如果不去思考,那么就无法得到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如何思考,并且形成一种擅长思考的习惯,这样他们的学习才能取得显著的进步。因此,通过设置问题教学的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去理解、体验和提出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喜欢提问、乐于提问的良好习惯,这将为他们有效地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设计生活问题情境,使学生好問

问题的产生源自日常生活,并且这些日常生活的问题经常会出现在学生的周围,这些问题已经变得司空见惯,学生也非常了解。然而,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老师一般会使用“填鸭”的方式进行授课,这种方式只能让老师讲解,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能让学生完整地理解和解答问题。所以,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需要创建一个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且提供适应小学生的数学问题。通过良好的师生交流,帮助学生进行有益的数学思维,并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和焦虑,从而能够更全神贯注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教育的效率。

比如,在“观察与测量”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一,我们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对教室内不同物品进行观察,同时测量长度,然后将测量得到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发现,各小组的数据(包括数值和长度)存在差异。当他们感到困惑时,老师可以将各种物品以实物的方式呈现,学生们继续仔细观察,最后发现它们的尺寸和长度各不相同。在观察的过程中,一些学生提出了疑问:“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长度标准?当存在一致的长度规范时,它们的长度可以轻松进行比对。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提出疑问,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也体验到了情境学习的乐趣,认识到建立一致的长度规范的重要性,进而更加激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探索热忱。

2.巧设趣味问题情境,使学生乐问

在小学时期,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他们的核心。然而,由于数学的知识点众多且内容较为复杂,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构建问题环境来有效地将所有的问题连接起来。在构建问题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选择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场景,这样可以帮助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直接提升他们参与教学的热情和主动性,最终实现了他们的自我提问。当孩子们在有趣的问题环境中,他们会感受到知识的吸引力。急切地寻求对未知的理解,从而增强了自我思考的技巧,并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地研究了问题。因此,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从而有效地拓宽他们的思维。这样,学生就会更愿意提出问题,更愿意去探索未知,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升整个班级的教学质量

比如,在“周长与面积的关系”的教育中,可以采用创建游戏场景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光头强和熊大、熊二、吉吉、毛毛等小动物们在森林里嬉戏,突然一道闪电将整片森林点燃,火势猛烈,光头强和小动物们疯狂地朝着顺风的方向逃离,然而,火势迅速蔓延,就在他们要被大火给吞噬的时候,光头强带领大家跑到了一块空地上面,周围还有很多的软铁板。光头强一眼望去,发现四周的大火马山正在向他们逼近。这时,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绝佳的应对策略。他建议所有人立刻用软铁板将其包裹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圆环,只要这个圆环的围绕速度最快,覆盖面积最广,就可以获救。

《熊出没》的故事中,光头强和其他的小动物遭遇到了火灾的危险,部分学生看到的时候就会提出:“大家都来想办法,尽快让光头强他们摆脱火灾的困扰。”,从而通过《熊出没》这一部广大中小学生都喜爱的动画片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场景。同时也可以也激发他们的竞争精神,让学生们自行寻找“周长一定时,“如何实现圆形面积的最大化”,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够帮助光头强和小动物脱离火灾。

举个例子,在“圆的周长”的教育环节里,老师能够向每一个学生展示一张圆形的卡片,然后根据这个卡片构建一个场景。所有的小学生都难以抵挡故事的吸引力,老师可以利用讲述故事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例如,小兰的父亲会告诉她:“只要你能算出一元硬币的周长,我就会给你买一个滑板车。”但是,这个问题的挑战性较大,孩子们能否协助小兰思考解决方案呢?当提出疑问时,小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思考和探索。有的孩子会选择测量绳子,也有的孩子选择使用滚动法进行测量。当老师构建了情景模型之后,学生将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持续发掘、持续提问,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那么老师就能够轻松地引导出接下来的部分。

结论

“提出问题是思考的起点”,在新的小学数学教育大纲中,我们需要致力于打造一个和睦的教与学的环境,积极营造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环境,让他们形成勇于提出、愿意提出、喜欢提出的优秀品质。提升学生的疑难解决能力,对于将数学理论付诸实践具有积极影响,这样能使得教育的演变和当前的社会潮流保持同步,从而稳固学生全面能力的提升,推动教育行业的持久进步,并为社会和经济的长期稳健发展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石。

参考文献

[1]  陈小丽.试论"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 7(5):120-122.

[2]  林美环."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低年级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J].新一代:理论版, 2022(18):0289-0290.

[3]  吴国荭."双减"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J].[2023-09-0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