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体验式论证教学法实践应用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刘雪峰

(唐山市第二十中学,河北 唐山 063022)

摘要

体验式论证教学法是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本文以七年级的教学实践为例,从论题的确定与使用、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论证方式的使用三个方面简述体验式论证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这样的课堂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理性交流。


关键词

论证 论点 论据 教学法

正文


体验式论证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将论证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过程中,评价质疑文本,提出主张,以科学的思维方式为主张进行辨说,从而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丰富情感,培养探究、创新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学形式。

体验式论证教学法要求学生置身于生活中,依托文本,以生活经验去寻求、体味和创造文本中所体现的生活的意义和诗意。这里的情感体验,应该是聚焦式的情感体验。它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从文本的核心价值入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训练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式论证教学法还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严密的论证过程。这一过程始终离不开思想交流;师生要进行思想交流,需要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再用充足的理由论证各自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以便让别人理解和信服。它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对话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查漏纠偏,去伪存真,让思维的碰撞实现思维的升华,从而实现师生认知与情感的同化与深化。

论证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三个要素构成。[1]我从这三个方面,以七年级的教学实践为例,简述体验式论证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论题的确定与使用

论题是通过论证要确定其真实性的判断。我们可以依据内容确定论题,也可以通过形式确定论题,还可以两者兼顾。具体操作如下:

1、论题从题目中提炼。如,我们把题目《再塑生命的人》根据文本内容补充完整是“安妮•莎莉文老师是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这句话可以作为论题。

2、论题从课后的思考探究题的提示中概括。例如,在《春》课后的思考探究第二题中有这样一句话:“课文读起来富有童趣,又带有诗的味道,清新,活泼,优美”,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论题“《春》这篇文章富有童趣,带有诗的味道”。

3、论题从文本内容中提取。例如《老王》一文中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很值得我们咀嚼,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就可以确定论题为“幸运的人杨绛先生对不幸者老王是有愧怍的”。

4、论题来自文本的写作技法和表现手法。如论题“《动物笑谈》的写作笔法生动传神”“《纪念白求恩》中议论和对比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等等。

论题的使用有暗用和明用之分。

暗用论题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明确点明论题,而是围绕论题展开学习,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暗含论证的过程。比如教学《纪念白求恩》一课,我并没有直接抛出论题“《纪念白求恩》中议论和对比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而是删除文章中的议论和对比的语句,把文章压缩成一节文字,让学生把压缩文字和原文进行对比阅读,感受议论和对比文字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学生们在交流讨论中发现议论和对比的文字既评述白求恩,又批评党内不良风气;既颂扬白求恩,又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学习;既突显白求恩的高贵品质,又显出差距,有力地证明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学生们的发现实际上就可以论证论题“《纪念白求恩》中议论和对比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明用论题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直接点明论题,学生依据论题,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在文本中搜集、提取、筛选、整理论据,最后能够运用真实、有效的论据论证论题。例如,在教学《老王》一课时,我上课伊始就让学生关注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由此确定论题“幸运者杨绛先生对不幸者老王是有愧怍的”,要求学生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揣摩杨绛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整堂课通过“看人物——把握人物的身份和遭遇”“看事件——明确人物的需求和动机”“看关系——分析人物的付出和回报”三个环节的探究活动整理出论据,论证了论题。

确定论题是体验式论证教学法的实践起点。论题就像一粒孕育学生逻辑思维的种子,它的巧妙使用让论证在语文课堂中滋生出强壮的根芽,为论证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蓄势。

二、论据的选择与使用

论据是论证中用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判断,是使论题成立的理由和根据。论据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

1、选择论据一定要选择真实的论据,如果论据不真实,那么论证就让人不信服。例如,要论证“不幸者杨绛先生对不幸者老王不必愧怍”的论题(这是我布置给学生的课后作业),有的同学可能会在文本中提取到这条信息:老王在临终前送给“我”一瓶香油和一二十个新鲜的大鸡蛋。他或许会这样论证:香油和鸡蛋在计划经济时代是珍贵的物品,由此可以认为老王在暮年过上了好日子,不再是“不幸者”,而杨绛一家在文革时期经受苦痛折磨,她作为“不幸者”,已经给予老王太多深厚的情谊,所以“杨绛对老王不必愧怍”。这个论证显然有失偏颇,原因就是选择的“老王在暮年积攒下了香油和鸡蛋,过上了好日子,不再是‘不幸者’”这一论据是虚假的论据,从而使整个论证失去了他的作用。

2、选择论据还要求准确。论据和论题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它要求论据的真实性应该可以成为论题成立的充足理由。例如,教学《春》这篇文章,我们能在文中提取到这些内容:

1)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句中加点的句子成分叫做独立成分(独立成分指的是句子中不与别的成分发生结构关系,位置一般比较灵活的一些词语),“瞧去”“看”的作用是引起读者的注意,“不错的”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插入这些独立成分,我们感受到作者富有童心,就好像在和读者谈心,将文章的内容向读者娓娓道来。同时,这些独立成分都是短句,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融入到整个句子中,长短句相间,使整个句子错落有致,富有音乐的美感。这一分析我把它当作论题“《春》这篇文章富有童趣,带有诗的味道”的论据之一,如果当作“《春》这篇文章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这一论题的论据,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

3、选择论据还要注意全面性。论据选择全面,由论据论证论题的理由就充足,反之,论据论证论题的理由就不充足,就缺乏论证论题的力度。例如,教学《驿路梨花》一课,要论证论题“‘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都是小茅屋的主人”,我首先安排“看茅屋——把握茅屋主人的热情与用心”环节,学生聚合小茅屋环境的语句,从中发现这些描写都表明小茅屋的主人是热心的,想得细致周到,准备该有尽有这说明小茅屋的主人全心全意料理小茅屋,具有主人翁精神,这是作为小茅屋主人的标准。然后是“看人物——明确相关人物的行为和动机”环节,学生列表梳理文中人物为小茅屋做的贡献,明确他们的动机是“向具有雷锋精神的人学习”。最后是“看本质——把握茅屋主人的共性与品质”环节,学生在第二环节的探究后进行交流,得出:这些人都有着为人民服务的品质,为小屋做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这符合“茅屋主人具有主人翁精神”这一标准,由此论证了论题。三条论据缺少任意其一,论证都不完善。论据全面,论证就充分有力,读者才能无懈可击。

论据的使用也有要注意的问题。论证论题的论据很多情况下不只一条,多条论据之间存在一定的主次轻重关系或层次递进关系,这就决定论据的安排不是随意的,安排论据时要考虑论据之间逻辑顺序。如前面提到的论题“杨绛先生对老王不必愧怍”,我使用的论据为“杨绛一家在文革时期经受苦痛折磨,和老王一样是不幸者”“杨绛一家渴望摆脱苦痛折磨,对老王的不幸感同身受,把他作为亲人对待”“杨绛和老王交谈,给他精神上的安慰;杨绛把老王当作亲人,送他鱼肝油治眼疾;杨绛回报老王金钱,尽可能多的帮助他。杨绛回报给老王更多的情谊”,这几条论据是层层关联的,前面的论据是后面相邻论据的因,后面的论据是前面相邻论据的果,它们之间的顺序就不能颠倒。如果颠倒的话,就有因果倒置的错误。

用来证明论题的论据,就像论证这课参天大树的枝叶,论据真实、准确、充足,论证就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论证方式的使用

论证方式是论证中论据和论题之间的联系方式,即由论据得出论题的推理方式。论证强调论题的真实性,它既要求论据必须是正确的,而且也要求论证方式是有效的。

我们在确定论题后,在文章中提取论据时,一定要善于发现论据和论题之间的联系方式,从而确保论证的有效性。

例如前面提到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都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一论题的论证,首先明确茅屋主人的判定标准是“具有主人翁精神”,其次用这些人的行为和动机同判定标准进行比对,最后发现他们都符合“茅屋主人具有主人翁精神”这一标准,由此得出论题。整个论证过程课终整理如下:

小屋主人有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具有主人翁精神;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向不同具有雷锋精神的人学习,用不同的行动照料小茅屋;

他们都有着为人民服务的品质,为小屋做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满足“茅屋主人具有主人翁精神”这一标准。

他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论证格式的写法我定为论据逐条写在前面,最后写论题,论据和论题中间用横线隔开。)

这一论证过程是归纳论证。

再如“不幸者杨绛先生对不幸者老王不必愧怍”的论证,我的学生论证如下:

杨绛一家在文革时期经受苦痛折磨,和老王一样是不幸者

杨绛一家渴望摆脱苦痛折磨,对老王的不幸感同身受,把他作为亲人对待

杨绛和老王交谈,给他精神上的安慰;杨绛把老王当作亲人,送他鱼肝油治眼疾;杨绛回报老王金钱,尽可能多的帮助他。杨绛回报给老王更多的情谊

不幸者杨绛先生对不幸者老王不必愧怍

这一论证过程运用的是演绎论证的论证方式,抓住人物心理、动机和行为的因果联系进行探究,层层深入,最终通过二人的付出与回报的对比,得出论题。

论证方式是论题和论据的联系方式,它就像论证这课参天大树的茎干,有效支撑起论证过程。

以上论述是体验式论证教学法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经验。它的实践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这样的课堂让学生进行富有逻辑的思考,构建巧妙的、富有说服力的论证,将零散的、片面的、不成熟的思维逐渐提升为富有逻辑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其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式论证教学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而且有助于学生发现新知,创造新知。例如,学生以第三者的身份富有逻辑地感受了杨绛先生“对不幸者老王是有愧怍的”感受,就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富有逻辑地认知到 “不幸者杨绛先生对不幸者老王不必愧怍”。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将来可能就会成为科学创新工作者。最后,促进学生的理性交流。逻辑素养的普遍提高有利于人们更加理性地交流思想。体验式论证教学法的优势就是变学生愿意交流为理性交流,增强学生思维的思辨性——既不为似是而非的言论引入歧途,又为自己的体验与认知提供充足的理由与依据。

总之,体验式论证教学法的运用在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初具规模。教师多用这种方法引领指导学生,学生多用这种方法思考分析问题,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卓有成效。

 

 

 

姓名:刘雪峰    出生年:1978年11月    性别:男    籍贯:河北唐山     

单位:唐山市第二十中学    职称: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语文阅读教学

学历:本科    单位邮编:063022

电子信箱:lixufe@163.com    联系电话:15231515670

通讯地址: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栗园镇郑庄村5排北街6号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