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落实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历史教学;家国情怀培养;探索实践
正文
引言
家国情怀作为学习历史的核心价值和人文关怀,体现了对国家的繁荣与人民福祉的向往,以及对国家的深厚认同、归属、责任与使命。从历史学的视角看,这一情怀不仅是一种认同的理念,而且指导学生深入了解和珍视中华文化的杰出传统。它在本质上寻求个体与集体价值的有机融合,涵盖了民族情感、爱国教育和爱国精神等方面,促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实际状况,建立文化自信,以及理解历史发展的多元统一性。换句话说,家国情怀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民族与国家之间紧密连接的关键纽带,也是确保家国共融共生的有效方式。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最新修订以来,家国情怀一直是高中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核心素养,能够推动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统一。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们家国情怀素养的意义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也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精神风貌。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了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许多仁人志士毅然奋起,不惜生命,书写了悲壮而感人至深的篇章。他们的家国情怀,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当代高中生生逢盛世,但仍需居安思危,增强家国情怀意识。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课堂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近代史上的国家危机和民族苦难,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培养家国情怀素养,可以使高中生树立远大理想,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落实策略
1.通过历史前后的对比,帮助突出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精神风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家国情怀素材,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学习和与其他国家历史的比较,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中国历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历史赋予了每代人不同的使命,教育则是实现这一使命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传道受业解惑的引路人,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他们为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代代青年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国家建设中绽放青春光芒。他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他们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谱写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例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在教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秦朝的郡县制,再到元朝的行省制,每一项制度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需求,也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和治理能力。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体现了早期王朝的政治格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分封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最终被秦朝的郡县制所取代。郡县制的推行,标志着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有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元朝的行省制,则是在多民族国家治理实践中应运而生的制度创新。它打破了以往的行政区划模式,根据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设立行省,有效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格局。通过对这些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深厚积淀和发展脉络,感受先贤智慧的光芒,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通过对乡土资源的融合,激发出家国情怀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本地历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历史遗迹、地方博物馆等资源,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激发爱国情怀。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将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使家国情怀教育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
例如,在教学《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课时,教师应充分挖掘地方历史资源,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应充分利用地方文献、地方志等宝贵资源,精心设计贴合地域特色的教学活动,带领学生穿越历史长河,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查阅家乡历史资料,了解家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变迁,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可以鼓励学生记录家乡的历史,写村史、地方史、家族史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
(三)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营造家国情氛围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抽象的历史文化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体验,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厚植爱国情怀。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反映家国情怀的影视短片,引导学生思考影片中人物的爱国情怀;可以组织学生朗诵爱国诗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家国情怀主题演讲比赛,鼓励学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在学习《两次鸦片战争》这一课程时,为深化历史教学,教师应充分依托信息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激发学生探索历史奥秘的兴趣,促使他们涵养家国情怀,砥砺社会责任担当。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关于鸦片战争的视频或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鸦片战争的历史事件。例如,可以展示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状况,对比中国军队和侵略者军队的武器装备情况,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对中华民族的影响。通过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家国情怀。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研讨活动,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探究鸦片战争的历史细节。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鸦片战争期间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分析他们的事迹对中华民族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师应着力培养高中学生历史综合素养,引领他们涵养家国情怀,砥砺责任担当,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传统,代表了对祖国和家庭的深厚情感。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培养家国情怀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为了培养下一代具有担当和责任感,让他们将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最高地位。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历史资源,挖掘出生动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全面促进高中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培养他们成为新时代具有高度素养的杰出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林虎.核心素养背景下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培养探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12):25-26.
[2]谢旭永.基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以《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为例[J].山东教育,2021(Z6):91-92.
[3]刘向阳.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9(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