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多维视角;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正文
引言:现代化教育理念指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内容,更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互动,也应当顺应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趋势,主动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学实践中的核心目标之一。
一、利用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式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应当主动跳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坚持将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合理利用文本描述江湖体的教学内容,从而全面细致的了解学生实际生活,积极开展对应的课堂教学活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绘本、儿歌等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方式,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兴趣。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也能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与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会进行必要的讨论和研究,从而形成更加具有广泛性的认知活动,切实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选用很多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儿歌与故事内容,教师应当学会主动深入的挖掘相关内容,为自身的教学实际服务,从而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1]。
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关《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的相关部分内容为例:可以尝试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呈现与此段教学内容有较强关联性的影视资料,并直接要求学生对在课程中所表现的行为作出评价。表面上看,老师仅仅让他们评价课件内容,实则让他们回顾、反思自己的现实生活,反省自身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恶劣作风行为。并建立改正的意识,学会如何纠正自己的行为,减少日常生活中进行不良行为的频率,真正做到使学生少让父母操心。通过深入学习相应的课程,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孝顺父母、尊敬父母的良好品质,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又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关《我们应当了解的环境污染》的课程内容:教师应当以教材主题和文本内容为依据,编写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的故事内容,注意使用相符合的语言风格,并将自主创编的故事内容录制成音频形式,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播放。教学实践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将学生真实的做事心态和价值判断渗透到具体的生活故事教学内容当中,让中小学生都可以切实地做到,边读故事、边反思,在轻松快乐的活动气氛中学会了解更多的知识内涵,也充分明白身为一个小学生就必须扛起教育环保的重任,并成为保护环境的卫士[2]。
二、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选用的内容,大多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紧密的联系。教材编撰者从设计之初,便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常见生活环境。但是,从教材编撰的角度而言,毕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教材编辑完成到真正发放到学生手里,可能需要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此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许多地区的教师对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案例缺乏了解,使用的教学案例落后于时代,缺乏新意。或是一部分教师本身不具备从学生角度出发,创设教学案例和情境的意识,导致案例或情境与小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经历严重不符,对知识内容的学习产生严重的枯燥感和陌生感,甚至造成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认知的紊乱。基于此,教师为实现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需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不断创新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应当指出:教师以情境教学模式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择相应的生活素材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帮助小学生真正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3]。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关《变废为宝有妙招》的知识内容为例:教师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节约价值和意义。课堂教学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各种生活中变废为宝,废物利用的小技巧。视频教学中,一位老奶奶利用空饮料瓶,打造出一个完整的花园,还创设丰富多彩的艺术品,深受人们的普遍青睐和好评。在学生观看影片内容以后,教师可直接向学校提出,联系现实生活,思考有什么废品能够实现废物利用。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发挥思维能力与创意,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废品,制作成丰富多彩的工艺品。通过采用类似的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的方法,不仅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对认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废品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家校联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当下阶段,许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过于重视学校教育,未能充分认识到来自家庭教育影响的重要性。教育领域常说,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生的思维习惯、性格特点都不可避免的体现出家长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更是无法脱离来自家庭教育的配合。为切实提升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效果,发挥家庭教育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融合,保持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定期进行家访活动,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状态,了解其思想动态变化,制定科学有效的学习计划和方法,为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创设相应必要的外在环境,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关《学会沟通交流》的知识内容为例:其中包含与家庭教育具有较强相关性的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尝试以教材知识作为切入点,充分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教师首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详细阐释理论知识内容,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掌握教材内容。之后为学生发放提前准备好的表格,要求学生通过调查问卷或表格,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与父母之间存在的沟通问题。课堂教学正式结束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表格交还给自己的父母,并与父母积极主动地交流观点和思想,共同尝试解决其中蕴含的交流沟通问题,消除亲子关系之间的隔阂,切实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结语: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多维视角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调整具体的教学策略,结合教材内容、学生身心特点、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真正做到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婉璐.多维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02):86-87.
[2]陈美景.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02):166-168.
[3]徐美玲.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华夏教师,2023,(34):7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