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视域下的整体类比教学---以浙教版九上“1. 3二次函数的性质"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单元视域;整体类比教学;二次函数;学用结构;
正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整体类比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整体比较和类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在二次函数性质的教学中,通过与一次函数的整体类比,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本文旨在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及说明,展示整体类比教学法在二次函数性质教学中的应用,并反思其教学效果,以期对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整体类比教学法的应用——以浙教版九上"1. 3二次函数的性质"为例
(一)教学设计(分三块)
1、课题的引入:
师问:(1)前面4节课已经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哪些知识?
(2)在学习一次函数时,知识发展的路径是怎样的?
(3)类比一次函数的知识结构路径,猜一猜,这节课应学习二次函数的什么知识?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学生可以借助类比的方法,学用结构的方式,不难得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二次函数的性质,而知识发展的逻辑链非常相似,如:
一次函数:定义及相关知识→图像→性质→应用
↓ ↓ ↓ ↓
二次函数:定义及相关知识→图像→性质→?(应用)
教学说明:关于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我们需要确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不仅涉及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知识点梳理,还需要我们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类比。
2、二次函数性质的探究:
师:一次函数的性质是如何探究的?
生:(1)先出示,
,
,
,
,
这6个一次函数。
(2)再把这6个函数画在同一坐标系中,观察这6个函数的图像走向,然后研究一次函数的增减性与k,b中哪个字母的符号有关。
(3)通过验证得出增减性与k有关,与b无关。
师:基于前面这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学习了二次的图像的形状,辆对称性,解析式的三种形式等知识,这节课研究二次函数的哪个性质?
生:增减性
师:一次函数有最大值与最小值吗?二次函数呢?若有,跟什么有关?
接着出示:
,
,
与
,
,
的图像。
让学生观察图像的变化趋势,然后设计以下四个问题:
(1)当自变量增大时,函数的值将怎样变化?
(2)判别这些函数有没有最小值或最大值,你能发现这是由表达式中的哪一系数决定的?
(3)想一想方程与函数
有什么关系?
(4)图像与x由交点个数又由什么决定?
教学说明: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类比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类比教学法的核心在于通过比较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二次函数性质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类比过程,鼓励他们主动发现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点。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使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对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进行深入的对比和分析。
3、二次函数y=的性质应用
例:已知函数
(1)求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对称轴,以及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并画出函数的大致图像。
(2)自变量x在什么范围内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何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少?并求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
(3)①当时,y的取值范围是什么?最小值多少?
②当时,y的取值范围是什么?最大值多少?
(4)当y>0时,求x的范围,当y=0时,x=?
当y<0时,求x的范围。
(5)记x=1.5,时,对应的数值分别为y1,y2,y3,试比较y1,y2,y3,的大小。
教学说明:整体类比教学法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他们形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的深远意义:
1.“学”的目的:全面回顾与深化对一次函数性质的理解
在教学开始前,我们将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回顾,引导学生对一次函数的性质进行细致的分析。首先,我们将回顾一次函数的图像特点、斜率与截距的几何意义等。其次,我们将深入探讨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一次函数如何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线性关系。此外,我们还将对一次函数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为后续的类比教学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在回顾过程中,我们将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确保学生对一次函数性质有深入而全面的理解。同时,我们还将引导学生关注一次函数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与二次函数的类比教学打下基础。
2.“类比”对象的适切性:深入探索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性质联系与差异
在学生对一次函数性质有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将引导学生将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进行整体类比。首先,我们将对比两者的图像特征,引导学生观察一次函数图像(直线)与二次函数图像(抛物线)的异同点,从而揭示二次函数图像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其次,我们将对比两者的性质表现,包括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等方面,引导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点。
在类比过程中,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比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性质。同时,我们还将结合具体实例进行类比教学,通过图像、表格等形式展示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性质,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
3.“用”的深远意义:灵活运用类比结果深入理解并应用二次函数的性质
在类比的基础上,我们将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结果来深入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
首先,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二次函数性质的理解。这些例子和练习题将涵盖二次函数的各个方面,包括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增减性及最值问题等应用。
此外,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信息,选择合适的二次函数模型进行求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我们还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通过讨论和交流深化对二次函数性质的理解。
二、反思与总结
在进行了基于单元视域下的整体类比教学法在二次函数性质教学中的应用之后,我深感这一教学方法的潜力和价值。它不仅提升了学生对于二次函数性质的理解程度,也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兴趣。然而,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有其局限性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反思了这次教学中的成功之处。通过整体类比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性质,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进而更好地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同时,类比教学法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他们在发现相似之处和差异点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再次,我还注意到,通过具体实例的讲解和练习,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了他们的解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然而,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引导学生进行类比的过程中,我有时会过于强调两者的相似之处,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差异。这导致一些学生在理解二次函数性质时产生了混淆。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两者差异点的讲解和强调,以避免学生产生误解。其次,我还发现部分学生在类比过程中存在思维障碍,难以将一次函数的性质迁移到二次函数上。这可能是因为我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水平。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此外,我还意识到,整体类比教学法虽然有其优势,但也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对于一些难以通过类比理解的知识点,我们可以采用直观演示、实验探究等方式进行教学;对于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以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
总的来说,整体类比教学法在二次函数性质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和完善这一教学方法,以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我也将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优秀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出努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基于单元视域的小学数学整体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研究与指导,2021 (5):81-82.
[2]朱冬梅.单元视域下的整体类比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4):42-43.
[3]王云涛.基于单元教学视角的二次函数性质教学设计与实践[J].数学教育研究,2017 (03):67-68
[4]郭萍.二次函数性质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J].江苏教育,2018 (07):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