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跬步以至千里,汇小流而成江海——谈合唱能力在小学中低年段的梯度培养版
摘要
关键词
小学音乐;中低年段;合唱能力;梯度培养
正文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全面的改革,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更加注重学习者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科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如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审美能力等。合唱作为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学生合唱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如古语所言:“积跬步以至千里,汇小流而成江海”,这不仅是一种哲学思考,更是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生动写照。合唱作为一种集体艺术表现形式,对学生音乐素养、合作意识、协作能力有着一定要求。小学中低年段的学生具有一定音乐感知力和学习能力,在这一阶段开展多样化的合唱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同时也能有效锻炼学生集体意识,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如何有效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合唱能力,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中低年段培养学生合唱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发展学生音乐素养
在小学中低年段培养学生合唱能力,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通过合唱,学生能学习到基本的乐理知识,如节奏、旋律、和声等,这些是理解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学生对音乐感知力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合唱不仅是技巧的练习,还涵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达。在合唱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感知音乐之美、体验音乐之趣、理解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交技能
在小学中低年段培养学生社交技能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具备良好的社交技能,对其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合唱是一种集体活动,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和团结协作。在合唱中,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也要学会如何倾听他人的声音,与他人友好交流和合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便会得到一定发展。
二、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学生主体性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践中,有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导致学生时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少有机会主动表达个人的建议和想法,或者参与到合唱的组织和决策中来。这会不断降低学生参与感,影响音乐合唱的质量。另外,在合唱教学中,教师未能遵循学生之间所体现出的差异性,开展个性化教学,导致学生能力发展不一致,影响着合唱团队的协调性,进而导致合唱教学质量下降。
(二)教学方式未创新
教学方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新时期下,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育理念,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带来多样化的合唱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唱能力。然而,由于部分教师仍然关注学生在技巧以及合唱方面训练,时常采取传统的合唱教学法,忽略了音乐的创造性和表现性,在一定程度上想着合唱教学活动的实施,难以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乐趣。另外,部分教师忽略了现代技术的应用,无法拓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仍停留在传统阶段。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唱教学质量。
三、合唱能力在小学中低年段的梯度培养策略
(一)扎实音乐基础,激发参与兴趣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合唱能力,提高学生音乐感知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教师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结合学生思维认知、兴趣爱好进行分析,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多元化、趣味性的主题教学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音乐之趣。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合唱以及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为后期合唱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以苏少版教材为例,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花猫和小老鼠》时,通过对整首歌曲的分析,歌曲的旋律、表演方式十分风趣、幽默,仿佛小花猫与小老鼠在快乐地玩耍一般。在教学前,教师可借助希沃白板为学生播放“Tom and Jerry”精彩片段,以此引出“小花猫”与“小老鼠”,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紧接着,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猫和老鼠是天敌,那么,那我们看了视频之后,你们还这么认为吗?它们会不会成为朋友呢?”以此引发学生思考。紧接着,教师可以初次播放整首歌曲,并通过歌曲旋律,教授学生基础的音符知识。同时,还可以利用歌曲的节奏,进行节奏拍打练习,让学生感受不同音符时值的节奏特点。在讲解完基础知识以及播放完整首歌曲后,教师可为学生准备好小花猫与小老鼠的面具,让学生结合个人兴趣选择一个角色。在角色分配完毕后,教师可以为每组讲解不同的声部旋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掌握旋律,让他们找到自己合唱部分。与此同时,在分声部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合唱,先由扮演“小老鼠”的小组唱第一部分,再由扮演“小花猫”的小组唱第二部分。在合唱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倾听其他声部的旋律,学会协调和配合。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和教材中的第二个问题:“在歌曲0处可以加上什么词或动作?唱一唱,做一做”鼓励两个小组发挥想象,设计与歌词、旋律、节奏相匹配的动作或词。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小组会在唱完“瞪着小眼珠”后,根据“0”做出“瞪大双眼”的动作,动作与节奏契合,十分喜感。有的小组会在唱完“吓得老鼠赶紧往回跑”后的“0”处设计一个声音由强到弱的“笑声”,并做捧腹大笑的样子,仿佛小花猫把小老鼠吓跑了之后,在原地乐在其中。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实现兴趣培养与基础音乐知识教学的双重结合,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以及音乐游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学生合唱能力。
(二)融入分层教学,提升合唱效果
小学生是多元化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音乐基础、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因此,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基于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分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合适的指导与挑战,从而提高合唱的整体效果。在设计教学活动前,教师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开展问卷调查活动,让学生填写问卷调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行针对性地评估,从而根据评估结果生成学生的专属画像,并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层级。在此之后,由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层级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例如对于音乐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重点加强基础音乐知识的学习;对于音乐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复杂的合唱技巧和多声部的合唱作品,以提高学生合唱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做好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结合学生在合唱中的表现进行动态化调整,以此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例如,在学习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时,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这首歌曲的背景、风格和情感表达,并进行播放,让学生初步感知整首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紧接着,教师便可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设计多样性的学习任务。对于基础层级,可重点教授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让他们在模仿和重复练习的过程中,掌握整首歌曲的基本结构;对于进阶层级,除了旋律和节奏的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教授一些简单的和声知识,引导学生尝试多声部的合唱;而对于优秀层级学生,教师可以教授一些复杂的合唱技巧,如声部协调、音色统一、声音控制等,并鼓励学生在合唱中发挥领导作用。结合不同层级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教师也应及时观察和反馈,指导他们细致学习,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跟上学习进度。在分层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合唱练习,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合唱活动,感受合唱的魅力。最后,教师可组织一次小型的合唱表演,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信心,让他们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合唱能力,从而达到“积跬步,以至千里:汇小流,而成江海”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中低年段合唱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学生学习需求以及音乐基础开展针对性的合唱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合唱学习中,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逐步提升学生合唱能力。教师还应当做好教学观察与指导,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明确的学习方向,在不断地练习中,提高他们的合唱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富睿."声"入童心 "乐"入童趣——谈低段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 5(21):3.
[2] 武香萍.浅谈小学音乐低年段课堂教学中合唱教学的渗透[J].科技风, 2020(15):1.
[3] 洪艳艳.小学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明日, 2021, 000(014):P.1-1.
[4] 文菊梅.小学音乐教学中关于合唱能力的培养[J].山海经:教育前沿, 2021, 000(018):P.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