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肾法治消渴探讨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曾庆源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50101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温肾治消渴,首创于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指出:“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原方组成:干地黄八两,薯蕷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一两,附子(炮)一两,八味末之,炼蜜和丸。开温肾治疗消渴病之先河。《金匮要略心典》云:“男子以肾为事,肾中有气,所以主气化,行津液,而润心肺者也。此气既虚,则不能上至,气不到,则水亦不至,而心肺失其润矣。盖水液属阴,非气不至,气虽属阳,中实含水,水之与气,未尝相离也。肾气丸中有桂附,所以斡旋肾中颓坠之气,而使上行心肺之分,故名曰肾气。不然,則滋阴润燥之品, 同于饮水无济,但益下趋之势而已。驯至阳气全消,有降无升,饮一溲二而死不治。夫岂知饮入于胃,非得肾真阳,焉能游溢精气而上输脾肺耶。……”

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主藏精,司开合。肾阳亏虚,无以化气上升,津液不布,则口渴多饮;肾之开合失司,固摄无权则尿频量多。肾气丸既用干地黄、山茱萸、山药补阴之虚以生气,又用桂枝、附子助阳化气,使阴阳并补,阴津上承。开合有权,则消渴病诸症悉除。

隋唐时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甄立言《古今录验》都指出消渴病的多饮、多尿症状均是肾气不足,治疗上应用八味肾气丸补益肾气。明代赵献可在《医贯》中明确指出:“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以八味肾气丸引火归原,使火在釜底,水火阴济,气上熏蒸,肺受湿气而渴疾愈矣。”张景岳也指出:张景岳指出:“治消之法,当先辨虚实,若察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为主,必使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若但知清火,则阴无以生,而日见消败,益以困矣。”拟左归丸阴中求阳(左归九:热地、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淮牛膝、鹿角胶、龟板胶),右归丸阳中求阴(右归九: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制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来调整阴阳。《石室秘箓》说:“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渴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三消也。”李用粹在《证治汇补》的“消渴篇”里面提出“久病宜滋肾养脾,盖五脏之津液,皆本乎肾,故肾暖则气上升而肺润,肾冷则气不升而肺枯,故肾气丸为消渴良方也”。

关于消渴病的病机,世人多认为以燥热内盛,阴津亏虚为主。而在临证之时,却每每见到阳虚、气虚之证。原因在于消渴病的病程漫长,起病之初证候多以阴虚燥热为主,随着病情的进展,阴虚诸证可以演变为气虚、阳虚之证,以肾气虚、肾阳虚最为多见。由于阳虚气弱,肾阳衰微,肾的蒸腾气化功能必受影响。气不化津,水液不能上承,故患者亦可表现为口渴多饮,饮不解渴,小便量少或小便反多。但患者没有燥热内盛的表现。此时患者的口渴多饮,饮不解渴,并不是由于燥热消灼阴津而造成,而是由于阳气虚衰,气不化津而致。患者没有燥热内盛的表现,可伴有舌质偏淡,边有齿痕,苔滑,体倦乏力,不耐疲劳,浮肿少尿,少气懒言,面色恍白等症。这类患者多为素体阳虚、气虚之人,或为消渴发病多年,或已兼见肾病损害者。

消渴病发病的病理关键当首责之于脾,脾为病变启动病位。主要由于患者嗜食肥甘厚味、烟酒炙煿,及劳倦内伤等,导致脾胃受损。而过度情志刺激,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消灼浸液,亦引发消渴。而“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失固摄封藏,精微外泄,日久精元流失,阴损及阳,水饮内聚,浊毒内生,而成为“关格”、“肾衰”之危候。故消渴病肾病多责之肝、脾、肾。治疗时当据证或偏补一脏,或二脏、三脏同补。但三脏之中,独重补肾,故临床多用六味地黄汤为主加味治疗,即体现治疗该病当以补肾为首务。但肾乃水火之脏,藏真阴而寓元阳,故治疗或补其阴,或助其阳,或阴阳并补,但临床偏重滋补其阴。上述所言知柏地黄汤、左归饮、一贯煎、杞菊地黄丸、济生肾气丸均是以滋补肾阴为主,即便是温补肾阳之金匮肾气丸亦是六味地黄汤加附桂而成,体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旨。

糖尿病,以中老年居多,皆因人届中老年,肾气(阳)衰微,天癸竭,太冲脉衰。肾中阳气亏虚,气化无权,阳气的温煦、蒸腾、布散津液功能低下。其不能蒸腾津液上潮于口,必饮水自救,故口渴多饮,不能化气摄水于下元,故小便频多;不能温煦脾胃,水谷精微不得蒸腾、敷布至身脏腑组织,精微物质从小便排出于下,故多食善饥、尿中含糖,形体羸瘦。因此,治糖尿病宗仲景用肾气丸之法度,阴阳相济,益阴以摄阳,壮阳而不伤阴,“微微生火以生肾气”,不是去壮肾阳,补火,量用大了肯定有问题,当然,在具体治疗的时候,当肾阳虚证被纠正的时候,还应该求其本。张景岳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北京著名中医施今墨先生用黄芪配山药补益脾肾降尿糖;用玄参配苍术滋肾健脾降血糖的经验,临床上大家使用较多,很受启发,并从中得到借鉴,下面是临床中常配伍的一些中药。

黄芪  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舒张冠状血管、降低血压、保护肝细胞、降低血糖的作用。临床常用黄芪配合滋阴药如生地、元参、麦冬等治疗糖尿病,确有疗效。

 

  生地、山茱萸药对见于《金匮要略》肾气丸、《医学衷中参西录》滋膵饮等方。生地性味甘寒,滋阴补肾清热。山茱萸入肝、肾经,味酸涩微温,补益肝肾、涩精固脱,还有减轻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细胞外基质增生的作用。

 人参  药理研究表明,人参对正常狗和四氧嘧啶性糖尿病犬均有降低血糖作用,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人参总皂甙能明显抑制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的高血糖,且停药后其效尚能维持1~2周。临床研究表明,人参治疗糖尿病不仅可改善一般症状如乏力、口渴、虚弱等,且能降低血糖及尿糖。适用于轻、中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肾虚、气阴虚者疗效更好。而阴虚燥热者一般不宜服用。

黄芪  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舒张冠状血管、降低血压、保护肝细胞、降低血糖的作用。临床常用黄芪配合滋阴药如生地、元参、麦冬等治疗糖尿病,确有疗效。

 生地、熟地  药理研究显示生地、熟地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并能抑制实验性高血糖。

元参  具有降压、降低血糖作用。动物试验表明元参流浸膏可使正常家兔的血糖下降。

 黄精  黄精的成分包括黏液质、淀粉及糖等。具有抗脂肪肝、降低血糖、降低血压作用,并能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枸杞  具有降低血糖、降压及抗脂肪肝作用。

地骨皮  药理研究显示,地骨皮具有明显的降压及降低血糖作用。给家兔灌服地骨皮煎剂,初可使血糖短时间升高,然后则可使血糖持久降低,维持4~8小时。

葛根  葛根中提取的黄酮能增加脑及冠状血管流量,使血管阻力降低,具有降压作用。葛根素可使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血糖明显下降,降糖作用持久。

 黄连  据临床报道,黄连素治疗糖尿病可使血糖明显降低。黄连水煎剂可降低正常小鼠及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的血糖。实验表明,黄连素的降糖机制并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与释放,也不影响肝细胞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而是通过抑制糖元异生、促进糖酵解等作用降低血糖。

自张仲景首倡温肾治消渴以来,历代医家继承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金匮要略》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此法归本溯源,着眼于肾阳的温补,以达到振奋脾肾阳气,从而使津液得以正常分布与运用,进而缓解消渴症状。实践中,多有医家依据患者具体病状,施以温肾法,如配合肾气丸以温补肾阳,调摄元气,使肾阳得复,水道得通,津液得以正常化生,从而减缓甚至逆转消渴症状。如《医林纂要》记载,治疗消渴不仅要"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还需"温其所寒,清其所热",以此法治疗,患者多见效果。

消渴病病因复杂,中医认为与肾、脾、肺有密切关系,故其治疗需依据辨证施治原则。如《素问·病机气宜论》所述:“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对于因肾阳虚引起的消渴(即所谓的下消),宜用温肾法,以肾气丸为代表,温阳散寒,助阳为用。如《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多个以温肾法治愈消渴的案例,充分展现了其辨证施治的精妙。

温肾法在临床上常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以增强治疗效果。例如,对于阴虚火旺型消渴(上消),可在温肾基础上,结合滋阴降火法,使用知柏地黄丸等方剂,以水润火,阴阳平补。而对于脾肾阳虚型消渴(中消),则可将温肾法与健脾益气法相结合,使用神灵保胎丸加减,以温中补肾,健脾益气。

温肾与其他治法的比较,如《医学入门》所述:“温肾之法,主于补火助阳,适于肾阳虚损之证;而滋阴法,则清补肾阴,适于阴虚内热之病。”此外,《医林改错》中亦有提及:“温肾与清热法并用,可取温而不燥,清而不伤之效。”故在实践中,医者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温肾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以达到阴阳调和,气血平衡之目的。如《景岳全书》所言:“医者之于治疗,宜详察阴阳虚实之变,审定寒热盈虚之证,方可得治之机,不失时机。”此言深得温肾法之精髓,值得临床医师深思熟虑。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许多传统中药材的活性成分被逐步揭示,其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科学验证。例如,在温肾法常用的药材中:

附子(炮):已被发现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改善糖尿病有一定的帮助。

桂枝:研究表明桂枝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从而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

干地黄:含有丰富的多糖和皂甙等成分,能够增强胰岛β细胞的活性,促进胰岛素分泌,对于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温肾法中的药材在血糖控制和胰岛功能改善方面的作用机制得到了进一步的阐明,为温肾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在现代糖尿病的综合治疗中,温肾法作为一种古老而深奥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其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正在逐渐被现代医学界所认可和采纳。温肾法的核心在于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特别是通过温补肾阳,来促进体内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调节血糖、改善糖尿病病状的目的。这一方法的特点在于不仅仅关注于疾病本身,更注重于患者整体体质的调整和改善。当温肾法与西医治疗手段如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物等结合使用时,可以在保证血糖控制的同时,减轻西药可能带来的肾脏负担和其他副作用,达到更加全面和谐的治疗效果。此外,温肾法还强调与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变相结合,通过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方式,不仅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还能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使患者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得到更全面的身心健康管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更多的研究方法被应用于温肾法的疗效评估中。通过严格设计的临床试验,如随机对照试验(RCT),科学界可以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价温肾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借助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人员能够精确监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生物标志物变化,如血糖水平、胰岛素敏感性指标等,为温肾法的治疗效果提供了更为客观的评估依据。此外,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等技术的应用,使我们能够深入探讨温肾法中药材的活性成分对糖尿病相关的分子通路的具体影响,从而在分子层面上揭示其治疗机制。这些研究不仅为温肾法的现代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促进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深度融合,为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温肾法作为治疗消渴(糖尿病)的传统中医方法,其理论价值和临床效果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验证和发展。通过对肾阳的温补,温肾法不仅能够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还能直接影响到糖尿病的病理基础,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从而达到降低血糖、减缓糖尿病进程的目的。在临床应用中,温肾法通过与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结合使用,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还能减轻西药带来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未来发展方向中,温肾法在治疗糖尿病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一方面,通过深入的机制研究,可以筛选出更为有效的药物组合和治疗方案,提高温肾法的治疗效率和安全性;另一方面,结合现代医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如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等,探索温肾法在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新应用,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高效的治疗选择。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将温肾法的独特优势介绍给世界,也是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

综上所述,温肾法在治疗消渴(糖尿病)中展现出独特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效果,其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