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后习题”为导航,落实语文要素的策略研究——以部编版五上小学语文课后习题为例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凌佳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一小

摘要

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体现了编者的编写意图,提示了教学的思路,是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教师备课的指南针。笔者分析了五上课后习题的训练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习题导航,精准设计教学;习题入门,有效倡导自学;习题支撑,着力夯实课堂;习题辐射,全面提升素养等四大策略。


关键词

语文要素 课后习题 运用策略

正文


指向“语文要素”笔者在仔细研究五上教材后,我们发现从篇章页、单元导语、课后习题到学习园地再到习作训练,都紧紧围绕着“语文要素”,尤其是“课后习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紧扣课后习题,更要以它为抓手开展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五上课后习题的运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笔者以五上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为例进行研究。

一、五上课后习题的运用现状

1.撇开语文要素,只讲课后习题。有些老师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课后习题,课文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因此,在课堂上往往撇开文本,着重讲解课后题,教学为习题服务,而不关注每篇课文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什么。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更是违背教材编著意图的。

2.依赖教学设计,脱离课后习题。有些刚入职不久的老师在文本解读时过分依赖教参或他人的教学设计,在备课时很少仔细研究课后的练习题指向的语文要素是什么,因此上课的时候生搬硬套他人的教学设计等课文上完了再单独讲解课后习题,这样导致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的脱节。

3.忽略语文要素,淡化课后习题。部分教师认为期末检测的题目很多都是课外内容,因此没有必要那么重视教材上的习题,仍然把它等同于一般的练习一带而过,殊不知课后习题对于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性。

4.知道语文要素,跳过课后习题。有的教师已经知道语文要素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具体落实的策略,没有或者很少通过课后习题来落实语文要素。

根据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在教学时要让“语文要素”落地,用好教材中的课 后习题,是最重要的途径。

二、五上课后习题特点分析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道题目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精读课文后的习题类型丰富,侧重点和考查点各不相同,如下表所示:

 

笔者对第五上的课后习题进行了梳理,发现这些习题不仅围绕语文要素展开,而且不同类型的习题在安排上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整体到局部,体 现螺旋上升的语文能力的提高过程。概括起来习题主要概括为四大类: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这些题型都有这些特点:

1.依据课标,重点突出

课后习题,是依据学段重点来设计的。第三学段加强了默读的训练,因此, 五上 21 篇精读课文中要求默读的有12篇。习题对默读做了具体细致的安排,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或是概括主要内容或是说一说印象最深的场景。

课标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 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 70%的课后习题都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2.训练思维,方法明确

有些课后习题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例如:《将相和》课后习题“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文中出示的“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提示了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可以用串联小标题的形式,从而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

3.注重积累,学以致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根据这一理念, 五上课后习题21 篇精读课文中安排了6次背诵课文。同时又注重学用结合,安排了3次小练笔和3次拓展性练习。以此让学生积累语言学用结合。

三、策略实施

(一)习题导航精准设计教学

1.甄选内容,突出重点

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前提,是具体实施教学的前提。一节课的成败首先取 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全面、准确。笔者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会仔细分析课后习题,针 对具体内容,通过有效的取舍,突出重点训练项目,使习题成为教学的“指南针”。

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笔者仔细阅读教 材、教参后,决定以课后习题为抓手展开教学。《猎人海力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几件事,以思维导图完成。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海力布做的事情”展开教学,通过小标题的形式理清文 章脉络。学生在用“劝乡亲”还是“救乡亲”这一标题时发生了分歧。仔细分析以后,我们觉得救乡亲更为合适,教学重点就此突破。

2.抓住主线,设计流程

确定完教学目标以后,需要通过具体环节达成教学目标。通过认真研读课后 习题,笔者发现有时我们可以根据课后习题的编排顺序,设计教学流程。如《桂 花雨》 一课的课后习题在编排上是匠心独运的。它是从读到悟,从提取到整合, 从意会到言传,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因此,笔者设计的教学流程是如下:

学生通过字词的积累,到大意的概括,再到内容的理解,最后抵达情感的体会,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从语言文字的积累转向体会和表达,最后指向情感 的陶冶和思想的升华。

(二)习题入门有效倡导自学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方法,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前 倡导学生自学:熟悉课文背景,了解作者,理清文章脉络,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习题前置,指导预习

以前预习课文,笔者会让学生通过“朗读抄写”掌握字词,运用“圈划批注”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笔者经常会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预习课文。如:我教学《父爱之舟》,笔者依据课后习题设计了导学单:

①读通课文,会写生字词。收集有关作者吴冠中的生平事迹。

②默读课文,找找在“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画出相应的思维导图。

③用自己的话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

预习单中的第一题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吴冠中的生平事迹。 第二、三题目的是让学生感知主要内容,对文章的不同场景进行了梳理。实践证明,这样的自主学习是有效的。课堂上,笔者以品读“逛庙会”为例,感受父爱,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当学生提到“父亲雨天背我上学时”,有的学生泪眼摩挲,显然他们是被文中的父爱打动了。

2.及时反馈,摸清学情

学生根据课后习题进行预习后,教师要及时反馈,了解学情,及时调整学习 策略。在《太阳》一课前,笔者依据课后习题“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设计导学图。通过反馈,笔者发现学生基本都回答正确。原来这篇课文学生已经在四年级时学过。于是,笔者调整了教学流程,把教学重点定位在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上。这样既节约教学时间又避免知识的重复,同时优化教学环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习题支撑,着力夯实课堂

1.聚焦一点,洞悉全篇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第三学段的教学重点之一,教材课后习题大多都有这类 题目。因此我们可以此为切入点,指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将相和》通过对比人教版和统编本中的课后习题,我们发现统编本的指向更加明确。以下是笔者 《将相和》一课的两次教学片段。

人教版《将相和》教学:

揭示课题、初读课文后,我问学生: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无人应答,学 生都一脸茫然。过好一会儿,才有人举手,回答得也是词不达意,支离破碎。

统编本《将相和》教学:

在初读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想想: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学生很快找到了三 件事。然后让学生用小标题的概括说一说。

这样一来,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水到渠成。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非 常热烈。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梳理很长的文章,概括其主要内容是有一定难度,需要“拐杖”的帮助。笔者借助习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从而降低难度,交给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品味语言,突破难点

课后习题中,有些直接显示课文的重难点,抓住了它们就能有“牵一发而动 全身”的效果。因此围绕它们展开教学,可以避免繁琐提问、分析,有利于学生 从整体把握课文,也有利于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由于年代久远,让学生体会侵略者的野蛮、可 恨是有难度的。课后第三题就为我们突破这个难点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教学中,笔者抓住句中“统统、凡是、实在”等关键词引导学生了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然后通过“1860年10月6日”等时间词,说明英法联军竟然在圆明园里破坏的时间长达10多天。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爱与恨的情感油然而生。接着笔者结合资料让学生感受中国所蒙受的耻辱,从而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至此,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3.揣摩仿写,有效迁移

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能提高的。课后习题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小练 笔”,因为有了课文学习的铺垫,所以学生练笔没有作文时那种“绞尽脑汁”的痛苦。处理好这类习题可以实现读写结合,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执教18课《慈母情深》时,通过交流分析,我发现学生都对“‘我’拿到钱后,鼻子一酸”这个场景很有话说。于是,我顺势而导,根据课后习题进行小练笔。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基础上结合自身经历写的所以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正向迁移,有感而发,积极思考

(四)习题辐射全面提升素养

1.阅读群文,丰富内涵

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读书”, 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文章要点。 学完本单元后笔者就“读书”这个主题,补充了群文骥才的《书架》和贾 平凹《好读书》。笔者先让学生阅读三篇文章,归纳对待读书,三位作者有什么共同点。然后让学生比较思考他们表现爱书“情”的方法一样吗?最后共同寻找 这三篇文章的写法窍门。从而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作者都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表达了 对书的热爱。最后提炼观点表达相同的观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

2.整合资料,有效拓展

统编本教材课后习题的设计充分地体现课标中“教材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许多课文后面的选做题引导 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信息,拓展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 增强学习语文的趣味性。

例如《少年中国说》课后题: “读一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 和同学做一份手抄报”。 笔者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

师: 同学们,你们关注过中国人的强国梦想吗? 那你知道李四光、邓稼先、 袁隆平、屠呦呦这些人吗?

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见解。

师: 除了这些人,你还知道哪些为国家的强大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请大家课外收集资料,做成一份手抄报了解他们的事迹,展示你的梦想。

在大家的发言中不难发现,学生已能自觉地联系课外知识,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通过这样的手抄报活动,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在内  心种下爱国主义和奋斗的种子

3.综合设计,学以致用

设计多样化的作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不仅包括语文知 识、语文能力、还包括语文方法和学习习惯。五年级的学生,不仅需要纸质化的 作业,更需要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练习。

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在学完这一个单元时候,笔者组织举办了“民间故事”表演大赛,让学生录制了讲故事的视频,上传班级群里,请家长参与评比还让学生绘制了民间故事连环画,张贴在教室的版报上,评选出最佳创作奖。这样的活动学生非常喜欢,同时也把民间故事复述的形式进行了多样化的拓展,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理论走向操作,再现了故事场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通过对统编本五上教材课后习题的分析和运用策略研究,我们更加关注怎样 用好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我想,教师备课时先研究课后习题,上课时运用课后习题,上课后依据习题拓展的教学新思路一定能使语文教学目标更明确、设计更 精炼、训练更到位,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简约而高效!

 

【参考文献】

[1]谢静.紧抓课后习题切入备课要点—— 围绕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有效运 用分析[J] 读与写杂志,2019(05).p139

[2]强亚兵.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J]小学教学参考,2019 (09).p62-63

[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版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