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策略探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万元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城关第三小学

摘要

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改后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过当前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学生难以真正领略古诗文的魅力。本文对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古诗文水平。


关键词

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

正文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小学古诗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3]GHB1087)研究成果。

 

前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古诗文一直是学习的重难点,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方式往往侧重于机械记忆和应试技巧,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古诗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想内涵与现代语言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更加导致古诗文教学效率降低,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在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创新匮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和程式化,仍以教师讲解为主,缺少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策略,导致学生未能通过主动学习深入理解和欣赏古诗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二是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足,比如虚拟现实、互动软件等新型工具未能有效结合到古诗文的教学中,使课堂显得单调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三是课程设置上缺乏实践活动和跨学科整合,如未能将古诗文与音乐、美术、历史等其他科目相结合,造成教学内容孤立且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教学与生活脱轨严重

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节的现象较为明显。许多教师在教授古诗文时往往仅限于文本解读,而未尝试将古人的文化思想智慧与现代生活情境相联系,使得学生难以感受到古诗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情感投射。学生只能浅显的理解古诗文表层的情感与含义,活,对照古诗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象、社会风貌,进而增进对诗词内涵的深刻理解。

(三)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教师在教授古诗文时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体情感体验的唤醒与培育。古诗文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每一首诗背后都蕴含着诗人独特的情感寄托与生命感悟。如果教师未能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和体验诗词所传达的情感意蕴,那么学生便可能错过与古诗文之间建立起情感连接的机会,从而降低了他们对古诗文学习的积极性与持久兴趣。

二、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索

(一)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引领学生代入与体验

在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引导他们深度代入和体验古诗的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诗文内涵。以《静夜思》这首脍炙人口的小学古诗为例。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明亮皎洁的月光洒满床前的画面,再配以悠扬的古典音乐,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李白当时所处的寂静夜晚之中。接着,通过动画形式,生动展现诗中“疑是地上霜”的意象,让学生直观感知到月光如霜的景象,进而理解诗人因月色引发的思乡之情。

教师还可以利用互动白板技术,邀请学生上台点击、拖拽相关图片或文字,自主构建诗歌的场景和故事线,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实践性。比如,让学生亲手将“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的动作进行模拟操作,通过这种动态演示,使得抽象的诗句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行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在视听触等多种感官体验中,立体而全面地把握古诗的意境美和情感表达,有效提升古诗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古诗文学习兴趣

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至关重要,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并促进古诗文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持久记忆。以小学语文教材中《小池》这首杨万里的诗为例来说明:首先,通过情境再现法,创设诗意课堂环境。教师可在教室布置出小池塘、荷叶、蜻蜓等元素,结合实物模型和音效,模拟诗中的夏日小池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自然产生对古诗的亲近感和好奇心。

教师还可以应用古诗词朗读表演法,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朗诵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例如,学生可以模仿蜻蜓点水的动作并配合朗读“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通过身体语言表现诗的动态画面,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也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结合音乐艺术,教授学生吟唱古诗词,也是一种古诗词教学方式。选择旋律优美的古风曲目,将《小池》谱成歌曲,让孩子们在歌声中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以此提高他们对古诗文的欣赏水平和学习热情。最后,融入创作拓展活动,鼓励学生依据《小池》描绘自己的画作,或者尝试续写、改写诗词,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根据诗中描绘的季节更替,自行创作关于四季变换的小池景象,以体现古诗文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总之,多元化教学方式能从不同维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古诗文教育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趣味性和启发性,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古诗,爱上古诗文。

(三)注重古诗文诵读鉴赏,培养古诗文文化素养

在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中,诵读鉴赏是一项重要任务,以唐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展示如何有效进行诵读鉴赏以培养学生的古诗文文化素养。首先,在诵读环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逐句品读,确保每个字词的发音准确,体会古诗的音韵之美。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让学生感受五言诗的抑扬顿挫,尤其是“依”、“尽”、“入”、“流”等动词所体现的动态画面感。同时,可以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并模仿古人吟诵诗词的方式,初步建立起对古诗音韵的感知。

接下来进入鉴赏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诗歌中的景物描绘,解析其中蕴含的意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教育学生要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通过攀登更高处,开阔视野,寓意深远。在此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鹳雀楼的实景照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中的地理空间布局,并联系实际生活,讲述人生哲理。另外,融入诗人背景与创作意图讲解,让学生了解王之涣生活的唐代背景及其作品特点,使学生认识到古诗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时代精神的反映。通过对《登鹳雀楼》的深度解读,启发学生关注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其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在课堂互动环节,设计分组活动,让各小组选取诗句进行演绎,如模拟登高望远的情境对话,或者以绘画的形式表现诗中的景象。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总结来说,诵读鉴赏古诗文并非简单的背诵记忆,而是一个涉及语音、语义、意境、作者情感等多个层面的综合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在诵读中体味韵律之美,在鉴赏中领略中华文化智慧,从而逐步提高古诗文文化素养。

结语

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承载着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如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代入体验,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以及注重诵读鉴赏培养文化素养等等。在课堂上,让他们在吟咏间感受古人的思想情感,领悟中华民族的智慧精华,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了情操,也为其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力推动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田斌. 小学古诗文多样化教学策略探究 [J]. 教师, 2023, (18): 15-17.

[2]贾程程. 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古诗文教学研究 [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 (05): 56-57.

[3]柳艳.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文教学 [J]. 学园, 2024, 17 (03): 55-5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