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教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正文
在当今社会,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数学教育作为数学学习的起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学生日后学习更高级数学知识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关键阶段,而问题解决能力作为现代社会对个人能力的重要要求,其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小学数学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重视并加强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促进知识深度理解与运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运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通过面对和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种跨界的连接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在学习分数时,学生可以通过分配食物或物品来模拟分数的应用场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运算。另外,问题解决的过程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断尝试和修正以找到最佳解决方案[1]。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操作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相比,这种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更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种能力不仅在数学学科中大有裨益,在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样重要。通过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其他学科和生活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升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问题解决的过程需要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判断、归纳分类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这些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清晰、有条理的思考方式[2]。例如,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思维训练能够让学生更加敏锐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需要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来解决问题,这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跳出传统思维的框架,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挑战和突破能够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这种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学科中取得优异成绩,为中学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培养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问题解决的过程需要学生自主探索、尝试和修正,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动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制定计划、选择方法、评估结果并进行调整,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和策略。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学生将逐渐学会如何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使意识到数学学习的无限可能性和挑战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不断面对新的挑战和难题,这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学生将逐渐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形成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这种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身,不仅在数学学科中不断进步,还能在其他领域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将更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并取得成功。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一)设计情境化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情境化问题。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情境,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4]。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实用性,从而学生探究欲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境化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设定一个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假设学校即将举行“校园美食节”,学生们决定制作“苹果派”,但只有一个大苹果需要均分给五个小组。为了公平分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个大苹果平均分成五份,从而引出分数的概念。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提问:“如果我们只有一个大苹果,但想要平均分给五个小组,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将会思考如何将一个整体(苹果)分成若干等份(五个小组),进而理解分数的含义。接着,教师可以深化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图形(如圆)来表示每个小组分到的部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提出假设性问题:“如果我们再有一个大苹果,现在总共有两个大苹果,我们要如何确保每个小组得到的苹果派分量仍然相等?”这将引导学生思考分数在数量变化时的应用,并理解分数比例不变的原则。最后,教师可以设计应用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例如,提问:“如果我们要制作苹果派,并且每个小组都需要等量的馅料,我们应该如何准备馅料?”这将使学生将分数的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这一情境化问题的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分数知识,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实践操作,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实践操作至关重要。通过结合数学知识点设计实践活动,学生能在动手过程中深入理解数学原理,并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技能[5]。教师也需要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策略,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并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实际物品,如苹果或饼干,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它们分成若干等份,例如,将一个苹果切成两份、四份或更多份,并引导学生观察每一份与整体的关系,从而引出分数的概念。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分数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分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如:“如果我们有4块饼干,需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应该得到多少块饼干?”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学生可以用手中的饼干进行模拟分配,从而得出结论:每个小朋友应该得到2/4块饼干,也就是1/2块。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尝试,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同时,教师还应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完善思路。
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分数的概念,还能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小组合作交流,促进思维碰撞
小组合作交流强调学生在小组内部通过互相合作、讨论和交流,共同探索数学问题,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这种方式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到不同的声音,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拓宽思维。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实现知识的互补和共享。此外,小组合作交流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学会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完成任务。
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图形的分类与认识”一课为例,详细阐述小组合作交流的应用。在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图形的分类标准和基本特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可以分配一些不同形状的图形卡片,要求学生们根据所学知识对卡片上的图形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在小组内,学生们会积极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图形分类的理解和思路,有的学生可能会按照图形的边数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可能会根据图形的角度特征进行分类,还有的学生可能还会结合图形的对称性等进行分类。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会相互倾听、相互质疑,产生思维碰撞,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分类方法和依据。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们会发现有些图形具有多种特征,可以同时归入多个类别。这时,学生会再次展开讨论,尝试寻找更准确的分类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图形的特征和分类标准,还能够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尊重他人的意见、如何共同解决问题。最终,每个小组都会形成自己的分类结果,并派出代表向全班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出质疑和补充,进一步促进全班范围内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培养数学思维,奠定解题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数学思维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演绎等方式,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和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框架,教师应教授学生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如归纳、演绎、类比等,这些思维方式是数学学科的核心,也是学生解题的基础,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逐渐掌握这些思维方式,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归纳出它们的共性,如都有四个边、对边相等。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通过演绎的方式,推导出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公式,即周长=2×(长+宽)或周长=4×边长。在掌握了基本的公式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进行分析和解决。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如果我们有一个长方形花坛,长是5米,宽是3米,我们需要围绕花坛建一个围栏,那么围栏的总长是多少?”学生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将这个问题与计算长方形周长的问题联系起来,然后运用所学的公式进行计算。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尝试,不要局限于一种解法。例如,在计算长方形周长时,有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分别计算长和宽的两倍,然后再相加;而有的学生则可能会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但通过对比和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更能够培养数学思维。
通过培养数学思维,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能力。
三、结语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本研究提出了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倡导合作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策略,以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全面发展。展望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技术的更新,期待小学数学教学中能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邢淑朋.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23,(10):106.
[2]梁思棋.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3,9(05):129-132.
[3]曹学慧.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12):185-187.
[4]王薇,何庆青.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学习活动设计和课堂评价准实验研究[J].教育学报,2022,18(05):44-55.
[5]林雪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探索[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7):8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