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纪录片的人物形象塑造探析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王佳敏 通讯作者:杨皓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摘要

纵观古今中外的影像发展,纪录片担当起别具一格的重要使命,彰显其魅力所在。近些年,大众视野从聚焦社会的宏大叙事转移到平凡人物生活,而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是传达出纪录片深层主题的主要因素。所以文章将结合纪录片《老王的维修铺》,来探讨现实题材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承载人物物质基础的多重空间展开分析,利用社会、生存和情感空间作为人物形象的承载物,突出表现人物与生活应战的乐观豁达精神。利用“特质”符号来强调突出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的鲜活个性,传达人物的平凡冀望。最后通过“故事感”的构图和“立体化”的声音,刻画人物形象达到艺术的升华,通过多种方式探讨在现实题材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策略。


关键词

现实题材;人物形象;空间;符号;视听

正文


现实题材纪录片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取材,以人本身为媒介来传递某种意识形态或观念,通过客观镜头的记录,剖析现实人物,直面当下社会现象。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纪录片的发展来说占据核心地位,探寻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也成为纪录片重点研究内容之一。

通过对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探析,使人物能够传达出相应的社会功用和社会责任。将镜头聚焦在社会各阶层的人中,对典型人物进行形象刻画,能够折射出人物所饱含的人文情感和时代印记大致反映出整个群体的生活面貌。在记录客观存在时,通过对人物形象塑造的探索和运用,也为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一位维修工人的生活记录,呈现他面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与追求,深入挖掘现实题材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内涵。通过塑造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传递出平凡人故事的典型性和矛盾的普遍性,在保证纪录片客观性的前提下,将真实性与故事化的创作观念相融合,更贴合社会中的现实,使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一、多重空间搭载人物生活的现实基础

(一)社会空间展现时代发展症候

地理学家约翰斯顿将社会空间定义为“社会群体感知和利用的空间”,在该空间中能够反映出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偏好和追求等。人物在面对各种社会现实变化时,产生的适应性或应激性行为,可看作是一种动态化的社会产物。在特定的社会空间中,从他们的反应行动作为切入点,大幅提升叙事真实感,引发受众情感共鸣。

在纪录片《老王的维修铺》中,通过展现工厂、门店等社会空间,交代老王的活动和行为,承载了他在面对现实变化时最真实的状态。老王为了生活穿梭在各样的工厂和门店中目的是通过社会空间传递出他的社会阶级属性和基本工作状态。在剪辑上通过展现老王在工厂认真劳作的身影,展现出他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生活状态在工作淡季的时候,他并不会完全将自己的时间闲置,而是尽可能抓住每一次工作机会。总而言之,工厂、门店作为他的社会空间载体,承载着现实社会中普通人的自我诉求和生活态度,带着积极的生活态度与社会现实进行周旋,努力为平凡的家庭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空间作为影片中最主要的视觉展示部分,是承载人物形象主要依托,交代时代环境的有效来源。纪录片在展示老王平凡事迹的同时也拉近了与观众的空间距离,为观众提供了可参考的生活实例。

(二)生存空间呈现人物生存状态

对于现实题材纪录片来说,生存空间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基本的叙事空间环境,它是故事的组织者、承载者。列斐伏尔在其著作《空间的生产》中详细系统地介绍了他的社会空间理论,无论是物质的现实空间还是作为实践产物的空间生产,空间所具有的含义都不只是单纯的固定物质“场所”,而是能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背后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

老王作为一名维修工人,其工作内容和性质决定了其生存空间,选取维修铺这一空间载体,表现维修铺内层层的货架和昏暗的环境将他包围,象征着现实带给他的重重压力。在工作时,庞大的铁皮机器和硕大的轮胎和他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感,从他严肃认真的工作状态和坚实的背影中,可以看出他在与生活积极应战。所以说在生存空间中他是为了创建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为了获得理想生活去付出努力,塑造出反抗平庸,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物形象,以获得社会普遍价值的认可。

在纪录片中,老王作为当代中国普通工人的时代缩影,体现出为满足生存需求,而与社会现实积极的抵抗。在其自身获得满足感的同时,也将观众代入到角色中,其生活状态也为观众提供了正向的借鉴意义。

(三)情感空间强调丰满情绪力量

情感空间是一种概念化、抽象化的空间,具有不可见性。将不可见的概念性空间转化为可见空间,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加斯东·巴什拉认为家屋空间是人们来到世界上的第一个宇宙,里面装着最真实的自我与情感,呈现出本真色彩。家人间的相处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呈现出最自我的个性或最真实的情感。

纪录片《老王的维修铺》的主人公老王,通过展现老王与妻子的相处状态,突出情感空间中人物最纯粹的表现。在纪录片中,因常年从事高强度的维修行业,积劳成疾手肘受伤,面临做手术的风险以及不能工作的焦虑。老王选择了报喜不报忧,塑造了最典型的“一家之主”的传统形象。此外,选取在除夕夜放烟花和贴春联这一场景,通过与妻子轻快的交谈对话,呈现出具有强烈反差感的一面。反映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绪变化,通过对其内心情绪的外化,达到人物情绪的表达和力量的迸发。

因此,以夫妻关系承载的情感空间,不仅能展示出主人公多面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担任了凝聚人物情绪和给予力量的角色。在情感空间中他们始终互相提供能量,始终保持对目前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冀望。

作者围绕主人公的社会空间、生存空间以及情感空间,从不同层次的空间,对人物所依存的社会物质基础作出了解读。将三个交织并行的空间进行梳理归纳,把人物特性相糅合,在多重空间的视角下进行深入叙事,以多重空间为媒介,来呈现出更加鲜活丰满的主人公形象,使整个故事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二、特质符号塑造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

(一)乡村符号呈现人物所处环境

乡村是一个庞大社会体系下的表意系统。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之下,乡村在与现代城市化进程的碰撞中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物已然在此之下呈现多重面貌。土地、麦田和工厂、水泥等元素之间的碰撞,可以展现时代背景下现实题材纪录片中的时代主题,传递时代价值。

乡村符号往往带有朴实无华的象征意义,反映人物纯朴、上进特性的同时,也交代人物所处环境。在纪录片《老王的维修铺》中,通过一组广角镜头展现整体环境,一个在田间地头上的农用汽车维修铺。通过展现田野、小麦和农机维修铺等极具代表性的乡村元素,交代出故事发生的主要空间。从老王维修铺的环境可以看出,土地是主要的参与元素,交代了他为生活、为家庭打拼的环境特点。

一个表现形式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符号形式。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老王逐渐向“产业工人”靠近,成为工人阶层的一份子。新的生产场景已经衍生,工作形式变得更集成化、产业化。新型的城市化进程为这一群体的所处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老王的部分工作场景也被工厂、水泥所替代,生存环境发生了相应改变。

(二)、节日符号强化人物未来冀望

春节,是我国古老而传统的重要节日,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文化蕴含。经过多年的演变以及生活的积淀,春节的节日习俗演变成具有象征意义的、各具特色的节日文化符号。在纪录片《老王的维修铺》中,重点表现了贴春联、点香和放鞭炮等事件,以春联、香和鞭炮作为节日符号来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解读。

在纪录片《老王的维修铺》中,通过实物、仪式等符号的建立,突出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愿景。春联、鞭炮作为早已形成的、固定的视觉符号,也是隐于大众心中的精神符号。比如在老王夫妇贴春联这一场景中,通过展示他们温馨笑容画面,使过年喜感得到了具象的表现,仪式符号承载着仪式活动的象征意义。在除夕夜这一场景中,通过表现妻子在车库点香时祝福语“保佑我们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凸显了人物希望通过仪式符号传达自己朴实的心理愿望,真实的情绪传递出人物平实的心理慰藉。

正如诗作“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所言,放鞭炮这一传统的春节仪式,也是典型的春节符号。过年放鞭炮蕴含着驱邪避凶、除旧迎新的多重寓意。在放鞭炮的场景中,层层烟雾和鞭炮响声将老王包围,这一场景也暗合了向上天祈求的意图所在,突出表现了人物的祝祷和期待。

(三)、外在特质突出人物鲜活个性

外在特征是人物最浮于表层的信息,可以通过人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其本身的一些基本信息。例如,人物性格特征、人物所处环境等。某些特定的方言或衣着外表可以作为人物个性以及性格的承载媒介,通过外在区分度可以明确突出人物个性。

在剪辑中,通过符号化的衣着外表和方言运用,更加直观立体的展现主人公,塑造一位平凡、朴实的人物形象。在纪录片《老王的维修铺》中,主人公在各种情境下的表达均使用方言。老王在工作时,鲜少与他人交流,展现出一幅踏实工作的工人形象;临近春节向客户追问尾款时,则表现出更加忐忑和不确定,体现了人物的无奈和不得已。此外,老王在镜头前一直穿着布满尘土和油污的衣服,这已然成为他显著的“职业符号”。通过对淡季时节的表现,即便面对空荡的场地,他总是严阵以待,准备以最好的姿态投入工作。利用职业视觉特质,传达出他总以积极乐观心态应对生活,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位努力奋斗,积极生活的典型形象。

外在特征的背后是个人生存环境和人生经历的体现。方言和衣着是影视作品中体现“个性质感”的无形载体与鲜明标志,能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特别是引起同乡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使人物形象更加亲切更贴近生活。

纪录片作为融合视与听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不仅要具备真实性的艺术表达,还是传递人文情感和精神的载体。符号往往承载着主人公的某些主观映像,从特质符号中挖掘人物的真情实感,从而呈现出更加饱满的人物形象。

三、影像本体助推人物叙事的艺术升华

(一)、强化“故事感”的纪实性视觉样本

人物作为故事与画面的主体,对画面中所现位置的选择就是构图技巧的表现。画面中人物与陪体、背景的空间关系,需要跟随故事的发展和情绪的走向做出调整,最终服务于人物叙事和情感呈现。运用富有“故事感”的构图呈现纪录片的真实感与客观性,营造具有纪实感的画面氛围,利用有“温度”的镜头语言来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

在纪录片《老王的维修铺》中,画面构图的故事感表达,通过静态化的对称构图、纵深构图予以呈现。影片开场,展现了老王夫妇共同维修货车的片段,在这一场景中,大货车居于画面主体,人物则位于一旁的陪体位置,体现出了平凡夫妻相互扶持的温情,以及为了生活不辞辛苦的奋斗精神。在车库内的场景中,利用货架的布局以及墙面上的工具摆放,呈现纵深的构图造型,将受众的视点聚焦在“留白”的中心空间,人物居于画面的最深处,画内空间的元素构成相对拥挤。传递了老王肩负的压力,以及面对要账时不得已和无奈的心境。以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和生活事件作为叙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赋予了物理空间以生命的真实感。

通过上述对构图的分析,基于故事情节和人物情绪变化来对人物形象的构建,画面的构图形式本身就形成了一种视觉节奏的变化,导演在进行主观参与的构图时,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于人物与生活典型事件对抗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主人公在画外空间的好奇探索。

(二)、打造“立体化”的艺术性声音图谱

在现实题材人物纪录片中,声音的运用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声音可以叙事,可以烘托和放大人物情感,可以营造纪实性的影像氛围。所有的声音元素中,可以利用现场同期声作为真实场景中的信息传递,通过交流或某种访问的语言形式,发挥声音对于情感传播的功能,而音乐是负责渲染气氛和情感召唤的艺术手段。

在《老王的维修铺》中,同期声收取了一切声音元素,将工具机器的运作声、马路上车流声等声音全部录入。抓取具有生活化的同期声,收录在现场的一切交流声,增强了纪录片的真实感。主人公的语言表达以及语气的变化,是心理状态外化的重要表现。在纪录片中,通过展现老王的手肘受伤,医生劝说做手术,老王的一句“他吓唬人”,眼里满含迷茫忐忑,从他的语气中感受到担心忧愁的情绪。

音乐的渲染带动着观众的情绪,根据人物内心情绪的转换配合相应节奏的音乐,增强人物感染力。在老王前期要账困难以及手肘受伤等事件的发生时,通过呈现缓慢且带有一定的哀伤色彩的音乐,更贴合影片的情感基调。显示出在社会现实中,老王会遭遇到具有典型性的困扰。以春节为情绪转折点,通过交代老王夫妇贴春联和以及放鞭炮营业这两个场景,  音乐节奏转换成温馨、平缓的节奏,充满了迎接新年的期待和喜悦感,从音乐旋律中可以体会到他对目前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生活的平凡冀望,坚信生活会持续向好,永远笑对生活。

从影像本体的层面来看,人物角色的立体呈现离不开影像元素的加持,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感受纪录片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纪录片的镜头语言不要求华丽又炫技,但要结合具体所拍摄的情境,旨在通过巧用影像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结语 一部出色的纪录片关键在人物形象的塑造,积极鲜活的人物形象不仅能反映出人文关怀,同时可以带来社会正向影响。文章利用多重空间交代了人物形象的现实基础;通过特质符号塑造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最后,通过“故事感”的构图和“立体化”音乐、同期声,助推了人物叙事的艺术升华。通过塑造鲜明且典型的人物形象,传递出平凡人故事的典型性和矛盾的普遍性

 

参考文献

[1] 覃海叶.纪录片中春节文化视觉呈现的符号学解读[D].广州:暨南大学,2018.

[2] 肖微.农民工题材纪录片的空间叙事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23.

[3] 林春盛.家庭类纪录片空间叙事策略研究[D].广州:暨南大,2024.

[4] []卡尔·普兰廷加,刘宇清等译.纪录片中的人物塑造和角色参与[J].电影新作,2021(4):74-82.

[5]申艾妮.人文纪录片的符号意指与情感建构——以《人生第二次为例[J].传媒论,2023,6(22):59-61.

[6]聂欣如.纪录片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