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小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策略新探
摘要
关键词
家校共育 小学生 良好品德 培养策略
正文
小学生班级管理中,只是将主要的重点和场所放在学校中,教师很少和家长开展良好的互动以及交流,在此过程中会出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对等的问题,影响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基础教育作为学习之初,更多的时候是不被家长和社会所不重视的,故而缺少家长的配合,欠缺家庭的参与,基础教育学段的老师,就好比在演一场独角戏,演员只有老师一个人,感动了自己却无法收获观众的掌声。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学段教师,也深深感受到教育现状面临的诸多无奈。
一、小学生品德教育现状
低年级学生从家庭步入校园,不同于幼儿园时期的“保姆式”教育阶段,他们正式进入了需要独立完成在校学习和生活模式,很多问题随之暴漏出来。有些孩子自理能力仍然欠缺;有些孩子仍然处在“唯我独尊”模式中没被解锁;有些孩子自控能力极差,上课听讲困难,下课不愿意再回到教室。回到家后,社会的进步让越来越多的诱惑走近孩子的生活,他们从小就觉得学习是最枯燥的事情,我的孩子曾经说过,他们觉得如果看手机时间一会儿就过,写作业时间无限拉长。所以兴趣的转移让他们更沉迷于许多于身心无益的事情,而家长对这些孩子也无从下手,让教育更难进行。
很多孩子在家庭中是什么样子的,作为教师不清楚,孩子在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家长也不清楚,很多时候,学校和家长的沟通纽带就是孩子。老师问孩子父母对于很多事情的意见,父母问孩子老师在学校对于孩子很多教育的行为,从孩子的也许表述不详尽的语言中去揣测两方的想法,进而想着自己接下来要如何教育孩子,也许完全和实际脱离,让教育成为了空中楼阁,知道有问题,但是谁也够不到那个关键在哪里,我们都那么看着,无从下手。
2、小学生品德教育现状的原因
从不同家庭走出来的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并不是一日形成的,甚至他们很多行为都可能折射着家庭的影子,更有甚者是家庭、甚至是学校给“惯”出来的。甚至很多父母看不出孩子这样有什么问题,他们可能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们的孩子这样做反而就是一种正确的表现。
大部分时候,很多家长想的是自己孩子,只要学习了,很多问题不用过于在意,老师可能在学校教育,却没有跟家长很好的沟通,两方就像处在两个不同战壕里的士兵,各自为营、孤军奋战。
当然很多时候家长和学校也会去沟通,不过大家的重点似乎都是放在“成绩”两个字上,我平时接到的家长信息和电话最多的时候就是出成绩的那两天。其实学校培养的并不是学霸,而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重点的偏颇让联合收效甚微。当然这样的家长在低年级中也并不是多数。
低年级的家长,似乎关注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安全,孩子在学校一天只要蹦蹦跳跳的出来,快快乐乐的回家,他们觉得这一天就是美好的一天。他们在学校表现的如何了,是否有什么理解不了的问题,老师是否对于他们的很多行为进行了批评和指导,很多家长是不会过问的,他们想的是,如果有问题的话老师会联系他们的,所以没有接到老师电话,那么就是相安无事,既然相安无事,就不要没事找事。所以,很多时候家长和学校的沟通持续性不好,有问题了说一说,没问题了就天各一方,等到问题积累多了,反而不知道从何处理起了。
二、家校共育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
(一)教给方法育家长。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怎么评价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1、认识问题。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和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而现实中有的家长误认为影响一个孩子成长的全部在学校、在老师;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忙于自己的事,放任孩子不管;有的家长认识到培养孩子的重要性,想管却不得法。
一天我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说:“我们做生意很忙,没有时间管理孩子。孩子上一年级了,学习很差,习惯也不好。请你帮我孩子找一位家教老师。”我告诉她:“还找什么家庭老师,你们家长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呀!至于工作忙不是问题,关键是认识问题。是做生意挣钱重要还是孩子重要。”对方沉默不语。我接着说:“小学前和小学阶段正是陪伴孩子成长,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钱什么时候都可以挣,但孩子的成长不可逆。”
半期过后,我那位朋友和我交流,开口就说:“我实在是没办法了。你能不能来当孩子的家庭老师。以前我做生意没时间管孩子,听了你说的‘宁愿少挣点钱也要把孩子培养好。’我都没怎么去门市上了,天天守着他、盯着他做作业,可还是老样子。”我告诉她:“我找时间偶尔与孩子接触、交流、引导是可以的,但要我来当孩子的家庭教师,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希望你理解。其实孩子最好的家庭老师就是父母。你们天天和孩子在一起,你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家长才是孩子真正的老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一生的老师。”
2、教给方法。培养孩子不是人们常说的:“你在混,他在长。”那么简单。是需要家长们用心、用智慧去研究的一门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就看谁有信心、有恒心、有好方法。培养孩子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工程,不要着急。首先要相信孩子。只要想做的事经过努力,就能做到。只有家长对孩子充满了信心,孩子才有自信、才会去努力。其次要有恒心。如果看到某一次失败就指责、批评、放弃,甚至贴上一些负面的标签,“速度慢、学习差、贪玩、熊孩子等。”如此这般孩子就没法坚持,自然也就放弃了。第三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会天天向上。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如果复印件出问题了改什么?当然是该原件啦!所以当看到孩子某方面有问题,别着急指责孩子,先想想家长的问题。比如孩子玩手机成瘾,反思家长是否有成瘾性性格,打牌成瘾、抽烟成瘾、打游戏成瘾、玩儿手机成瘾;孩子不讲卫生,反思家里是否被家长打理得乱糟糟的;孩子不会合理规划时间,反思家长是否随意浪费时间;孩子不爱读书,反思家长是否捧起书来读了。一句话只有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反思,用自己的言行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孩子才会随之健康、快乐、向上成长。
(二)家校形成合力育孩子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学校老师和家庭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所以老师和家长要形成合力共同育孩子。
1、了解情况多够听 作为老师要有一双慧眼,甄别出班上每个孩子的情况,特别是特殊的、后进的学生。老师要了解情况对症下药,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形成合力。
2、留心观察多交流 作为家长要留心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具体情况及时与老师沟通。比如健康,我刚接手现在所教的这个班时,一位家长给我说他的孩子得了一种叫“紫癜”的病,不能剧烈运动。我们老师就会引起注意,剧烈的体育运动、强度大的活动这孩子就不参加了。再比如孩子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性格等都可以沟通,老师才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家校联合,共同教育孩子,从来不是一句口号,我们从来都是期望能够达成共育,让教育收获最大的成果,朝着积极有效的模式稳步前进。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教育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更好的结合现代教育思想,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利用更多的现代化手段,更好的沟通与交流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既然要达到共育目的,日常沟通必不可少,如何更好、更有效的沟通,就是老师的必修课了,让家长明白这么做的好在哪里,让他们积极配合,两方及时的沟通,才能更有效的完成既定目标。
家校联合从来都不是一个话题,也不是纸上的教育,这是一个需要真正应该被落到实处的教育模式,它可能见效缓慢,却不能轻言放弃,相信坚持必有回响,努力终会成功。愿我们家校成功联合,共育英才遍地。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杨敏《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家校共育》
3、唐红松《家校共育的思考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