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实施小组管理,评价
摘要
关键词
初中教育;班级管理;小组管理;评价实施
正文
前言:初中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就是班级,而且教师所开展的班级管理活动,会直接对初中生的成长过程带来影响。初中阶段的教师在组织管理整个班级的过程中,应当先了解初中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初中生当前发展提出的需求,然后运用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教育,在此之中,小组管理就是一种高效且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此驱动初中生的智力发展,同时帮助初中生养成团结协作、自主管理的良好习惯。
一、班级管理中的小组管理主要内容
(一)在班级内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教师要想针对初中生开展小组管理工作,必须从初中生刚入学开始。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教师对于其实际情况的了解十分有限,无法直接确定和评价初中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在初期的小组管理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组建临时小组,以保证小组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在建设临时小组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先了解初中生在小学阶段的表现,然后将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分为一组,否则可能在班级内部出现小团体。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将小学阶段担任过班干部职位的学生,任命为小组组长。
在临时小组建设完成以后,教师将班级内部的规章制度展示给全体学生,要求各小组的组长对组内学生进行监督以及指导。在一个学期之后,学生都已经适应了初中校园的生活,并且展现出自身的个性,所以教师需要从第二个学习开始,重新划分班级内部的小组,并且根据初中生的学习成绩、课堂内表现、与其他学生的相处情况等,重新将班级内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完成小组的分配。在通常情况下,教师需要保证一个小组之中,包括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组长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小组内起到良性引导作用[1]。
(二)针对小组进行科学分工
构建小组进行管理,实质上就是将班级内部的初中生,划分为不同的小型团体,初中生身处小组内部,必须对小组以及自身负责。换而言之,教师在构建小组并且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先了解小组内不同成员的发展现状,然后为小组成员下发不同的任务,并保证责任能够落实到全体初中生,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减轻教师在班级管理层面的负担,进而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
在开展小组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除设置大组长以外,需要安排至少1名常务组长,负责所处小组的日常事务、校内纪律以及卫生情况,常务组长必须具备较高的责任意识,以及助人为乐的精神,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上位置,沟通能力强且能够组织活动。大组长在小组之中的责任为文化建设,维护小组内部的规章制度,并帮助小组之中其他成员。常务组长可以被视为大组长的“助理”,在具备强烈责任心的同时,能够在遵守校规班规、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起到榜样带头作用,帮助大组长真实记录小组内所有成员在班级内的表现,配合大组长开展组内管理活动,同时监督小组的纪律以及卫生情况,在发现纪律和卫生问题以后,及时提醒组员进行整改。
在确定常务组长的职责并落实以后,教师应当根据小组内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次阶段性考试的成绩,选择各学科的小组代表,该小组代表不仅要监督组内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还要负责收发作业、记录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在开展上述小组管理活动以后,班级内部的管理工作可以做到有效实施,且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小组管理,真正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为初中生管理组织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有效的帮助。
二、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实施小组管理和评价的策略
(一)设计规章制度提供管理保障
小组管理属于班级管理之中的基础单位,但是上文提到的小组管理相关组织结构安排,并非最关键的管理内容,而是需要教师为小组管理制定专门的制度以及目标。要想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必须提前明确小组管理的责任,在实施小组管理工作时,班级内部的班委会,与传统的班级干部组织截然不同,班委会不再是教师开展班级管理活动的“中间人”,而是管理班级和小组之中履行职责的关键角色。与此同时,小组之中的所有岗位,也会对班委会进行完善以及补充。
在实施小组管理相关责任制度以后,能够体现出小组管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思想,满足初中生发展友谊、体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同时转变了初中生对于班级管理工作的认知,意识到班级管理工作需要全体学生参与,而不是教师和几名班干部的专属工作。在构建小组管理相关制度以后,初中生需要在小组内部,通过讨论确认小组乃至班级的目标,在此之中,小组目标就是整个小组开展阶段性发展活动的重要方法。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内部可以做到“拧成一股绳”,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需要达成的小组目标努力奋斗[2]。
(二)引导小组内部学生团结合作
教师之所以将班级作为单位开展小组管理活动,是因为教师需要督促每一名初中生不断进步,同时培养初中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构建小组以后,小组组长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在组内明确教师进行分组的根本目标,以及小组对于每一名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然后小组组长带领组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同时根据组员的学习水平进行合理分工。在具体实践之中,小组组长的学习成绩较好,可以带领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一同学习,将高效的学习方法传授给组员;而在班级卫生管理方面,各小组成员根据提前安排的分工,积极自主地完成打扫活动,为全班学生营造出高质量的学习环境,同时增进小组内部学生之间的情谊,保证全体学生能够通过小组管理共同进步,实现阶段性学习成长目标。
(三)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行为
初中生的个人能力必然会受到先天智力、学习环境、家庭、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初中生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差异,这种差异在初中生学习的过程中十分显著。在对小组管理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地根据初中生的学习成绩,片面地给出小组评价,如果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小组评价标准,初中生将难以在班级、小组之中获得认可,其学习自信心也会受到严重打击,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消极情绪,对小组管理持有抗拒态度。
在针对小组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初中生现阶段取得的学习成绩,还要更多地关注初中生的行为举止,将培养初中生适应社会发展、实现终身发展的能力与品格,作为开展评价工作的标准。例如,班级内部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在班级和小组内部经常热心帮助别人,且能够自觉遵守班级和小组的规章制度,在对此类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根据其日常行为给出正向的小组评价[3]。
结论:综上所述,小组管理方法的运用具备多种优势,所以教师可以将该管理方法引入班级管理之中。教师需要合理划分小组成员,引导各小组制定专门的奋斗目标,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初中生的合作精神,同时采取科学且恰当的小组评价方式,从而真正将初中生放在班级管理的主体位置,提升班级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文海燕.基于小组合作的班级量化管理——系统论视域下[J].教育视界,2023,(22):30-34.
[2]纪荣闪.关于小组合作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26):169-170.
[3]马正山.以小组合作为核心的初中生班级自主管理实践研究[J].读写算,2021,(14):68-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