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的初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课例谈
摘要
关键词
群文阅读;初中教育;英语写作
正文
本文系课题《“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英语群文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活动的研究与实践》相关论文,课题编号:XYYY2023—0369
其实,“群文阅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很普遍了,例如我们想要撰写一份报道,就会参考各种需要的材料,这就叫“群文阅读”;为了验证某一史实,我们需要在各时代的文献中查找有关史料,此为“群文阅读”;教师每天都要做好准备,对课文的理解、对文章的理解和对别人的准备材料的借鉴,这就叫“群文阅读”。所以,把语文课外读物引进到课堂上来,就是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把它与课堂上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得到更好的提升。
一、“群文阅读”对促进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内涵和意义
(一)对“群文阅读”的理解
“群文阅读”教学与“一篇带动多篇”、“单元整合”、“专题阅读”和“海量阅读”相比较,而以往英语教学中,多数同学的阅读范围较窄,而且主要集中在老师讲课的内容上。但是,就一种语言而言,应当勤加练习,要注意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提高。否则就会讲“哑巴式”的英语或者只是说而没有书面表达。为此,提出了“群文阅读”这一新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并丰富了作文材料。
(二)有利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比于小学生,初中生的思维更加的成熟,他们的理解力也更加的好,他们的接受程度也更加的高,所以,在初中的教育过程中,可以采取逻辑上更加严谨,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指导学生多读书,为作文的积累提供更多的材料的同时,引进“群文阅读”,有助于学生从一篇文章、一个话题延伸出多篇文章、多个主题,有助于同学们发现文章中的共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掌握了这种阅读方式,以后的读书就更有目标了,不至于象“无头苍蝇”似的乱飞。
二、群文阅读对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得作用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施和健全各种教改举措的同时,初中英语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课题,老师们在注重提高英语的兴趣的同时,也要对英语的阅读方式进行革新,使其能够更好地为自己所用。采用“以读为本”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既能减少英语内容的讲解,又能提高他们对英语知识的阅读兴趣。特别是老师要关注的是,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将他们的学习要求和目的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为他们的作文水平的提升打下基础。在进行多种阅读活动时,老师还应该注重给学生创造一个阅读环境,让他们有很强的沉浸感,让他们的思想和文本的内容相结合,保证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对文章的更好,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写作材料。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在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与书写习惯的重要时期,所以,作为英语老师,也要在实践中,积极地引领学生对所遭遇的内容进行有效地了解,并且在所遭遇的内容中,掌握词汇,语法,句型,结构等知识,并将其运用于英语的写作中。在课外阅读中,老师要尽可能地允许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而且内容更多,帮助他们制订好的阅读方案,督促他们准时地进行。此外,对英语学习者的英语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根据学习者的具体状况,为他们挑选适合自己的读物。
三、群文阅读的初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整合
(一)在阅读中积累写作与朗读词汇
在初中阶段,英语的基础是词汇的积累和句式的学习,而阅读则是他们的主要词汇量,在所有的初中考试中,都会有大量的阅读理解题,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在此类考试中的得分,也关系到他们的写作是简单句,是基础词的堆积,还是高等词汇与语法的结合,是一篇幼稚错误百出的作品,还是一篇让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我们要主动进行以读促进写的教育,激励他们通过读书来获得自己的写作经验,然后将其运用到写作当中,从而大大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老师要养成在读书过程中进行积累的习惯,让他们在阅读的时候手里握着一只笔,勾勒出新词和陌生短语、复杂句式,空闲的时候还可以利用字典查词,把单词和短语的含义搞明白,老师在对阅读理解问题的解释和对学生的扩展的时候,也应该把重点放在对新的知识的介绍上,同时也要对单词和语句的用法进行详细的解释,激励他们不断地去积累,不断地提高自己。
(二)对优秀的阅读素材进行赏析,进而仿写
在用英语写作时,学生时常会遇到想写的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想表达的意思不知道如何写能变得更高级一点,通篇文章都是简单句,这样的作文往往得不了高分。因此,学生平时在训练时,应该注重对阅读素材中表达比较好的句子进行赏析,进而进行仿写。如,I cannot bear it.可以用短语表达:I cannot put up with it以及I want it.可以用短语表达:I am looking forward to it.再比如,在表达文章前后顺序时,不推荐使用firstly,secondly,thirdly,finally,更推荐使用first and foremost,besides,last but not least或者to begin with,then,furthermore,finally。
(三)提高文化素质,以语篇文化为中心
在中国的文化、习俗、情感表达等方面,在阅读的时候常常会涉及到文化的差异,所以要通过文化的差异来提升自身的专业核心素质。首先,要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的文化内涵,注意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同,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英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能减少作文中出现的模糊性。其次,在“以读促写”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敏感性,可以分辨并了解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汲取中外文明的精华,体验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最后,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渗透,老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过精心的挑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的读物,挖掘其中蕴含的主旨,激发学生的感悟与创造,对文化的尊敬。同时,对初中英语“以读促写”的运用及其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充分意识到了二者之间的内部联系,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扩展与融合,寻找出切实可行的途径,以便开展具体的教学规划与实践。
(四)引导学生精读文章,深度发掘写作素材
将“以读促写”的教学方式运用到初中英语课堂上,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使老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作文材料,为作文打下良好的铺垫。因此,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细读课文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同学们能够把握文中的关键词,并仔细地研读其中的要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作文中灵活运用,从而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采用“以读促写”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接受能力,从而实现对所学内容的内化。这样的话,在每一次作文的时候,都不会再“从头开始”了,相反,他们还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提升初中英语的教育效果,让他们的作文和知识的应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比如,在初中英语老师教他们读“Can you play the guitar?”时,首先要对本课的题目进行研究。在“Share your hobbies and interesting stories. And talk about the benefits of this hobby.”在这一节的阅读教学中,会引导同学们学会许多关键词语,比如“play the+西洋乐器”,如果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把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兴趣联系起来,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说明,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还可以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兴趣,谈一谈自己的兴趣,谈一谈对自己有什么益处,并让他们学习如何表达,这样才能使他们“有话可说”。这样既可以积累大量的材料,又可以对英文作文的整体架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五)提高学生读写内化水平自由表达思维与感受
“以读促写”将对初中英语的学习产生正面影响,同时,在英语课堂上运用“以读促写”的教学方式,也可以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使他们可以自如地发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比如,当他们阅读了一篇论文之后,他们就会有一种想要把自己的情绪和情绪发泄出去的欲望,这个时候,他们就必须创造一个可以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觉的环境,这样学生就会趁机把自己的思想和感觉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实现对文本的转化。但是,在平时的英语课堂上,老师要为他们提供读写内化的时机,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的创作热情,不然的话,他们在看过之后,就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都表现出来了,即通常所说的电影观后感、书籍读后感、活动参与体验等的书面表现。所以,老师要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将读写内化,让他们的思想和感觉适时地得以传达和表达,从而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从而让他们的读书起到真正的效果。例如,老师要在课文解释之后,让他们展开一场自由的探讨,让他们就文中的环保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把自己的思想和周围的人的环保意识联系起来,把自己的思想和英语作文联系起来,让他们有一个抒发感情的空间,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文本,并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作品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表达水平,让他们把所学到的东西融入到他们的思想之中,从而把他们的思想转化为英语写作,从而让“以读促写”真正地运用到我们的英语课堂上来。
三、结束语
在新的时期,老师的教育工作已经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那么简单了,而是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建立起一种现代化的教育观念,针对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改革,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度过学业上的难关。对学生来说,单纯地做题目,培养自己的记忆力,已经被这个时代所抛弃了,他们还需要从自己的研究中,寻找出自己的方式和方式,加强自己的学习,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以后的各个方面,才能变成一个全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冯玉霞,基于群文阅读的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J],英语教师,201818(02):99—102.
[2]王养柏,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以读促写的应用分析[J],英语广场,2019(03):117—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