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谈深度学习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理解、认知、核心素养
正文
课堂实录;进入学习情境
导入:“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歌声远,琴声长,心中是北方家乡!”
一段内蒙古民歌《鸿雁》在音乐教室响起,悠长动人的旋律,仿佛一下子点燃了课堂。(学生在老师的歌声中对课堂产生兴趣,沉浸在中国民歌的氛围中)。
一寻探民歌.体会汲取与凝练。
我们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了解民歌的三种体裁: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以及它们各自的风格特点。二能够熟练的并且准确地演唱出三首民歌的主旋律,三,激发同学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并能积极的收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那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了解民歌的类型和体裁的特点。
二聆听,体会各类民歌的风格特点。
(1)劳动号子:欣赏湖南民歌《打硪歌》。a.歌词表现出歌者乐观的表现态度,用湖南方言演唱,一领众和。
b.节奏规整,与动作一致。
c.旋律曲调反复。
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叫。
(2)山歌:讲解中国民歌中“花”是一普遍的主题,用法大约有三种:
1、以花喻人,借花表达情爱 ;
2、歌颂大自然,传授自然知识;
3、借花起兴,以花为歌唱的媒介,而花本身无特定的含义。
播放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让学生在视频和歌声中感受山歌的产生环境和山歌的形式。在教师引导下总结:
a.歌词内容具有叙事性,语气性衬词与情感方言有关。
b.节奏较自由,前松后紧。
c.旋律音调高亢,与方言音调基本一致。
山歌的特点是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劳动时,为了抒发感情而唱的歌。它的产生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长期生活在山区的人们,由于交通不便,相互见面十分不易,于是在两山之间遥遥相望的人,用歌声传递信息和情意。
(3)小调:讲解《包楞调》产生的原因,包楞调是流行于山东成武的民歌,1962年经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挖掘整理出来后,迅速传遍全国各地,成为中国民间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曲。
a.衬词首尾呼应。
b.节拍规整,节奏密集。
c.旋律级进与大跳相间,欢快的情绪。
小调又称小曲,小令等。小调表现感情细腻曲折,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按演唱形式分小调有独唱、对唱、齐唱等,演唱时还常有丝竹伴奏。按照内容的不同,有叙述人物故事的,有表现现实生活的,有赞颂自然景物和风光的。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
对比欣赏河北民歌《茉莉花》和江苏民歌《茉莉花》。让学生分辨南北民歌曲调的差异。
播放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片段:《摇篮曲》、《弥渡山歌》、《打夯号子》等。让学生分辨这些民歌的类别,感受不同类别民歌的特色。
三谱例比较,感受音乐风格变化。
通过多媒体把三首作品曲谱投屏到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分析理解作品。
【分析】
一.关注理解,健全思维
“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这是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的名言。深度学习是要关注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在把握知识本质的基础上,注重在思考与实践中获得经验的提升与知识的活化。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对学生展开深度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更加有效的推动新课标的落实。“教”的问题和“学”的问题,二者相辅相成。
案例中,三种不同风格的民歌类型,给学生们带来不同的听觉体验。通过歌唱、分析、对比等活动,发现音乐创作的源头,以及音乐作品问的渊源关系。谱例的呈现比较,学生们从听觉到视觉上的递进感受,使他们对民歌的分类有初步的认识,对音乐的起源有所理解。再通过曲谱的分析,这里以听觉到视觉对比再到旋律体验,这些都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培养了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很多音乐作品都蕴含看崇高的,具有鼓舞力量,培养审美的情感,这一情感能激起学生的自觉自悟,在润物细无声的学习中中进行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音乐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机械的表面形式上,多元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理念能够开阔学生们的学习思路,深层次地陶冶学生们的音乐情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经验相结合,提高学习音乐课的兴趣,进入深度的音乐学习,获得和提高音乐深度学习的能力。
二.多渠并存,激活感知
教育在于唤醒,而音乐教育就是对美感的唤醒,深度学习的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去记忆大量的事实,而是通过多种渠道、途径去引导学生主动活动,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提高感知力。深度学习的音乐课堂对比传统课堂在目标、过程、方式上都做出了一些变化。
1,结合图谱--从抽象到直观
斯特拉文斯基说过:音乐必须被看见,这样才能得到怡当的呼吸。在音乐教学中,图形谱可以作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和培养音乐技能的有效手段,可以让抽像的音乐变得更直观。从节奏,旋律,歌词三个方面,图形谱的运用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 理解、体验音乐。
2,多种合作--走向协同教学
走向协同教学意味看从个人主义学习走向集体主义学习。案例中,任务单的运用,同学们在课前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了 《民歌》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师生相互合作,寻根潮源,探寻出作品的源头,总结出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三种民歌曲谱,进行比较时,同学们发现作品旋律节奏和结构的不同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听觉感受,他们通过探充从乐谱中捕捉到民歌风格特点,并以师生合作·的方式,实现了协同教学、多声对话的教学理念。
三.迁移运用,突出塑造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传授人的经验而是立德树人,完善人格的塑造。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在把握知识本质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在思考与比较欣赏中获得经验的提开和知识的活化。
案例的最后一部分,在学生活动中,让学生自愿结组,总结民歌的体裁特点,并总结影响民歌风格特点的因素,并向全班展示本组的研讨结果,让知识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得到升华。教师最后演唱聊城本地民歌《大实话》。
最后师生共同体验了当地民歌,并能独立的分析鉴赏作品,学生将己有经验,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润物細无声的实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让他们在吸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起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如果教师没有设计贯穿学习全过程的、操作性强的、全面科学的,目的在与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体系,就无法衡量本课堂教学到底是是表层的肤浅学习还是深层有内涵的学习。单一维度的传统的评价体系,低层次的评价评价,既不全面也不深入,轻则无法很好的完成具体的某一节课的具体教学任务,重则无法唤起学习者参与者的兴趣和快乐,失去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和设计初衷。只有去研究深度教学行为的深度评估,有目的性的,有设计理念的去思考深度教学的评价设计,才能把深度教学的应用研究推进的更加行之有效,才能触及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发展的根本目的。
音乐是充满情感的艺术,字里行间都表达看浓浓的深情,如果我们将音乐作品当成一个窗口,这堂《民歌》教学就是为学生们打开了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窗,这扇窗,不仅包括宏观世界也包括微观世界,所以音乐教学的责任不仅仅是带学生走进作品,更要通过深度学,将他们带进相关的生活与情感世界之中,唤醒审美感知。本次深度学习研讨活动是对音乐课堂教学改进的推动,也是在教育改革下,促进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理念的探索和尝试,推动音乐学科深度学习研究,激发了师生双向的创造力,除了探索音乐学科的深度学习,对于音乐学科教学上与其他学科交汇融合也有积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