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摭谈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赵艳丽

山东省临沂高都中学

摘要

初中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开掘和有效运用课程中的德育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励志教育。引导和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的志向,是值得大家共同探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励志教育 初中语文 人生观 价值观、世界观

正文


 2022年山东省率先提出全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是全环境育人的主阵地。  励志教育主要是指囊括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及激励学理论的综合性教育形式,用以赋予学生拼搏向上、努力奋进的内在动力,唤醒学生求知欲、自信心,点燃学生学习实践热情,在成长历程中萌生生命自觉,积蓄成长能量。励志教育是应试教育的有力补充,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及技能同时可升华思想观念,树立正确价值观,养成更优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努力回馈社会、回报家国。初中学生处于身心成熟关键时期,给予其正确价值导向尤为重要,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及其思想操守,通过励志教育使学生可以奋勇争先、积极实践、努力学习,削减班主任教书育人阻力,学生可以不断提升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中。”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大力融合励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

一、对初中生加强励志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我们不难发现在一部分学生中存在一些问题:胸无大志,不考虑将来,责任意识差,不知为何而学,迷茫,无目标,没有战斗的欲望;怕苦怕累,“等”、“靠”心理严重;懒散贪玩,追求享受时尚;耐挫折能力差,学习不能持久,无恒心,抗干扰能力差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初中阶段,学生们正处在生理心理的发育期发展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人生观价值观还都处在不稳定期,学生缺乏对真善美的正确认识,缺乏正能量的引领与追求。

 初中阶段是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老师要帮助学生在这段时间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找到学习动力的关键时期。韩愈的《师说》,开篇就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居于首位。所以,在教学中整合励志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按照课程标准,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励志教育在初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真实可信。励志教育内容之所以深刻是源于其可引发学生共鸣,这就需要班主任围绕初中生探寻励志教育素材,确保其真实可信,发生在学生身边,使学生相信有相关的人与事并树立德育榜样,引导学生予以学习,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2.以人为本。学生个性喜好、理解能力、心理素质、学习需求不尽相同,班主任励志教育切忌千人一面,需在以人为本原则加持下多渠道输出励志教育内容,提高德育教育质量。例如,班主任在发现学生有“拜金主义”思想倾向时,可组织学生来到学校附近的乡村小学或幼儿园开展“一日小老师”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会发现许多家庭还不够富足,幸福与快乐并非源于物质,同时学生在帮助他人过程中亦可以实现个人价值,继而通过参加励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价值观得以转变,达到德育教育目的。

 3.教育性强。在德育教育中应用励志教育目的是给予学生启发,引发学生共鸣,输出正确思想,使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为此励志教育需契合德育教育需求,避免出现“励志性有余、教育性不足”消极现象,需班主任根据德育教育规划妥善运用励志教育[2]

初中语文教材中励志教育资源的开发

各学科中都蕴含着励志教育的材料,尤其是在语文学科中,励志教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思想性极强的优秀文学作品。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精彩描绘和热情赞美,或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热情讴歌,或是对作者高尚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肯定和褒扬,或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揭示……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种优势,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找准切入点,巧妙地渗透励志教育,使学生在学到语言文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又于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

、语文教学中渗透励志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利用课文中的故事进行励志教育

 很多语文课文中讲述的故事、塑造的人物形象等,本身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也能起到极好的励志教育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文,挖掘课文的德育价值,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励志教育。

 如在《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与挫折总是相伴而行,面对挫折和困难,有的人选择逃避和放弃,而课文中的愚公,在困难面前敢于挑战、不畏艰苦,其坚忍不拔的勇气、坚持不懈的精神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教师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只要不怕挫折,永不言弃,就一定能够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险阻,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又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品德与励志教育的好材料。

2.利用课文作者的成长成就进行励志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的课文作者不乏伟人和大家。既有古代圣贤、诗人、文学家,又有现当代著名的作家,如孔子、杜甫、蒲松龄、王安石、杜牧、朱自清、冰心等;既有国内的政治家、伟人、革命家,又有国外的思想家、科学家、作家,如毛泽东、弗兰西斯.培根、富兰克林、莫泊桑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发挥才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推进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这些伟人、大家的成长史与奋斗历程,就是绝佳的励志教育素材。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对作者生平的介绍就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比如《过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他是南宋大臣,同时又是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他忠心报国,壮烈英名流传后世,也是爱国教育与励志教育的一个极好教材。《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海伦·凯勒一岁半时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随之丧失了说话能力,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作家、教育家。她也为学生们树立了励志的榜样。

3.利用课外活动进行励志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等,开展一些相关的课外活动,如课文朗诵、征文、演讲、读书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是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知识、增强交往沟通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开展励志教育的有效载体。如在演讲活动中,学生为了准备演讲而去学习相关的知识、查找相关的资料,在此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和困难,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麻烦和困难,磨砺了意志、开阔了视野;而在演讲中,学生激发了潜能,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作为语文教师,教书育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励志教育,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一代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韦卫.关于初中德育管理中励志教育的实施论述[J].未来英才,2016,(7)

2】张玉琳;;在语文教学中施行励志教育[J];海峡科学;20110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