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例
摘要
关键词
乡村振兴;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正文
引言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乡村振兴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的重要手段。
高校教育作为“三农”发展的重要教育力量,需要结合“三农”发展趋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教育保障。[1]高校思政课教育结合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前提,培养学生全面思考能力,树立正确“三农”意识,加深对乡村感性认知的重要途径。
1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历史重任,需要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为高校思政课提供新的工作要求和教学思路,两者在人才培养方面相互依托、互为促进。
1.1为谁培养人:高校思政课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高校思政课的培养目标紧密联系乡村振兴,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乡村振兴中人才短缺是一个突出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基地,思政课在政策宣讲、精神弘扬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作用。[2]结合时政素材,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爱国情怀、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培育高素质、高觉悟、高水平的综合性人才。
1.2 培养什么人:乡村振兴战略契合思政课的教育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与思政课的教育目标相契合,都在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通过课堂教育,思政课宣传国家文件精神,将乡村振兴战略传达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鼓励他们到农村就业,为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实现共同富裕。
1.3 怎么培养人:乡村振兴战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立德树人育人实效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赋予高校思政课新的教育使命,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和平台。乡村实践成为高校思政课的关键抓手,如组织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假期“返家乡”等活动,鼓励毕业生参与基层建设。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案例和故事成为宝贵的思政教学资源,可以用于思政课教学,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使命感。通过实践案例,引导学生内化“知农爱农兴农”的情怀,了解乡村振兴策略,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实践。
2乡村振兴融入思政课面临的挑战
2.1 学生“三农”情怀缺少,“下乡”信心不足
学生对乡村发展存在认知误区,参与乡村振兴意愿低。访谈揭示,很多学生认为城市生活便利、文化丰富、就业机会多,乡村基础设施不足、就业前景狭窄。一些学生觉得乡村振兴属国家战略,个人能力有限。也有学生认为政府主导乡村政策,与个人发展关系不大。少数学生专业狭隘,认为专业无农村机会。
2.2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脱离,课外实践机制有待完善
思政课需整合各类平台,发挥第一第二课堂协同育人。部分高校忽视第二课堂,过于集中第一课堂。乡村实践机会匮乏,学生难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乡村振兴理论薄弱,缺乏实际体验。部分实践缺乏思政课内容融合,第一第二课堂协同不足,育人效果受限。
2.3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一懂两爱”热情
传统思政课注重教材、灌输、理论学习,难激发学习积极性,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乡村振兴融入思政课需创新教学。将乡村振兴融入教学,加强学生关注,引导参与。以乡村问题为起点,逐步展开教学,借助翻转课堂、延伸课程等方法,贯彻知、情、行教学逻辑。
3 乡村振兴融入思政课的路径分析
在思政课教学中,以教材为核心、课堂为平台、教学方式为支持,通过解读中央文件,理解重要指示,将乡村振兴理念融入。[3]《思想道德与法治》跨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为入学的首门思政课。马克思主义传授培养担任国家复兴使命的新一代,以“真善美”引导青年寻求真正幸福,在奉献社会中成就个人精彩人生。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方法、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契合,融入内容可增强学生对乡村使命和责任感。
3.1 把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爱农情怀
课程目标是学习导航,需将乡村振兴战略纳入。教师准备充分,通过问卷了解学生乡村认知,设定合理目标。同时,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合情感价值目标,引导学生关注三农问题,培养爱农情怀。最终将情感转化为行动,投身乡村建设。具体融入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素质目标
章节 | 知识目标 | 素质目标 |
绪论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 | 了解中国发展的新方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特征。 | 引导学生关注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与自身发展联系起来 |
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 了解人的本质,了解“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相关理论,认识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有初步的乡村服务意识。 |
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 了解理想信念的内涵。理解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增强学生对乡村振兴的信心,鼓励学生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号召中实现人生理想 |
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 了解中国精神与爱国主义的含义和内容;明确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根本任务。 | 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指引,引导学生的爱农情怀、知农情感、兴农情操 |
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标准 | 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现实基础和道义力量 | 引导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把社会主义价值观落实到把乡村振兴中 |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 了解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和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 引导学生读懂中国革命道德的内涵,把乡村振兴当成新时代的革命事业去完成,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 |
第六章 学习法治思想 提高法治素养 | 了解基本的法律理论和我国法律运行的主要程序,了解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理解法治思维的内涵,了解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含义特征 | 增强学生对于乡村治理的认识,拥护乡村振兴这一国策,了解乡村治理的相关法律 |
3.2 把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知农情感
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用一定的技巧和素材,传授给学生的观点、思想、技能、知识,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地把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融入教学内容中。首先,教师应熟悉《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难点,努力挖掘乡村振兴与每章节内容的联系,寻找结合点。以课本内容为基本教学内容,科学有效地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对《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补充,丰富教学内容。再者,《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之一是树立学生的远大理想信念,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将乡村建设与自身发展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具体融入方式见表2:
表2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
章节 | 课程内容 | 融入内容 |
绪论 | 新时代呼唤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阐述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
第一章 | 1.高尚的人生追求 2.成就出彩的人生 | 1.培养学生“一懂两爱”情怀; 2.鼓励学生投身乡村建设,实现人生抱负 |
第二章 | 1.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2.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 1. 增强学生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让学生看到乡村振兴的光明前程; 2. 引导学生把乡村振兴融入个人理想 |
第三章 | 1.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2.做改革创新新生力军 | 树立学生作为主力军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专业知识结合,积极投入乡村建设中 |
第四章 |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 阐述核心价值观“富强”的含义,教育学生建设乡村是达到“富强”的必经之路,是共同富裕的前提 |
第五章 | 1、坚持以人民服务为核心 2、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3、锤炼个人品德 | 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集体意识,鼓励他们将自我发展融入到国家建设中,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 |
第六章 | 1、建设法治中国 2、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3、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 把乡村振兴这一国策融入到法治中国中,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 |
3.1 把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兴农情操
思政课的教学实践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理论知识外,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调查、实践操作等方式,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融合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将大大提高学生对乡村建设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将乡村振兴融入到课程设计中,如在第一章课程讲授中,教师帮助学生理清人生规划,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自身发展中。此外可通过组织学生到乡村实地考察,增进学生对农村的关注度。再者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乡村建设与专业知识结合,让学生意识到乡村振兴战略与自身紧密相关。具体实践方式见表3:
表3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方式
章节 | 课程内容 | 实践方式 |
绪论 | 1、新时代呼唤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播放视频,展示乡村建设的新风貌,鼓励学生关注农村 |
第一章 | 1、高尚的人生追求 2、成就出彩的人生 | 鼓励学生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把乡村建设融入自身发展规划中 |
第二章 | 1、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2、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 邀请往届“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的毕业生,为在校生开展分享交流,激发学生的乡村热情 |
第三章 |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做改革创新新生力军 | 通过实地调研和实践,带领学生走进农村,学习劳模精神 |
第四章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 以共同富裕为主题,融合乡村建设元素,开展演讲比赛 |
第五章 | 坚持以人民服务为核心 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锤炼个人品德 | 组织学生从专业知识出发,从农业农村农民角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
第六章 | 建设法治中国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 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农村土地相关法律为主题,开展小组分享和汇报 |
高校思政课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是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培养学生“知农爱农兴农”理念、填补乡村建设人才短缺具有实际作用。想要实现建设“活力美丽乡村”美好愿景,高校思政课教育不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培养知农爱农兴农意识,还要推动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层面走进乡村,真正落实乡村振兴下思政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推进乡村发展,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王鹏.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用情用心用力做好乡村振兴工作[J].新西部,2022(10):156-157.
[2]曾祥明;温思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创新[J].北京教育(德育),2022(04)
[3]文雅.浅谈问题链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教学实施与启示[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2(03):7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