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浸润心灵 书香萦绕校园——加强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的实践初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郭会君

辽宁省兴城市曹庄镇中心小学 125100

摘要

构建书香校园,把课程建设、教学质量、校园文化等方面结合起来发展的过程犹如一片文化土地发展得越发肥沃,这其中的沉淀、孕育都是潜移默化的。这对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通过“书香校园”的构建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长、影响家庭,乃至影响社会。因此,构建有特色的书香校园,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责无旁贷!


关键词

校园;小学;建设;实践;探究

正文


引言:2023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领导成员、部长怀进鹏强调了这样一个核心观点:“我们必须认真对待阅读活动的推广,激励学生成为热爱阅读、选择优质读物、并且善于阅读的个体。”营造充满书香的教育环境,既是我国教育战略的指导方针,也是新时期教育系统为了培育具有中国精神底蕴、深厚爱国情怀,并有能力担负起民族复兴任务的新一代的关键任务。朱永新教授提出书香校园概念,加之新课改的持续落实,当前,很多小学、初中、高中学校都已开始注重书香校园的建设与实践,并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富浓厚气息的阅读环境,基于此,建设书香校园,并尽量促成学生的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组织班级阅读活动,激发阅读热情

兴趣是一个人内在的人格倾向性,其也是最大的动力所在,只有在有充足的兴趣情况下,才能起到有效的驱使作用,当然在小学阅读中亦是如此。只有学生产生较高的求知欲,才能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书香班级建设中,切勿走表面形式以及强制性的捆绑,还应当采取合适的措施来激发其热情,从而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自主阅读情况下感受到阅读过程中的乐趣。在此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分享所阅读的书籍,使得更多的学生了解不同书籍中所要表现的内容以及其本身的内涵所在。但因该阶段的学生并无法深入理解书籍中的意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更加感兴趣的是书籍中的有意思的故事情节,对此老师可鼓励学生将一些自己觉得具有趣味性的故事以及较为精彩的情节,为其他学生分享一些曲折离奇的书籍,在此过程中,其他学生会因所讲述的故事而勾起其阅读欲望,从而从要我读变成我要读。其次还可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来演绎不同书籍中的故事,让本身较为生硬的文字更加地生动化。为提高其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通过分组的方式,以小组来进行表演,每个小组可通过探讨的方式来选择合适的书籍,并分配对应的角色展开扮演,有的小组会围绕《西游记》中智斗银角大王这一片段来进行表演,有的小组表演了《三国演义》中的“计取陈仓”的故事桥段,学生因对每位角色的特点认真揣摩所以表演得惟妙惟肖,对于呼声较高的小组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此来起到有效鼓励作用,该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还能够调动其好胜心,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在劲往一处使的情况下更容易实现书香班级建设

 

二、联结家社,阅读红书并寻找一代记忆

在书香校园建设实践中构建校家社一体化的红色阅读共同体,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策略,就是要正视联结家社的重要性。学校中的教学只不过是帮助学生提高红色阅读的兴趣,并帮助其更好地认识相关内容,虽然处于主体地位,但是也只是一个起点。教师唯有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一本书,并从一本书逐步地走向红色阅读的整个类别,才能让学生真正地领会红色经典中所融入的精神记忆,并将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深深地“扎入”学生的心中。而实际上,红色阅读也不是学生的任务,它应当要有家社的参与,也是全体国人的自觉。实践阅读要延伸到校园之外,因此,家庭与社会的联结参与也是必要的。本校从教材中的爱国主义题材内容出发,为各个年级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红色阅读书单,这不但能够提高书香校园建设的质量,而且也能结合精读一本书和泛读一类书的理念,在诸多自主阅读次数中,让学生感受到红色书籍的力量。为了实现家社联结,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均要号召1名或以上的家庭成员来一起阅读我国的红色经典书籍或内容,如要求学生与父母一起阅读《丰碑》、《金色的鱼钩》等,从而让学生家长能够提升个人的思想意识层次,以利于家社联结的效果的提升。

此外,亲子阅读社群的建立也会让校家社一体化的红色阅读得到更好的实践,并使得红色经典得到最好的扩散与宣传,同时,这也将有效地提升书香校园建设的效率与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家社联结,学校可组织相关的红色走访小队,并积极地带着红色走入广大群众中间,以实践活动来寻找目前的革命年代之“影”。有些小队寻访一些革命老兵,聆听了他们在战争年代的亲历故事,与老红军一起解读红色阅读中的内容,并一起分享红色阅读的感受。而有些小队则可以和红军后代、劳动模范等一起座谈,说说自己从红色阅读中了解的革命故事等,不同年龄与不同经历的人齐聚一堂,用他们的体会、感受来述说与革命故事相关的内容,厚植爱国情怀。由此,革命精神将在红色实践阅读中逐渐恢复往日的熠熠光辉,并深刻地影响新一代。

三、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

把中华经典诵读、鉴赏、书法、艺术教育、道德讲堂等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传统文化进入学校、课堂、生活,这才是“书香校园”的真正意义。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又能树立起校园自身的文化特性,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一,要充分发挥书香社团等课后活动的功能,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将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结合起来,真正做实、做强、做优课后活动组织,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第二,举办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讲比赛,让全体师生积极参加,以弘扬中国正能量、读好中国好故事、发掘中国的聪明才智、创造中国的魅力等为主题,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学。同时,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还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知识比赛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使他们能够从各种形式的活动中获得更多的信息。第三,深化图书馆建设,设立“班读日”、“班级读书日”、“校园读书日”等活动,以提高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热情,同时还规定,要借读一定数量的优秀传统文学作品,写出学习感想,亦将此列为评估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准绳。第四,打造一种积极的校园文化,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到书籍阅览及经典著作的学习中。在校园内醒目的位置建立展示卓越传统文化的专栏,深入传播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通过在学校的公告板、展示窗、教学及办公通道上悬挂历史名人画像及其生平介绍、格言警语等形式,创造一个饱含阅读文化的校园氛围。

四、注重书香环境的建设

为了营造良好的书香氛围,让校园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加快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进程,在学校环境创设中应注重文化内涵的展现,在楼梯、走廊、墙壁上,学校可以悬挂古诗词相关的书画、名言名句、文明用语等国学经典作品,让校园充满浓郁的书香,让学生在静态的校园文化中感受国学文化的魅力。同时,各班级班主任在教室应该以诗词为切入点布置图书角、设置图书柜,要求学生将自己感兴趣以及喜爱的古诗词书籍带入校园,促使学生共同分享并展开诵读古诗词的过程当中提高文学水平。当然,在班级的空白墙壁上,教师可以联系语文教材内容呈现的古诗词,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自行选取勉励人生的优秀古诗词,通过绘制相关书画等作品加以悬挂,激发学生诵读诗词的兴趣,让学生对诗词的意境有更为直观的体会,促使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让学生全然沉浸于书香氛围中,使得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诗词传递的中心思想,获得更多关于人生的感悟,激发对诗词的热爱之情,成为传承和传播中国优秀古诗词的接班人。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要想建设成书香校园,需要在管理层面进行不断的完善,尤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应该引导教师更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的过程中就能够促进阅读能力。因为书香校园的建设,培养学生的阅读是作为教师的工作重点也是难点,

【参考文献】

[1] 刘瑞梅. 让阅读成为最美的姿态--沧州市解放路小学书香校园建设透视[J].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1, 059(004):P.40-42.

[2] 马瑞芳. 荔城一小智慧阅读书香校园建设研究[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2021(2):2.

[3] 马炳秀,王雪."全环境"育人的红色教育实践[J].山东教育, 2023(5):65-6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