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探索

期刊: 创新科技研究 DOI: PDF下载

邓华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福建省 厦门市 361021)

摘要

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开展需要将当代的信息技术与仿真技术和三维数字技术融合在一起,共同运用依照于建筑物自身的地理环境及文化特征和历史信息等各种内容,选择相应的方式对于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内容进行描述与管理和保存。而不同的信息技术种类运用,也能够促进建筑文化遗产整体的信息朝着可视化与数字化的方向不断进行。在实际开展建筑文物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过程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站在多元化的角度去思索与分析,既要了解到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整体发展状况及运用,对于人类意识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还需要认知建筑文化遗产自身和建筑物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科学化方案,对于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开展数字化保护工作。


关键词

传统文化;传统建筑文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正文

基金项目: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一流学科建设专项闽台古建筑文创产品设计研发与策划推广”(编号:C11709


前言: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能够促进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进行,与此同时由于数字化技术自身所蕴含着的特征以及传统建筑数字化保护传承工作,对于仿真以及鉴别等各种功能的实际需要,也就直接影响到了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建设工作,不能单纯的去运用信息采集及储存模式,而是要通过多种工作模式融合在一起共同开展。

一、传统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重要性分析

(一)重新认知数字技术在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信息内容进行获取的方式及渠道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而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既要确保整体文化遗产信息得以完善,且安全的储存还要使其能够步入大众的视野之中,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1]。而想要真正实现对于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就需要工作人员,首先对于数字技术的实际作用具有全新的认知,人和人之间的文化和知识交流模式出现了转变,就需要将信息的储存及传播模式,跟随整体时代的进步而发展。而针对于一些拥有显著时代特点和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物进行保护工作的时候,既要运用相应的技术方式去保留及重现建筑物自身原本的样貌,还需要使建筑物所包含着的历史文化及建筑文化完整的记录下来[2]

(二)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形式的创新

数字技术和传统建筑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工作的融合,能够有效促进保护工作效率提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科学运用环境下,就能够使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形式得到创新与发展。在运用数字技术开展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相关要素及历史文化信息记录与传播过程之中,不容易产生数据丢失或者损坏的问题,并且还可以运用动态或者静态的模式开展个性化展示[3]

二、传统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关键点分析

(一)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相关性

在实际推动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之中,需要依照于建筑物自身所处于的地理位置和社会背景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建筑物和当地居民之间的联系,并且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习俗等各种内容,针对于不同建筑所处于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之间存在的差异,所构建出的具有差异化的建筑风格及功能,对于建筑信息开展数字化处理与保存[4]

(二)妥善处理传统建筑文化之间不同要素的联系

建筑要素和历史文化与基础信息都属于建筑文化内容,而在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开展时,需要对于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合理处理,并且合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去有效的解决信息在录入及储存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还要针对于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开展创新性的保护与传承[5]。因此针对于传统建筑物信息内容进行储存和管理工作开展的时候,需要首先考虑到文化因素及历史价值和建筑结构等各种基础原因考虑合适的数据类型进行管理与查询。而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图片与视频或者音频等各种数据类型全面了解相关信息内容,尽可能全面化且真实的记录下建筑物自身所包含着的历史文化内容,从而确保数据内容更加精准清晰的描述与储存[6]

三、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现状分析

但是当前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西方国家开始对于我国进行文化入侵,而我国的城乡建设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冲突,虽然当前人们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具有了保护意识,但是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仍旧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传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工作是开始于90年代,例如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以及日本国立西洋美术馆等等都运用了数字化技术,使观众能够对于这些古典的艺术作品进行更加直观的研究与观赏[7]。而90年代中期之后,虚拟现实以及3D扫描等各种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数字化整体形态也开始,由静态转化成为立体和动态,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等各种物理条件的限制,构建了全新的数字化理念。现阶段的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和用户之间的实时交互及资源共享变得越来越为便利,也使数字化技术逐步成为了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中的主要使用方式。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的转变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之中的被动性,保存以及复原展现的目标而转化成为主动开发及信息科技虚拟演示[8]。西方一些国家针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上会更加先进,在技术手段上他们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设备,并且拥有强大的软件开发队伍,专门去通过程序或插件的开发,希望能够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虚拟再现,也使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工作融入在了多个领域。

四、传统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措施分析

(一)构建统一的技术运用标准及规定

拥有文化及历史价值的建筑物,不论是自身的基础信息还是全新的数据内容上,都拥有着显著的动态性和复杂性。所以在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之中,需要首先制定出统一的技术运用模式及数据格式,这样才能确保数字化系统整体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高效率与规范化[9]。具体而言,针对于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之中,需要相应的工作人员,首先针对于基础信息内容进行分析处理与管理,例如对于传统建筑物的建设年代及历史文化背景和自身价值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认知,并且依照于传统建筑物自身的重要程度而分配不同的等级。并且还要运用互联网及大数据等各种全新技术,对于新生成的技术内容进行高度的总结与分析和汇总和基础信息内容形成对比,开展系统化研究,从而构建出统一且科学化的信息模式,最终实现针对于传统建筑物相关信息的精准描述。以此为背景,可以确保不同类型及格式的信息内容,在录入之后拥有统一的运用标准及依据,否则则会导致基础信息在开展数字化技术处理过程之中出现一些数据损毁或者乱码的问题[10]。而站在传统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实际特征开展分析,针对于数据内容开展统一规范处理及管理工作,能够形成具有可行性的数据计量依据。

(二)数字技术和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精准融合

    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之中,需要首先依照于传统建筑物自身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开展全面的认知,站在建筑物自身特点及属性的角度去考虑其呈现出的多元化风格及民族性和文化性特征,由于不同的传统建筑都包含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并且伴随时代发展之中,也会逐步衍生出全新的信息内容及自身价值[11]。而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传统建筑物,也都拥有当地的独特风格及结构和布局与功能,所以在针对于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时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一定要科学化运用科学技术模式及现代信息技术,共同开展数字化保护工作。首先需要依照于传统建筑物所呈现出来的文化价值及历史价值和自身风格特征等各种信息开展,有针对性的计划性信息技术保护工作,并且要全面化的去分析建筑物自身与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之间具有的联系,从而制定出更加贴近于现实的数字化保护措施,不能对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对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全面的对于相关信息内容进行整理与采集,并且依照于实际产生的问题,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相关措施规定[12]。针对于建筑文化遗产相关数据内容开展加工及分析的工作时,需要首先确保数据维护工作的顺利运转。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时代发展整体环境下,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已经融入在我国社会不同行业及领域的发展过程之中,因此针对于当前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言,也需要不断创新保护模式,强化对于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在针对于传统建筑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时候,要优先考虑到建筑物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文化信息和历史环境,并且运用数字化技术方式开展高效的信息加工及储存和整合与运用。还要考量到建筑文化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相应的技术问题,针对于传统建筑文化遗产有关的信息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进行记录与储存,从而真正的促进数字化技术,在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中的合理运用使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章立,赵文轩,邱钰.基于自然交互的建筑文化遗产传播模式研究——以金莲桥为例[J].包装工程,2021,42(22):20-25.

[2]张军洪,李佳乐,周赫.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少数民族建筑保护与设计——以拉卜楞寺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1(16):47-49.

[3]张时来,吴智萤.徽文化传承下的古民居数字化保护研究[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21,29(04):101-106.

[4]黄芳芳.基于LiDAR遥感的古建筑文化遗产三维重建与数字化保护研究[J].居舍,2021(10):160-161.

[5]祝佳铭,范迎春.浅析宗祠文化数字化保护价值和成果应用——以湖南宗祠建筑为例[J].湖南包装,2021,36(01):117-119+122.

[6]梁胜,袁哲,李莹.VR技术下滇藏区藏族小木作数字化保护探析[J].西部皮革,2021,43(04):122-123.

[7]张琪骥.对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的思考[J].建筑设计管理,2021,38(01):84-90.

[8]陶楚冰,高原,韩昕彤.古寺院建筑保护技术研究——以宁波保国寺为例[J].城市住宅,2020,27(08):125-127.

[9]朱俐锟,铁钟.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戏剧之家,2020(12):218.

[10]孟卉,李渊,张宇.基于BIM+理念的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探索[J].地理空间信息,2019,17(03):20-23+26+9.

[11]白璐,张欣宏.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以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形态为例[J].工业设计,2018(06):67-68.

[12]赵兵兵,赵鹏.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策略——以奉国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05):70-7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