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梅昌盛

浙江省永嘉第二高级中学 325113

摘要

为促进我国高中地理教育的有效改革,践行好素质教育的理念主张,越来越多高中地理教师深入探索“五育并举”理念并将其渗透到教学中,打造出科学的框架,意在实施高质量教学。德育要求教师从世界观方法论、道德品质综合素养等方面做好渗透;体育应该围绕着运动认知、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形成为切入;美育要求崇尚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创新能力的角度做好把控;劳动教育必须围绕着思想与意识、能力与习惯作为衔接点展开授课。


关键词

“五育并举”理念;高中地理教学;渗透措施方法

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中地理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育并举”的理念被越来越多教师采用,大家纷纷着将德智体美劳等多项素养要求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下面就围绕着“五育并举”在本位教学中的应用措施展开详细论述,仅供参考。

一、“五育并举”概述

所谓“五育并举”指的是,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去推进教学,根据不同时代对教育的差异性要求来看,当下我国教育的本质目标体现在引导学生接受素质类教育,实现个人全面充分成长。“五育并举”的理念突破了中体西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汲取西方优秀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传统教育方法的继承和超越,是推进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有效载体。“五育并举”是由我国教育思想家蔡元培提出的,它是对“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主张的一种优化升级。

二、高中地理教学的现存不足

虽然一直以来,地理都是高中阶段的重要科目,但在过去教师更注重的是地理本位教学,习惯于按照“教教材”的方式去授课。由于地理知识抽象,一旦教师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导致课内沉闷,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即便对理论内容倒背无流,也难以在生活中有效应用,这与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主张存在着明显悖论。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后续教师应该不断更新个人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用科学方法向学生提供点拨,促进大家实现全面发展。

三、“五育并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价值

首先,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渗透“五育并举”,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同时,了解不同国家地区城市的文化、历史、社会现状,学会以尊重包容的姿态去对待他国他人与自己的不同。其次,强化学生的体育素质。通过体育渗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不同地区气候、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强化体质,提高抗压能力。再次,能培养学生的美育素养,通过鉴赏各个地区自然美景、人文景观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开拓视野、提高个人的审美水平。再者,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在持续接触不同地区地理现象变化及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都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最后,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借助地理学习了解不同区域南如北方城市在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上的不同,促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发展。

三、“五育并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措施

(一)彰显德育价值,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首先,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挖掘其中与德育相关的资讯内容,做好地理与德育的渗透,比如说在围绕着我国国情、地理面积、地理图形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告知哪些领土是失而复得的,介绍一下现在仍然存在争议的领土有哪些,让学生逐步树立起爱国意识,让大家坚定为了让台湾等地被收复而不懈努力、付出认真的信念。在高中地理教材的每个单元章节内都彰显了唯物主义,教师要积极开发其中的德育部分,看准时期引导学生向教材编撰者靠拢,学习用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其次,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与地理相关的例子,教师要合理利用起来。比如在我国有几个一线城市,每个城市都会涉及到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由于人口过渡集中,导致资源超前开发利用,当下可利用的资源过于紧张,于是许多城市在提高城市文化水平的同时纷纷提出新政策,旨在让更多本土人群搬出城市、到郊区生活,通过以上分享可以让学生了解城市面临的许多问题都与地理有关,让大家尝试站在地理的视角出发展开探索,学会从小事做起珍惜有限的资源素材,避免过度浪费行为的出现。最后,教师要精选教学素材,弘扬传统文化。由于高中地理属于非常复杂的课程,所以如果教师只是单纯依赖教材或常规教具去授课,无法达到理想的德育教育效果。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类教学资源,锁定适合的材料实施德育。比如说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大量文献、优秀教师的案例分享,也可以得到不少图片、视频,如果能将短片与音画结合在一起就能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听和看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自觉形成传承发扬民族精神的想法。举个例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24节气的动态照片或视频,让学生在视听的刺激下保持对学习课程的新鲜感,更充分地理解24节气的天气特征,理解24节气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价值,开拓个人视野。

(二)融入体育精神,培养体育素养

大多数高中男生对体育运动都有着较高兴趣,像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此同时女生则表现出对运动的低兴趣状态,不过后者对运动比较了解,教师要结合以上学情在教学中充分彰显体育内涵,结合着体育文化推进两者的融合教学,借此吸引全员的关注,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比如说在围绕着区域文化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大家喜欢的篮球运动,在课堂初期,留出时间让学生阅读广东与辽宁两支球队的数据,比较两者在技术特点上的差异之处,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并且得出汇总报告。在此期间教师要提供适当的点拨,对球员的技术问题、造成原因进行剖析,此举能锻炼学生的数据汇总、分析、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得出结论:广东男篮身高相对较矮,敏捷度较高,辽宁男篮成员身高较高、敏捷度较低等结论,明确南北方由于地理、气候环境的不同,对人身高、敏捷度造成的直接性影响。此举可以将体育和地理教学紧密地衔接在一起,同时还能激发女生对体育地理课程的学习热情,活跃现场的氛围,促进大家实现高质量学习。

(三)渗透美育精神,落实美育教学

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通过美育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渗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审美性人格。因此在融合视野下展开高中地理教学时,教师要积极探索,在本位教学基础上渗透美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美育资源,提高个人的审美水平。比如说在围绕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安排,向学生展示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美景、当地的特色,利用壮阔的风光来启发学生,指导大家思考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在讲解海洋对环境影响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海洋资源,让学生在观看美景之余展开地理视角的研究,充分意识到海洋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将环保意识内化于心。

(四)开发课程资源,实施劳动教育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与劳动知识技能相关的内容,两者的融合存在着天然的亲近度,教师要把握好这一特色,向学生提供地理和劳动的同步教育引导,促进大家内化地理知识,形成科学的劳动观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自然地理中涉及了与资源开发、土地保护等内容,在人文地理课程中,城乡规划、农业布局等也体现了劳动内涵,因此教师要要挖掘其中的劳动素材,实施融合式教育。比如在课上教师可以向学生分享人行铁路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我国第一条铁路是由最伟大、最优秀的工人在共同努力、不懈劳动之后才打造成的,让学生能学会尊重大家劳动的结果,向前辈们学习将努力的优秀劳动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科学的劳动观规范自己的劳动行为。

总的来说,所谓“五育并举”指的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去推进授课的方法。近几年来该理念在各阶段各课程中的应用日趋频繁,高中地理课上也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通过“五育融合”的渗透,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强化体育素质,提高审美素养,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和能力习惯。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未来教师应该围绕着做好德育渗透、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融入体育精神、强化体育素养;渗透美育精神、落实美育教育;开发课程资源、实施劳动教学这四大角度作为切入做好统筹性安排,促进学生实现高效快速全方位的成长,更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大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玉萍 护理专业五育融合育人实践研究——以南通卫生高职校劳动教育实践探索为例 科技风 202335.

[2]  张剑 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策略研究 大众文艺 202323

[3]  宋娜娜 “五育融合”视域下绘本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神奇飞书》欣赏教学为例 美术教育研究 202323.

[4] 孟祥志 “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商科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30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