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智能建造专业实践课程的创新研究

期刊: 创新科技研究 DOI: PDF下载

刘鸿辰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四川成都 610400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智能建造专业的实践课程创新。文章首先分析了智能建造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资源匮乏等关键问题。随后,探讨了产教融合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案例,突出了产教融合在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接着,文章讨论了实践课程的创新设计原则和具体案例,强调了项目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此外,还分析了教学方法与实施策略的创新,包括资源整合、教师培训等策略。最后,文章通过成效评估方法和结果分析,指出了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智能建造专业实践课程的具体建议。整体而言,本文为应用型高校智能建造专业的课程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旨在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应用型高校;实践课程

正文

教改项目: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2023年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编号:2023013)项目名称:数字时代背景下智慧教育研究——以《智能建造技术与装备》为例

引言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产教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趋势,特别是在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模式中。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建造专业成为了这一领域的关键学科。这个专业不仅承载着培养未来建筑行业人才的使命,而且也面临着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和实施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满足行业需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前,智能建造专业在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这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应用型高校中创新智能建造专业的实践课程,以更好地融合产业需求与教育培养。

1 智能建造专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1.1 当前智能建造专业的教学现状

智能建造专业作为现代建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通常围绕建筑设计、工程管理、智能系统应用等多个方面展开。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智能建造领域的全面理解,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材料的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以及智能建筑系统的设计与管理。然而,当前的教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传统的教科书和理论讲授,缺乏与行业最新发展相匹配的实时更新。

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很多高校尝试通过引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和实用性,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堂与现实工程实践之间的脱节。大多数课程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少针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实践操作。此外,学生参与实际建造项目的机会相对有限,导致他们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技能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智能建造专业的教学现状面临几个主要问题。首先,理论与实践脱节是一个显著问题。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学习了大量理论知识,但往往缺乏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的经验。这种脱节导致学生在面对真实工作环境时感到无所适从,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和行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其次,教学资源匮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智能建造专业的教学中仍然依赖传统的教学资源,如过时的教科书和理论导向的课程内容。这些资源很难跟上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智能技术和数字化工具方面。此外,由于缺乏与行业紧密合作的渠道,学生难以获得实时的行业动态和实际工程经验。最后,教学方法的单一化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尽管一些高校尝试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但大多数情况下,教学依然以讲授式为主,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和创新性教学策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他们对智能建造技术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2 产教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 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

产教融合是指教育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强化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联系,确保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同步。产教融合遵循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使教育内容与产业技术发展同步;二是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际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鼓励双向交流,让教育机构与企业间形成互动,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实习安排和技术研发等。

在模式上,产教融合通常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形式。校企合作模式中,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企业提供实践平台和专业指导。工学结合模式则是在学习和工作之间找到平衡,让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的同时,在企业中参与实际项目。顶岗实习则是学生在企业中进行的长期实习,以获得实际工作经验。

2.2 应用型高校中的实践案例

在应用型高校中,智能建造专业的产教融合实践案例颇为丰富。例如,某知名应用技术大学与行业领先的建筑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一系列智能建造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包括最新的智能建筑技术理论,还融入了大量的项目案例分析和现场操作练习。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还会定期到企业参与实际的建筑项目,如智能系统安装、数据分析等,这种直接参与实际工作的经历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实战能力。

另一例子是一所工业大学,该校与多家智能建材供应商和建筑设计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这种合作,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行业内的最新材料和设计理念,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参与到真实的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也为企业输送了熟悉最新行业动态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案例表明,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应用型高校的智能建造专业能够更加紧密地与行业实际需求接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这种模式也为企业提供了了解和影响未来行业人才的机会,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双赢。

3 实践课程的创新设计

3.1 实践课程的构思与设计原则

创新实践课程的设计是提升智能建造专业教育质量的关键。这种课程设计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首先,课程内容应与行业最新发展紧密相连,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当前智能建造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方法。其次,设计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工程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再次,课程设计应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行业变化和学生反馈进行及时调整。

在构思方法上,可以通过与行业专家和企业进行深入交流,了解行业需求和最新动态。同时,也可以参考其他高校或国际上的成功案例,吸取其经验和创意。此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也是课程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讨论会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建议和需求。

3.2 具体设计案例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为例,这是一门专为智能建造专业学生设计的实践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智能建筑的概念、智能系统的设计和集成方法、以及智能建筑管理系统的应用。学生将有机会学习到如何将智能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如智能照明、能源管理、安防系统等。

在实施方式上,该课程采用了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学生将分组进行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每个项目都需要解决一个具体的智能建造问题。例如,学生可能需要设计一个低能耗、高效能的智能照明系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还会接受来自企业专家的指导和评价。此外,课程还包括定期的工地参观和实习,让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和体验智能建筑系统的实际运作。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智能建造的理论知识,还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和项目管理能力。这种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同时也为智能建造领域培养了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4 教学方法与实施策略的创新

4.1 创新教学方法

为了更有效地培养智能建造专业的学生,创新教学方法的引入至关重要。项目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方法,它通过让学生参与工程项目来提升他们的学习体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够在实践中学习项目管理、团队合作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技巧。

另一种创新方法是翻转课堂。在这种模式下,传统的课堂学习和家庭作业的角色被翻转。学生在课外通过视频讲座、阅读材料等方式学习理论知识,而在课堂上则主要进行讨论、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实用性。

4.2 实施策略

实践课程的成功实施需要有效的策略来支持。首先是资源整合。这包括将教育资源与行业资源相结合,如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讲授、使用最新的行业软件和工具进行教学、以及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项目实践。通过资源整合,学生能够获得更加丰富和实际的学习体验。其次,教师培训也是一个关键策略。由于智能建造领域的快速发展,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定期的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活动,如参加行业研讨会、访问先进的建造项目、参与研究和发展项目等,都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此外,持续的课程评估和反馈机制也是成功实施实践课程的重要部分。通过定期收集学生和行业专家的反馈,课程可以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其内容和方法始终与行业的最新需求保持一致。

5 成效评估与问题分析

5.1 成效评估方法

为了全面评估实践课程的成效,需要采用多维度的评估方法和指标。首先,可以通过学生的成绩和课程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这包括定期的考试、项目报告、实际操作演示等。其次,学生的反馈是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面谈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此外,行业专家的评价也是重要的评估维度,可以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评估或对学生项目进行评审来获得。

5.2 成效评估结果与问题分析

在对某高校智能建造专业的实践课程进行评估后,结果显示了一些积极的成效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成绩和课程完成情况普遍良好,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项目任务,并在实际操作演示中表现出较高的技能水平。学生反馈普遍表示对实践课程的满意度较高,尤其是对项目式学习和企业实习的部分。

然而,也有一些问题被指出。部分学生反映,虽然课程内容丰富,但部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仍然存在脱节。这表明课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需要进一步整合。此外,一些学生在实际操作演示中表现出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在使用高级技术工具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方面。这暗示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注重技能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行业专家的评价也指出,虽然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但在创新思维和跨学科整合能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这表明课程设计需要更多融入创新元素和跨学科项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针对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智能建造专业的实践课程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分析当前的教学现状、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实施策略,并评估实践课程的成效。研究表明,尽管智能建造专业在理论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践教学、教学资源整合、以及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基于对智能建造专业实践课程的深入分析,提出以下综合性建议以促进其改进:首先,课程设计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研究、工地访问和项目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环境中有效应用所学知识。其次,推动资源整合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并提供实习及项目实践机会,利用企业资源如专业软件、技术设备和专家讲座,旨在丰富教学内容并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此外,采用创新教学方法,例如项目式教学和翻转课堂,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课堂互动性,并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同时,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活动,确保他们能够掌握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最后,建立持续的课程评估机制,定期收集来自学生、教师和行业专家的反馈,以便对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智能建造专业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迪,王琦.产教融合科研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研究——以智能建造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为例[J].科技风,2022,(27):149-151.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2227050

[2]康鹏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平台化运行策略[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03):17-21.

[3]程欣,赵峰.智能建造背景下高素能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05):111-11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