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摘要
关键词
综合能力 培养 语文 教学质量
正文
2022版新课标颁布,培养核心素养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学科,号称科技界的“工作母机”。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唯此才能感染学生、教化学生。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生活化的师生关系,打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教学生活中的学生和教师都应是生活中有真情实感的人。要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构建一种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前提。因为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的最基本关系,是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得到教师接纳、信任、理解、鼓励和赞美,就会从中感受友爱,体会友谊,增强自信,进而形成信任、宽容、善良、友爱、自尊、自信等良好的性格特征,从而喜欢集体生活,喜欢社会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可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提供了满足,保证了教育教学正常开展。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室的氛围,也就是“学生的家”。富有激励性的墙壁标语、名人名言、警示牌、书香四溢的橱窗展牌以及优秀作品评比栏、图书角、知识角等分布在校园和教室的各个角落,整个校园体现出浓浓的知识气息。可以说,在人性化、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已不仅仅是学生,他们同时还是充满个性和灵气的鲜活的生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因此有了强有力的生命支柱,充满了不竭的生命活力。
二、改变教学结构,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教师逐渐让学生回归到了课堂主体的位置,通过探寻多钟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为如果只是使用一种单一的模式进行学生兴趣的激发的话,学生虽然在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因为比较新奇而感到有意思,但是时间一长,学生也会觉得无聊,在教师再次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就会表示抗议。也就是说,单一的模式固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需要一套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系统,这样教学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价值,让学生真正主动的进行学习。此外,在进行书本知识的教学的基础上,同时教师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增加与学生的交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因素制定出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例如:在学习《小熊住山洞》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过话剧表演的形式缓解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再让学生解剖课文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此外还要落实评价教学机制。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注释,写出自己学习到的写作手法或者解剖出来的情感来表现出学生思考的痕迹。教师要根据这些文字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向做出总结,从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全面的点评。
三、重视评价环节,给学生正确引导
学生的进步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建议,因此在阅读之后的评价环节必不可少。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发现学生的潜力和缺陷,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只要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有方向的进行改变、提高,帮助学生突破自我、重建信心。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为原则,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而表现欠佳的同学也要做出适当批评。而在表扬的过程中要遵循适当原则,不能让学生因为教师的一次表扬而过度自满;反而言之,教师也不能过多的批评和打击学习态度不好的学生,这样不仅不能起到激励原则,而且会消磨学生的学习耐心,得不偿失。此外,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反省的途径,通过点评和听取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让阅读课堂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四、在语文课上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
1.重视课文中作者人格的教育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来创造一种教学氛围,将学生引入与文本相吻合的情景中,引起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欲望和兴趣。这种欲望和兴趣包含着对课文作者的一种人格美的敬仰,其效应必然是由敬仰而效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利用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勿容置疑,语文课本里有许多经过精挑细选的、宣扬真善美的文章。纵观语文教材,它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了人间真挚的情感,其中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文章很多。
2.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往往会发现,同学们中作文程度差异明显,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总有那么一些同学的作文让老师都拍案叫绝。稍作了解,便会发现,这些同学之所以“会写”,完全缘于他们已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平时注意多看、多思。多看了,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多思了,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作文程度差的同学,总是非常羡慕那些作文屡屡被拿来当范文的同学,但却苦于不知如何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3、重视肢体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肢体语言是指借助于身体的各种动作,辅助或完全代替语言,藉以表情达意。广义的肢体语言不仅只包含用四肢,还包含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其他各个部位在内,来表达思想借助于肢体语言,能使教学生动,富有感染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消除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疲劳,使教与学产生双赢的效果。但是过多或不合适的肢体语言也会冲淡教学主题,适得其反。中学生大多好奇心比较重,我们语文教师不能用对待成人的方式跟他们讲课,而要借助肢体语言,让他们感觉你是他们中的一分子,这样教学效果才有可能提高。
4、重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首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活学生读书的欲望,应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发挥经典书籍的功能,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语文课应与广泛的课外文学阅读结合起来。许多伟人、革命家和正直的人都是由于他们青年时代读了一本或几本好书,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从而成为具有优秀品德的人。
5、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要在钻研教材,体会作者的情感的基础上激发情感,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语文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情感诱因,由情入手,以文激情,以情激情,唤起学生的内心感悟,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意境中,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灵性,以健康、优美、高尚的人文情境育人。
6、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学生的心理活动是最细腻、最敏感的。作为教师,只有用真诚的爱去编织学生的心灵,师生之间的情感才能得到有效的沟通,教学双边活动将进入良性循环。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会得到大大的提高。爱交换爱,信任交换信任。这是许多人都懂得的道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时常保持面带笑容,给予学生热情的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去做,让他们觉得有成就感,让学生觉得自己做错了或失败了,身后仍有一双强大而热情的手在搀扶、在鼓励。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还不具备基本的自学能力,教师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模仿是一个时期内重要的快捷的学习方法。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更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还要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不玩花架子,不走过场。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天职和责任所在。为提高质量,语文教师为了取得教学良好的效果,应该采用多种途径去探索。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学还需不断的探索创新,才能更好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