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与实践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教学策略
正文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教基〔2019〕16号)中,强调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旅程的起点,承载着奠定坚实基础与激发潜能的重任。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化与拓展,对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愈发显得至关重要。这不仅要求教育者引导学生跨越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门槛,更要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帮助他们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灵活的思维去感知数学之美。通过精心的教学策略,期望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学习。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和理论化
当前的小学数学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灌输和计算技巧的训练,却忽略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他们需要通过具体、直观的经验来构建知识体系。然而,当数学知识被抽象化为一系列公式和定理时,学生难以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降低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教学内容使得数学知识变得枯燥无味,学生难以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而限制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启发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仍坚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即主要由教师进行知识的讲解和演示,而学生则被动地听讲和记录[1]。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启发性和互动性,导致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非主动地进行思考和理解。这样的课堂环境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得数学学习变得单调乏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他们习惯于听从教师的讲解,而不是自己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这样的学习环境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三)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考试成绩
当前,小学数学的评价体系仍过于依赖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分数,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应试技巧和记忆训练上,而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学习过程被简化为了追求高分数的机械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欲,他们缺乏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更难以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
二、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
(一)优化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性和探索性
1、融合生活实践,活化数学内容
通过将数学问题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生开始意识到数学不仅是公式和定理的堆砌,而是解决问题的强大工具。这种结合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深层次的理解,还为他们打开了创新思维的大门,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创造,进而培养出独特的数学视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具体而言,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其中隐藏的数学问题。接着,鼓励他们用数学视角去思考和分析这些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学习六年级下册“比例”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比例现象。比如,在超市购买水果时,不同水果的价格与重量之比,就是一种比例关系。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你想买苹果和香蕉,但预算有限,如何根据价格和重量的比例来选择?”学生需要用比例的知识来分析这个问题,并思考如何在预算内最大化购买自己喜爱的水果。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用比例的概念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学习了比例知识,还学会了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验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同时,他们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创新思维,学会了用数学视角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2、引入开放探究,激发多元探索
开放性问题,即那些没有唯一答案或固定解法的问题,它们鼓励学生跳出传统框架,从多个维度和层面进行探索和思考。这类问题的引入,让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而是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析数学问题。在寻找多种解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尝试。这种挑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潜能。学生不再满足于一种答案或解法,而是追求更多元、更独特的思考路径和解决方案。
比如在五年级上册关于“多边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并询问学生:“你们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这个多边形的面积?”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们开始动手实践,有的利用已知的基本图形(如矩形、三角形)进行分割和组合,有的则尝试使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推导,有的另辟蹊径用平移法将多边形转化为已知图形的组合。在寻找多种解法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复习了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还通过创造性思考和尝试,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新策略。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
1、多元化探索,激发学习潜能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探索解决方案,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究式教学方法则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实验操作等方式,主动探究数学规律和现象,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3]。合作式教学方法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灵活选择和运用。
比如在二年级下册“时、分、秒”的教学中,教师根据二年级学生贪玩好动的特点,采用了合作的教学方法。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时钟模型和一些卡片,每张卡片上都写有一个日常活动及其对应的时间,如“早餐 7:00”、“上学 8:00”等。教师首先简要介绍了时钟的构造和时间的读取方法,然后让每个小组内的成员轮流担任“时间小老师”,负责教其他成员如何读取卡片上的时间,并在时钟模型上进行操作。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积极互动,互相指导,有的负责解释时间的读取规则,有的则负责操作时钟模型进行演示。通过合作,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读取时间,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激发了学习数学的潜能。
2、科技助力教学,拓宽学生视野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色彩明亮且富有动画的教学内容往往能快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以生动形象的动画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刺激,从而更易于理解和记忆。网络技术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在线数学游戏、互动教学平台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互动中成长。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获取知识,还能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这种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学习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图形运动的动态过程,如平移、旋转和翻折等。这些生动直观的动画不仅让学生清晰地理解了图形的运动规律,还激发了他们对图形变换的好奇心。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亲自操作图形的运动。他们可以拖动图形、改变角度和速度,观察图形变化后的效果。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操作中体验到了图形的魅力,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变换方式,探索新的图形组合。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图形运动的知识,还拓宽了视野。
3、丰富课堂互动,促进学生思辨
在沉闷的课堂中,学生往往感到压抑和束缚,害怕提出问题和质疑,这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变得尤为重要。为了创设这样的学习氛围,教师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课堂上,教师允许学生就某一数学问题或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反馈,肯定他们的思考和勇气。同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兴趣。
在一年级上册“加与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拿出一个装有彩色小球的篮子,让学生猜测里面有多少个小球。无论猜测是否正确,都肯定学生们的勇气。接着,让学生们轮流从篮子里拿出小球,每拿出一个就数一次,并记录下数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加减法,还体验到了数学探索的乐趣。对于基础稍弱的学生,教师在课后提供了额外的练习,帮助他们巩固知识;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如果篮子里的小球数量是偶数,你能想到什么规律?”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们深入探究的兴趣。
(三)完善评价体系,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评估
1、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考试成绩,而应涵盖知识掌握、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多个方面。首先,知识掌握是基础,但评价不应止步于此。通过定期的测验和作业,可以检验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然而,更重要的是评估他们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涉及到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估,问题解决能力反映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评价时应关注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合理分析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能力不仅体现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也是创新思维的重要体现。其次,创新思维是评价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它要求学生能够打破常规,提出新颖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数学竞赛或研究项目等方式,观察他们的创新思维表现,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2、鼓励学生展示创意作品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示他们的创新成果,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具体而有趣的策略[5]。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展示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拼图比赛,让他们利用基本的几何图形创造出独特的图案;或者安排学生设计简单的数学游戏,如“数学接力”或“数学寻宝”,让学生在游戏中融入数学元素,展现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展示他们的创新应用。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份家庭预算计划,利用数学知识来规划家庭开支;或者让学生调查社区内的某种现象(如垃圾分类情况),并运用统计知识进行分析和展示。
3、将创新思维纳入综合评价中
为了有效地将创新思维能力的评估结果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中,教师需要首先设定明确的评估标准,确保这些标准能够准确反映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展现的创造性思考、新颖观点的提出以及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评估过程应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课堂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持续关注和评估。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专门的评估任务,如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或需要创造性思维的数学游戏,通过学生的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更直接地了解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了更全面地记录学生的发展情况,教师应为每位学生建立创新思维能力评估档案,并在学期末或学年结束时将评估结果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中,给予适当的权重或分数。最后,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并为在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提供奖励和激励,以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和发扬创新精神。
三、结语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技巧,更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出创新的思维方式。通过精心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活力与挑战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未来的创新者,而教师则是他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引导者。愿每位学子都能在这条道路上展翅高飞,迎接未来的辉煌。
参考文献
[1]陈芳.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3, (34): 42-44.
[2]张诚. 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方法[N]. 科学导报, 2023-12-05 (B03).
[3]赖胜男. 思维可视化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创新作业研究 [J]. 求知导刊, 2023, (33): 2-4.
[4]杨建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J]. 读写算, 2023, (31): 76-78.
[5]黎美薇.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路径分析 [J]. 试题与研究, 2023, (29): 92-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