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主探究式学习摭谈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荣

山东省郯城县泉源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

利用有趣的“问题”与幼儿进行积极的互动,激发幼儿自主地探究式学习,要求幼儿在自主地参与过程获得知识,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学习,通过自己的实际体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探究乐趣,养成探究的精神和态度。


关键词

幼儿 自主探究式 学习

正文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主的学习。幼儿在学习科学过程中,经常性处于无目的摆弄阶段,没有明确的提出问题的过程。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或者“问题的主动提出包含这问题的尝试解决、问题解释的形成、问题解释的评价以及问题的评价和交流。幼儿对世界是充满好奇的,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等各种感官去观察,从而去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 善于发现“问题”,满足幼儿探究兴趣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界的事物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利用契机满足幼儿需求。这样的“问题”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先决条件,如果幼儿在活动中没有得到明确的问题,就会敷衍了事,不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不会获得真正的发展。幼儿发现的“问题”是探索未知的使劲儿,努力去认识是我本行ide高层,这有利于引导幼儿深入探索的动过,促进思维的发扎,提高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可以利用提出问题这种源于幼儿的“问题”让幼儿乐于参加,引发了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美工区活动,一一把塑料鸡蛋壳美美的装饰了起来,很兴奋的交给了老师,想让她得作品在全班小朋友面前展示一下。老师将它的“鸡蛋“放在桌上,发现”鸡蛋“竟然立了起来,像个不倒翁,很多小朋友就觉得奇怪,提出了质疑:“老师,为什么一一的鸡蛋是竖起来的,我们平时在美工区玩的鸡蛋是躺下来的呢?”。老师在一次简单的自主活动中发现了孩子的“问题”,鸡蛋的底部真的藏了橡皮泥,而且是紧贴在底部。幼儿对“鸡蛋不倒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根据幼儿的“问题”生成一个主题,让幼儿收集有关制作不倒翁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以及成果展示,一直到探究活动结束,其中在利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不倒翁,虽然在整个探索活动有也有失败,发现在材料的投放上过轻、也有的在材料和不倒翁底部的黏合度不够失败,这一系列的探索,幼儿都是从失败到成功,从而得出了制作不倒翁的技能技巧,这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兴趣需要,又引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促进幼儿获得了相关的学习经验。

(二)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探究欲望

“问题情境”对幼儿来说是引发认识冲突的条件,是思维的导火线、学习的内驱力。它可以使幼儿的求知欲望有潜伏状态转化为被激活的状态。问题情境所包含的问题,教师不是简单的给出,而是要让幼儿去学习实践中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更贴近自身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去探究。

在《纸的吸水性》活动中,老师用各种材质的纸做了一朵睡莲花,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测:哪一类的纸做的睡莲花在水里可以开花?谁开的花是最快的呢?谁开的花又是最慢的?孩子们的情绪一下子高涨了起来,纷纷议论起来。希希说:“我觉得三朵花开的应该一样,它们都是一样大的!”漾漾说:“我觉得餐巾纸做的睡莲花最快,以前我把餐巾纸放到水里很快就化了!”还有的说:“蜡光纸应该是最慢的,它比较硬!”针对孩子们的种种猜测,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比较一下,并把它记录下来。

在这个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为了使幼儿体验到各种纸质在水中的变化,创设了问题情境并用游戏的形式贯穿这个整个活动。每个环节都用问题情节来引发,也都用游戏的口吻来提出,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愿望。再引发了幼儿自主操作探究,观察记录放入到水中的变化,让幼儿通过猜测、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整个活动以游戏性和情境性展开,充分调动了幼儿不断探究的欲望。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导孩子学会提问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孩子要有主见,敢于提出问题,引导孩子观察生活,学会多角度深入体验、操作,认真思考,对所见、所闻大胆地提出问题,努力找根据、分析说明。只要教师给孩子营造平等的交流氛围,提供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机会,并不断鼓励孩子提问题,激发孩子发问 ,就能有效地自主地进行探索性学习。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时引起幼儿主动探究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 提出有趣“问题”保持幼儿探究情感

在《硬币沉浮》的探究活动中,老师提供给孩子一枚硬币和一杯水让孩子探索硬币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当孩子们拿到材料之后,就开始动手操作起来,操作完之后发现硬币是沉的,实验活动很简单,当老师提出:“怎么样把硬币浮起来呢?”小朋友都七嘴八舌的讨论着、操作着……忽然发现豆豆小朋友在用手指在硬币上滴水,不一会就引起了很多小朋友的注意,注意力转移到豆豆那边,也时不时地用手指往硬币上滴水。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在探究硬币沉浮的课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刚才豆豆小朋友用手指再硬币上滴水,你们知道硬币上究竟能滴多少滴水吗?”这个一个问题再一次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都迫不及待地想操作,老师提供了滴管和硬币让孩子们操作,但是在滴水的时候必须保持着耐心、仔细的原则,很多孩子迫于得出答案,滴了不到5滴就流出来了,实验失败,老师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止,就带有惊奇的神色说:“哇!豆豆小朋友好厉害啊!她已经滴了15滴,这个小水池为什么能装那么多水啊?”之前实验失败的孩子探究的热情又一次地高涨了起来,幼儿的兴趣也非常浓厚。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利用各种有趣的问题让幼儿再次进入探究学习中,当发现有的幼儿注意力转移之后,教师能做出价值判断,也能很好的顺应孩子的兴趣需要,用有趣的“问题”引领孩子不断探究学习,促使孩子保持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在活动中要善于关注孩子的操作活动,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候,不要给予提示,而是要把问题给孩子,让他们在操作中自主的探索与实践。也让我们知道教师的“问题”要建立在孩子观察、实践的基础上,要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当幼儿有了快乐的情趣,才能热情地参加各项活动,并在活动中保持热情。教师在活动中尽量让幼儿不仅要想、要讲、还要做,动手动脑,手脑并用。幼儿进行科学探索与其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分不开,我们要注重孩子探索过程中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以幼儿为中心,教师作为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科学活动,同时体验到获得成功经验的喜悦,幼儿的自主性在探索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 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发幼儿深入探究

在《量身高》这个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谈谈怎么样方法能测量出自己的身高?有些孩子选择用积木测量,可是在测量过程中,孩子们尝试用积木竖着垒高,由于长条积木竖放不稳,很容易倒掉, 多次失败。当老师拿出回形针后问孩子们:“如何用回形针来测量自己有多高?”有的孩子就说了:“可以把回形针连接在一起放在地上,人在躺下去比一下就可以了。”还有的说:“可以把回形针连接起来,像一把尺一样,从脚量到头,数一数用了多少回形针……”孩子们各抒己见,并将自己的方法加以实施。原理实验才做的现实问题。

教师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才能在活动中敏锐、准确地捕捉到关键性“问题”,才能紧紧围绕探究的关键因素,老师的也在孩子的操作过程中扑捉引领幼儿一步一步迈向探究的原理。以“问题”老师针对孩子们存在的问题加以引导,在不断地追问中让孩子重视自己操作,教师让孩子大胆地选择一种测量工具,将出现的一个一个以问题的形式抛给幼儿,引导幼儿进行反思,这一连串问题是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启发追加的。在科学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是 一个探索者,教师应在充分观察幼儿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操作、探索的机会和条件,实施有效的“问题”互动,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引导者”,让幼儿感觉到他们有新发现,是自己得到的结果和找到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错误是必不可免的,在这个操作过程中是幼儿自己的体验,这也是今后获得成功的成体验过程。但是自主的探究并不是让幼儿任意去想、去尝试,教师要根据幼儿探究行为的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参与和和指导,教师也要保持自己的自主性,既要尊重幼儿的兴趣与自主探究性学习,也不能听之任之,使得幼儿探究活动具有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春燕.秦元东.黎安林:《.幼儿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刘占兰:《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论丛:幼儿园科学探究的教与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