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路径设计实践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刘美玲

福建省厦门市思北小学361000

摘要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明确指出,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是非常开放的,其目标是扩大语文的学习与应用范围。这种方式不受学科的限制,而是直接接触到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整合各个学科的知识来寻找、分析并处理问题,以此来增进他们的语言和文字应用技巧。跨学科学习已经从单一学科的独立性转变为整合学科的方法,致力于打造一个包含学校内外、课堂内外以及学科间的综合学习环境。这一变化,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对语文学习的要求。如何正确处理好“学科”与“跨学科”的关系,规划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路径设计是组织该学习任务群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核心素养;跨学科主题式;实践探究

正文


一、 跨学科“跨”与“守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作为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是核心素养时代语文学习的重要路径。作为一种扩展性的学习任务集合,它是连接课堂与学校之间以及课堂与学校之间,扩大语文学习和应用范围的关键途径。在研读中,我们要捋“跨”与“守”的关系。

(一)学科性是落脚点

    2022年的课程标准中,对于跨学科学习的阐述是这样的:“……通过阅读、整理、研究和交流在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意义的主题,在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我们可以明白,不论学习的方式如何多样化和手段如何丰富,学习始终是以“语”为基础的,学科性始终是学习的起点和终点。学习跨学科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更宽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掌握并应用语文,从而增强他们的语言文字应用技巧。因此,我们在设计跨学习学习任务时,倘若偏离了语文这个航道,就得不偿失了。

(二)跨界性是增长点

现代学习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都与跨领域的学习方式息息相关。2022版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也强调了“应充分利用跨领域学习的全面教育优势,提升跨领域学习的规划性和目标意识”。所以,为了推进跨领域的学习任务,我们必须主动增加学习资源,以增强跨领域学习的广泛性和开放性,将语文的听说读写与数学、音乐、美术、劳动等学科的学习方式有效融合起来,在消除学科间的障碍后,整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巧去寻找、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形成1+1>2的全面联动效果,使之成为学习的新增点。

二、勾连跨学科之各要素

“跨学科学习”改变了学习目标,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转变为他们能够实践的内容;学习的本质也有所转变,学习已经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并且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它带有学科的特色、生活的气息、儿童的特色和文化的特色。
(一)深入性 
  学习语文并非仅仅局限于阅读一篇课本,它需要学生投身于更深层次的探索,将各种信息融为一体。这种融合可以包括全部的单元内容,或者是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需要掌握思维方式,并且具备批判性的态度来应对学习。比方说,对于统编版的五年级上册的“民间故事”这个单元,我们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并且从三个不同的故事中寻找相似之处,进而扩大到其它的中国传统故事。此外,我们也将它与艺术、音乐相结合,为这些传统故事创作连环画或表演课堂剧,以便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传统故事。
(二)真实性 
    学习跨学科不再仅限于书本知识,而是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项目紧密相连,学生需要探索与他们的生活和未来有关的主题,因此跨学科学习是非常真实的。比如,在学习六年级的《竹节人》课文时,学生在掌握了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游戏方式后,会在现实生活中亲自制作竹节人,想出办法让竹节人更加灵活,创造各种游戏方式,与同学进行300次对抗等。
(三)合作性 
   在语文的跨学科学习过程中,从初始的构建到最终的成果展示,都是以主题为中心的系统化学习。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足够的,需要与他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团队协作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可以与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努力,以实现对整个主题的学习。
(四)反思性 
    学习的跨领域系统包含了大量的知识,并且各个领域之间的关联性相当复杂。学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在学习的全部阶段,如启动、执行、结束等,进行有效的调整和管理。同时,他们也需要在这个跨领域的主题学习过程中持续地进行反思。对于学习路径的规划、学习手段的运用、学习成就的呈现等,我们还需要审视个体和团队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所起的角色。
、探索跨学科之课程化

分析文本,确定主题

在进行文本分析时,引导精确理解文本。先确定课程共同的主题,再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将语文学科与跨学科的核心素养有机结合,并将这些核心素养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际行动。

《十五夜望月》这篇课文描绘了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通过跨学科的方法,老师希望能够唤醒学生对中秋节的热爱,并通过创造相关的情境来鼓励他们去探索这个节日的奥秘。老师使用多媒体工具,“中庭地白树栖鸦,冷落无声湿桂花”为课程制造了一个独特的氛围,让学生们进入诗歌所描述的孤独的世界。然后,通过播放音乐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心境。中秋节是一个特殊的节日,但作者却在这个节日里抒发出了深沉的感慨,这让人不禁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呢?除了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你还熟悉其他的中国文化节日吗?如此逐步提问的方式,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为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的下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合作交流,统整内容

确立一个明确的主题,让每一位成员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这一课题。还以探究《十五夜望月》为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节日的各种内涵,数学和英语学科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使用数学知识,学生们可以将传统节日的起源地区绘制成地图,深入地了解这些节日的来历。通过使用英语,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发音和拼写,更好地理解它们对西方的影响。在美术学科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传统节日的特点来学习,例如中秋节的月亮,春节的烟花和灯笼等,制作海报或手抄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我们将绘画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如此,“传统节日”这样一个主题的出现,使得许多学科的内容得到了更好的整合,它不仅为语文课程提供了更多的知识,也为其他课程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成果展示,多元评价

第二阶段,学生们进行收集、整理和交流信息,并将在下一阶段展示他们的成果。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学生们可以制作PPT或者使用简单的白板来展示他们小组合作完成的探究任务。通过展示成果,可以提高学生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如同学间的互评、小组测试和投票等鼓励性评估来激励他们,帮助学生们获得成功的经历。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总结“传统节日”课程的主题,并在课后反思,继续寻找更有效、更创新的学习方法。

三、深拓跨学科之学习链

在制定小学语文的跨领域学习方案时,我们不只是需要考虑一个单元或一本书的知识整合,还需要考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的结合。这样可以使得主题式的跨领域学习任务更加丰富,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整个学习旅程里,各种学科的交融和协作,以及各个阶段的学习,都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掘,都在推动新的学习成就的产生,构建出一个持久而紧凑的学习链。

(一)采用跨领域整合的理念来实施相关设计

根据许多专家的研究,通过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发现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可以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语文老师会把语文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开发出一门跨学科的实践课程。比如学习《立冬》这一课,将这一传统节日的核心内容与多种学科相结合创建一门具有多元化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可以通过教授二十四节气歌、包饺子、在音乐课上可以演唱《九九歌》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立冬的传统文化。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道德法治课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节气的重要性,并对立冬的庆祝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本次跨学科融合实践课程,我们希望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立冬,掌握它的历史文化,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掌握它的精髓,并从多个角度去探索它的独特之处。

(二)、以头脑风暴进行课程推进与完善

语文课程的深厚人文含义和价值观念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吸收先进文化的思想精华和人物的精神特质,能有效提高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尝试头脑风暴开掘教材的“人文性”的元素,从中找到最能迸发学习情感的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单元人文主题、知名作者人物、重要文化现象,都能成为学生新的学习起点,开展专题性的跨学科学习,不断丰厚学生的素养。比如五上第四单元,本单元贯穿其中的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主题很宏大,如何精缩到一点,让学生深入感受这种深沉的爱?我们可以抓住《古诗三首》中陆游这一点,进行深入开掘。作为中国历史上留存诗作最多的诗人,其爱国诗篇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典型的意义。因此,在学习了《示儿》这首古诗后,我们可以设计“走进陆游”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等了解陆游生平吟唱陆游《书愤》《关山月》等爱国诗作,为陆游画像等,感受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

(三)采用灵活的实践时间来规划课程的时长

摒弃传统一节课仅仅40分钟的教学模式,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同时,适当调整授课时间,提供跨学科的融合实践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在灵活充分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语言能力,满足学习需求。“桥的前世今生”这一主题的学习课程中,我们在语文早读中朗诵《安济桥》,朗读时间15分钟。在语文课程中,我们教授《赵州桥》,教学时长为40分钟。在音乐课上,我们延长了《小放牛》的学习时间,演唱时间为35分钟。科学课上,我们学习《纸桥梁承重研究》,学习时间为45分钟等等。针对各个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我们合理地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场景,以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同时,确保教师的课程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

“跨学科学习”通过“学习活动链”构筑出一个包含各种学习领域的多样化环境,使得在这个环境下的学生能够自发地形成一个学习的集体。由于学科的多样化、学习内容的未知性与丰富性,他们会变得更为专注,对此产生更大的热情,从而使得学习的效率呈现出显著的增长。

“跨学科学习”是学生面向未来必须采用 的全新学习方式。引入跨学科的实践课程,我们希望能够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们能够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更加轻松愉快地掌握语文知识,并且激发他们对其他学科的兴趣。这样,我们就能够把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来发挥它的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玉华.核心素养视域下跨学科学习的内涵认识与实践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 2022(5):7.

[2]  任乐,邹金伟.指向核心素养的新课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以"探索太空,逐梦航天"为例[J].地理教学, 2022(16):37-40.

[3]  朱兵雪.浅议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施策略[J].[2023-07-30].

[4]  吕祝娟.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跨学科主题性学习的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 2020(14):2.

[5]  黄晓晴.核心素养视阈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J].[2023-07-3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