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幼儿;科学活动;创造性思维;发展策略
正文
引言:科学在幼儿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科学教育活动的实施旨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考,通过多元化的科学教材和课程,采用新颖生动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锻造幼儿的科学能力。尤其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教育的作用,需根据幼儿的个体发展需求及心理特点,创新教学模式,运用探究活动以及创新科学等活动,全力辅助幼儿在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提升。这需要我们认识到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巨大价值,同时,也要对现有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结合实际制定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此来改善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创造性培养的效果。
一、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创造性培养的现状
(一) 忽略幼儿的内在发展需求
在幼儿学前科学教育活动中,要以全面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性的教学活动来实施创造性培养,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核心要求。然而,目前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仍存在差距。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我们的教学过程未能充分考虑幼儿的内在发展需求。换言之,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幼儿的了解不够透彻,导致科学课程的设置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创造性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 忽视幼儿的学习特点
创造性培养不仅需要理念,而且需要有实际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当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作用。幼儿的认知机制尚未成熟,他们需要通过新颖有趣的学习方式来获取知识。然而,在现有的科学活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个重要因素,导致学习内容过于单调,难易程度不妥当,环节繁琐等问题,这些都极大地削弱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如果教学活动形式或所选方法不能够满足幼儿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那么预计的教学目标将难以实现。
(三) 忽视幼儿创作表达的需要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幼儿充满活力、好奇心强、热爱生活。创造力的发展离不开表达的机会。充足的表达空间和恰当的表达途径可以激发幼儿的创新能力。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会更加投入到各类科学活动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满足幼儿创作表达的需求,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幼儿有更广阔的展示空间和发展机会。然而,目前的科学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关注度不足,对他们的创作和表达的需求了解不够,且课程为幼儿提供的表达机会相对较少,造成幼儿的参与兴趣受到压制,无法聚焦精力进行具体的科学活动,如此则创造性培养的目标难以实现。
二、幼儿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索能力的发展策略
(一)投放丰富材料,满足幼儿探索需求
《纲要》明言:应提供多样化的操作材料,确保所有幼儿均能够通过各种感官,多元方式进行深入探索。幼儿科学教师应精选丰富的活动素材,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激发幼儿探索的热情,从此引发科学研究的热潮。借由学习绘本故事《巨大的磁铁》后,儿童对磁铁有了初步直观的理解,同时也燃起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科学领域里放置适当的材料,以便巧妙地为幼儿铺设科学探索的平台。例如,教师可以手段丰富多样的磁铁,铁片,铜片,铝片,以及易拉罐等金属制品,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学习。此外,师生还应该开动脑筋,深挖周围环境资源,为孩子提供丰富的与磁铁相关的科学知识,如让墙壁成为科普宣传的场所,或是投放过往科学事件和科技进程的手册,以此拓宽幼儿的眼界。加入科学材料,既可以满足儿童对科技活动的需求,又可以使儿童亲自感受到科技的吸引力,通过与素材的互相沟通,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
(四)注重对儿童的行为进行阐释,创造科学探索的情景
兴趣无疑是点亮幼儿自主探索之路的引路灯,对于幼儿来说尤其如此。在科学活动的创设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中的点点滴滴入手,观察幼儿的行为举止,挖掘幼儿提问与好奇的源头,为之提供了一个个不同的科学探险机会,进一步坚定幼儿的科学决心。
1. 洞察游戏行为,激发科学问题
寓教于乐,是幼儿园教育的宗旨之一。幼儿通过游戏来积累社会、学习和科学方面的经验,同时教师运用这个优势,通过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发掘幼儿的兴趣,从而设计出科学主题课程,目的是用科学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指导,把幼儿的求知欲转变为幼儿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的源泉,并且激发幼儿的自我探索之火,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积极地探索和解决问题。在幼儿园开展的活动中,通过活动,可以使儿童对生命有更多的认识。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儿童的问题进行注意并将其记录下来,并针对儿童的好奇来设计一些科学话题,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例如,在搭建区域游戏中,幼儿把各种不同的车子拼装起来,然后在桌面上进行“追车比赛”。比赛一开始,幼儿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轮子一定要做成圆的么?能否采用不同的形状。在平坦的地面上驾驶还是在斜坡上驾驶,哪个更快?装了更多的车胎,会不会影响车速。我们会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多种不同的科研项目。比如在遇到一个轮子的外形时,我们就可以设置一个科研课题“物体的受力状况和抗力”,让幼儿拿出各种造型的车胎,让幼儿去试验,并得出他们的结果。对于飞机滑行的快慢,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神秘的引力”的科学探究项目,给幼儿提供场地和器材,指导幼儿进行实验对比。针对轮胎个数,设置“滚动阻力”这一科研课题,引导幼儿试着调节车轮次数,并将其不同时刻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以此来评价车轮个数对车速的作用。以儿童的求知欲与兴趣为出发点进行的科研活动,对于促进儿童的科学探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探究生活,理解科学现象
幼儿园的科学教学是把科学的知识和生活的现象联系起来,以科学的知识为突破口,让幼儿在探索科学规律的过程中,发现更多有益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通过提问来引起儿童对生命现象及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强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幼儿对生活科学常识的好奇心,培养其自主探索科学现象的习惯。而户外活动则是幼儿必备的活动之一,重在培养幼儿自主活动的能力,通过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交互作用,来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依据环境现状,灵活设计问题,以刺激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比如当幼儿探究自然生物时,教师可以根据周围环境适时抛出自然科学问题:“树叶上圆形小洞是如何形成的?为何阴凉处土壤的触感与光照之处的土壤不同呢?昆虫们都住在哪里?鸟儿又是如何搭建住所的呢?”激发幼儿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推动幼儿的健康成长。在实施科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及时选择适合的介入时机,辅助推动幼儿自我探索,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五)转变指导方法,选择恰当的介入时机
1.增加沟通,理解幼儿的行动表现
由于幼儿的思维还处于特殊意象的发展时期,因此其认识方法与人类存在较大差别。在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许多情况下,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儿童的行动意向,就冒冒失失地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之中,从而阻碍了游戏的进行;这势必会给课堂教学造成一定的消极作用。所以,老师要尽量采用各种形式与儿童进行交流,了解和把握儿童的玩耍行为及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指导儿童。比如,在进行科学探索的时候,老师可以向幼儿征求他们关于实践活动的想法和实验方案,这样才能了解幼儿的想法。当幼儿自主探究时,老师可以像好朋友一样向幼儿提问,比如:“你在干嘛?”能不能说说。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下一步该怎么做。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根据儿童的行为轨迹对幼儿进行指导,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而且可以保证高质量的科学探索活动,达到提升儿童学习效果的目的。
2.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思考
在儿童的科学教育中,注重对儿童的独立探究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的最近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儿童缺乏相关的学习实践和较少的科研基础,幼儿在开展活动时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儿童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老师应该拥有特殊的教学能力,用引导性的语言来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帮助幼儿分析现象,制定策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高质量的活动环境。比如,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一些儿童因反复的挫折而表现出负面的情感。这个时候,老师应该给幼儿一些安慰,让幼儿重新思考:“试着改变一下设备或者改变一下实验的方式。”老师的目的是让幼儿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从而让幼儿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问题,并且能够成功地实现幼儿的教学目的。
3.通过建立探索性支持来进行深度的指南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老师需要在儿童的学习中建立支持手段,使幼儿能够迅速地提高自己的技能,从而进入到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儿童的独立探究能力是通过实际的训练而形成的。在进行科技活动时,老师要给予儿童适宜的支持,帮助幼儿越过目前的水平,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比如,在早期的科技教育中,老师可以和儿童一起进行实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幼儿在短时间里拥有更加充实的科技经验,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新的世界。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积极探究精神,又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的科学素质。
(六) 激励开放式沟通,促成幼儿间的协同互助
研究表明,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开放式沟通和表交流是推动合作与互动的关键因素。通过鼓励幼儿与同龄人共享探索心得与经验,能够加深彼此友谊,激发相互学习、相互启示的动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针对探索过程中的难题进行探讨和解决,培育幼儿的协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此种互动过程不仅有助于加强儿童间联系,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儿童能够学习如何与人协同工作,共同成长。此类开放式交流分享有利于青少年构建友好人际关系,增进自信心与自尊心。与幼儿分享所学与所获,他们能真切感受到自我价值与重要性,从而强化自信心与自尊心。
(七)重视客观评价,增强儿童科学探索信心
在面对尚未接触过的科学探索领城时,幼儿易感到陌生及紧绷。虽然他们天生好奇心重,但实践过程中仍存恐惧之心。因此,教师应当明确了解其境况以及心理状态,鼓舞幼儿勇往直前,迈出探索的步伐。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切忌因错误行径而立即否决幼儿,这种做法极易打击到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在面对新事物时,退避不前。幼儿心理单纯,期望被认可,尤盼教师赞誉。因此,为了扎实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其积极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教师务必重视评价机制。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对幼儿的表现给予准确评估,依据具体情况进行恰当赞许,逐步引导,从而持续增强幼儿的科学探索信心,激发科学求知兴趣,从而提高其科学素养。
总结:
综上所述,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塑造非短时期内能达成的。为此,为了进一步挖掘科学活动对幼儿成长的积极影响,教师需要调整教育策略与教育理念,遴选幼儿乐于参加并且可主动参与的科学活动,促使幼儿主动融入其中,在自我探究中稳健提高科学素养,从而有效的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练小倩 . 生活味与科学味交相辉映:巧用信息技术开展生活化的科学活动,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J]. 家长,2022(35):82-84.
[2]郑翠苹,王恒英,宋晓梅 .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J]. 当代家庭教育,2022(27):111-114.
[3]许冬云,李倩 . 在自然角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J]. 家教世界,2022(6):57-58.
[4]陈琴琴 . 自主游戏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游戏“网球赛道”为例[J]. 早期教育,2021(52):48-51.
[5]李艳双.浅析通过科学探索发现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0(3):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