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萌 李雪松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

网络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主要途径的同时,其愈演愈烈的泛娱乐化趋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带来了诸多挑战。着眼于网络媒体的泛娱乐化状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载体与环境四个方面入手,分析网络泛娱乐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进而有针对性地抵制网络媒体泛娱乐化状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以实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从而达到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进而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网络泛娱乐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

正文


本文系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团结奋斗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231001208233113)的研究成果;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团结奋斗精神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2023J0086)的研究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全媒体传播建设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网络媒体作为大众传媒的其中之一,承担着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社会职责。随着网络媒体的飞速演进与发展,由泛娱乐化潮流所孕育的特定表达符号和语言模式已广泛影响广大青年大学生群体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因此,从多角度探析网络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对于寻求有效途径以应对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具有阶级性、主体性、客体性等特征,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职能和管理职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同时还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等等。

(一)弱化主导地位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信息实时性、传播迅速性、用户的匿名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滋生了泛娱乐化问题,极大地影响着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与地位。网络中的海量化娱乐信息刺激着受众感官体验,与较为枯燥乏味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相比更容易让人接受并使人主动查阅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正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具有接受教育的主体性,即具备“自觉能动性”。在网络娱乐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受教育者作为自我学习和主动筛选教育信息的中心角色,其自主性日益突出,相对而言,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作用有所减弱,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出了挑战。

(二)影响自身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主要是指教育者履行职能必备的思想、政治、道德、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基本条件的综合。在网络泛娱乐化大背景下,教育者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网络泛娱乐化的“受害者”。不同资历的教育者受到的冲击也不尽相同。相比较于其他年龄段的教师,青年思政工作者更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和冲击。青年思政工作者年纪较轻、思维活跃、乐于且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网络媒体的运用能力强。在网络媒体泛娱乐化的背景下,面对网络中无处不在的娱乐元素,许多青年思政工作者陷入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有低俗化、恶俗化倾向的泛娱乐元素,甚至对娱乐元素产生依赖,加之其缺乏开展思政工作的经验、对高校思政工作的认知不深刻,这种冲击与负面影响显性表现为其在日常生活、工作甚至学术上的浮躁行为、不恰当的情感宣泄和不严谨的语言表达,忽视了主流价值观的建立与引导,放松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把握等,进而导致受教育者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受到污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达到原有成效等不利影响。

二、网络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挑战

网络媒体中泛娱乐化的元素遍布各个角落,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产生消极影响。然而,当代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由此,努力消除网络媒体泛娱乐化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网络媒体所呈现的泛娱乐化状态对于受教育者所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四个方面。

(一)社会责任意识淡化

网络媒体所呈现出的泛娱乐化状态会使得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淡化。首先,网络媒体匿名性、虚拟性特点使得所有使用网络媒体平台发表、接受、加工、传播的信息都以数字化形式呈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表现为符号之间的沟通,传统的道德约束力在网络媒体当中显得十分微弱。网络媒体的娱乐化形态使得受众在网络平台中淡化了自制力,弱化了道德观念并倾向于滥用自由的权利。其次,网络信息中越来越多的模仿和借鉴使得大学生弱化了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主体意识消退,甚至沦为信息和媒介的奴隶。再次,海量信息的涌入必然导致信息过剩,信息——行动比严重失衡,网络受众逐步失去了对生活中出现的事件的把控力当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新闻存在的语境,人们会失去行动的能力,既然所有的事都关乎所有的人,那么所有的事也就与所有的人无关。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只会选择自身可控范围内的事,而对于社会事物不愿意付诸于行动,责任意识也就日渐消退。最后,在海量化的网络信息中由于受众对娱乐内容的渴求以及媒体行业对娱乐内容的推崇,使得娱乐化的信息逐渐被视为“有价值”的信息信息悄然地偏离了主流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减弱了对社会责任的认知。

(二)审美观偏差及异化

大学生涉世未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树立稳定,较容易受到不利影响进而产生动摇。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行为思维方式都潜移默化受到网络媒体的深刻影响。而互联网本身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系统,其信息的广泛性和无边性招致了大量的负面内容充斥其中,“泛娱乐化”的趋势则进一步促进了低俗娱乐文化的扩散,荼毒着大学生的主观世界。尼尔·波兹曼提出,一个时代的媒介会影响这个时代的话语体系及人们的思维体系,媒介深深地塑造和影响着人们价值偏好。

泛娱乐化制造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假象,带来了数量庞大的文化产品,但这些文化产品质量实则鱼龙混杂。换句话说,网络媒体所提供的精神消费品并非总是精致的;实际上,它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低俗文化的扩散,并导致了信息的产生、处理和传递趋向于碎片化、娱乐化、庸俗化,甚至恶俗化。网络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其内容的低俗化必然会引导观众趋向肤浅和庸俗的欣赏品味。“网络泛娱乐化以丑为美的价值取向,使青年大学生陷入了审美误区他们的审美趣味将偏向于娱乐化的审美标准,而他们的价值观也将倾向于以娱乐化为准则。网络媒体泛娱乐化倾向所塑造的低俗审美和歪曲的价值观,对高校大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审美能力和价值建构的娱乐化。

(三)理想信念的模糊化

娱乐文化虽然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缓解身心压力,但总体而言,缺乏深度和内涵在严肃的话语体系和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之间,人们会不自觉地倾向于选择后者。网络媒体在传播娱乐文化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潮被巧妙地植入于网络娱乐文化之中,给人们带来巨大影响,我们不断遭遇到海量的以娱乐为中心、支离破碎、低俗粗鄙的文化内容以及包括追求快乐至上和金钱崇拜等消极思想潮流的冲击人们往往更偏好选择那些令人愉悦且容易消化的娱乐信息使得主流价值、道德共识以及政治认同在资本和娱乐中逐渐虚无化进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带来挑战。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有害思潮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灌输构成了障碍,并对社会主流价值体系进行消解。对于正处于塑造三观重要时期的大学生而言,这些思潮无疑会对他们的思维和精神产生侵蚀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良效应。

(四)主体思辨能力钝化

大学生正处于求知与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加上学业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容易对网络上无孔不入的娱乐信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沉浸于此对可以轻易获得的愉悦感上瘾的现象必然会弱化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与抽象思辨能力。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指出,“当一个人被剥夺了反思与思考能力之后,便所剩无几。”在网络媒体的泛娱乐化影响下,大学生不仅得不到相应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大量零散且浅层信息的摄取反而会导致其精神领域的“贫瘠”,不知不觉中引导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更倚重于直观感受和表层知识,陷入浅层次阅读的习惯,仅限于接收零散简化的信息片段进一步导致他们缺乏深入理解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钝化批判性思维,最终成为娱乐化文化的附庸。

三、网络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挑战

大众传播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有助于直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国人民建立共同的理想;有助于满足人们社会化的需要,促进人们不断与时俱进;有助于通过调剂人们的生活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网络媒介是大众传播媒体的一个重要代表,因信息的海量性、快捷性与兼容性,能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泛娱乐化的状态下,娱乐至上的倾向弱化了大众传播媒体载体的功能。

(一)弱化了大众传媒载体主流信息的“传输—塑造”功能

“有利于直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国人民建立共同的理想”是大众传播载体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一。网络媒体作为信息载体,因其信息承载和传播上的独特优势,能够促进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共同理想树立。但在泛娱乐化的状态下,娱乐元素侵入了网络媒体的每一个角落。一方面,正统信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共同理想树立的脚步放缓;另一方面,铺天盖地的低俗娱乐信息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辨与审美能力,尤其对三观尚未树立稳定的大学生而言,会导致他们沉溺于虚拟世界,妨碍其精神生活品质的提升,进而阻碍其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共同理想的树立。

(二)弱化了大众传媒载体应有的原生性功能与社会性功能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网络媒体本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进而达到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这是其原生性功能。然而,随着网络媒体逐渐呈现泛娱乐化的状态过多的娱乐内容导致本应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被边缘化,低俗的娱乐元素更是直接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环境,对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网络媒体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形式,其社会性功能则主要表现在能满足大学生社会化的需要。但在网络媒体泛娱乐化的状态下,网络媒体本该起到的作用被弱化。一方面,网络媒体中无处不在的娱乐元素使得尚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对于未知的社会产生误判,进而减缓其社会化进程。另一方面,娱乐元素容易使人产生依赖感,沉迷于游戏、低俗恶俗娱乐信息的大学生数量也与日俱增。沉迷于网络中的娱乐元素,不仅不能满足大学生社会化的需要,甚至还会使得大学生与社会脱节,与社会发展进程背道而驰。

三、结论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媒介即隐喻”,换言之,一个时期的大众传播媒体会改变这个时期的话语体系及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受消费主义驱动,网络媒体在市场竞争中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往往忽略了其作为“社会公器”的重要角色。利用其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独特优势,网络媒体通过娱乐化的手段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同时依托于信息传递的实时性,成为了其盈利的一个有效工具。这种趋势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而且使得网络媒体整体呈现出一种泛娱乐化的态势。网络媒体中娱乐化信息无处不在,刺激受众的感官认知,逐步淡化了自身本应承担的积极社会引导和宣传教育的职责。这种影响在不知不觉中使受众逐渐丧失社会责任感,并最终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影响。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思想活跃且求知欲望强烈,在网络环境中成长的他们更加容易接纳新奇事物,思维模式也趋向于多元化。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树立,思辨能力有待提高,娱乐化信息对其影响和冲击不容忽视,这也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因此,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寻找相应对策进而积极主动应对挑战,创新发展,进一步弘扬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理论的武器占领大学生精神的高地,高度重视网络媒体过度的娱乐化倾向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载体功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落到实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2]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4]〔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

[5]豆勇超:《泛娱乐主义的基本症候、生成机理与治理路径》,《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