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室护理中的疼痛管理策略研究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谢映清 李小霞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广东梅州)514000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多模式疼痛管理策略在复苏室护理中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复苏室患者80例,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多模式疼痛管理策略,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患者教育;对照组接受常规疼痛管理。通过VAS评分、满意度调查、复苏室停留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睡眠质量指标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管理效果。结果:试验组在VAS评分、满意度调查、复苏室停留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睡眠质量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试验组VAS评分下降幅度达到51.4%,满意度分别为92%、95%和90%,平均停留时间缩短至(48.3±6.2)小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入睡时间、睡眠时长和睡眠深度均得到改善。结论:多模式疼痛管理策略在复苏室护理中显示出显著的优势,能够全面解决患者的疼痛问题,提高其舒适度和满意度。通过综合应用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患者教育等方法,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复苏室停留时间,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因此,建议在复苏室护理中广泛应用多模式疼痛管理策略,以提高疼痛管理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复苏室;护理;疼痛管理

正文


疼痛是许多患者在复苏室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在经历手术或其他创伤性医疗过程后,患者的疼痛水平常常达到高峰,这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还可能影响他们的恢复进程。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医疗护理的质量,疼痛管理已经成为了现代医疗领域中的研究重点[1]。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疼痛管理策略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复苏室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如何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疼痛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传统的疼痛管理方法主要依赖药物治疗,但单一的药物治疗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因此,寻找一种更为综合、全面的疼痛管理策略成为了当务之急[2]。本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探讨在复苏室护理中疼痛管理的最佳策略。通过引入多模式疼痛管理策略,我们希望能够为复苏室的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高效的疼痛管理服务。这种策略不仅包括了药物治疗,还结合了非药物治疗方法和患者教育,旨在从多个角度全面地解决患者的疼痛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复苏室患者80例,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40人,男性22人,女性18人,年龄范围为22-70岁,平均年龄为(55.23±2.67)岁;对照组40人,男性24人,女性16人,年龄范围为20-69岁,平均年龄为(53.29±1.90)岁.

1.2纳排标准

1.2.1纳入标准

1)年龄在18-70岁之间,以确保患者具有相对稳定的生理状态和疼痛感知能力。

2)经医生诊断为需要进入复苏室进行治疗的患者,确保其疼痛状况与复苏室护理相关。

3)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表示了解研究目的并同意参与。

4)疼痛评分在VAS评分尺上大于或等于4分,确保所选患者具有明显的疼痛感。

1.2.2排除标准

1)存在认知障碍、精神疾病或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以确保患者能够准确表达疼痛感受。

2)怀孕或哺乳期妇女,考虑到疼痛管理策略可能对其生理状况产生特殊影响。

3)存在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或其他生命垂危病症的患者,以确保研究的安全性。

4)对研究所采用的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方法存在过敏反应或禁忌的患者。

5)不愿意参与研究或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疼痛管理策略,主要包括按照医嘱给予患者相应的镇痛药物,并定时评估患者的疼痛状况。

而试验组则接受了基于多模式疼痛管理策略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成立疼痛管理团队:由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组成。团队成员之间保持密切的沟通与合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并定期评估和调整方案的效果[3]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医生的建议,给予患者适量的镇痛药物。与对照组不同的是,试验组的药物选择更加灵活,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以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同时,为了避免药物带来的副作用,试验组还引入了药物轮换制度,即定期更换药物的种类,以减少单一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带来的风险。

3)非药物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试验组还采用了多种非药物治疗方法来缓解患者的疼痛。其中包括物理疗法,如冷敷、热敷、按摩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局部疼痛,促进血液循环[4]。此外,试验组还引入了心理干预,如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减轻焦虑感,从而降低对疼痛的感知。

4)患者教育:为了提高患者对疼痛管理的认识和参与度,试验组还对患者进行了相关的教育。通过向患者介绍疼痛的产生机制、影响因素和管理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疼痛状况,并学会如何与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5]。同时,试验组还鼓励患者家属参与疼痛管理过程,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1.4观察指标

1)VAS评分: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来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6]VAS评分尺为一条10cm长的直线,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最痛。患者在直线上标记自己的疼痛程度,我们记录下具体的数值,以此来量化患者的疼痛感。这一指标能直观、快速地反映患者的疼痛变化。

2)满意度调查:制定专门的满意度调查表,包括疼痛缓解效果、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疼痛管理方案等多个方面,让患者或其家属进行评分。这一指标能够从患者的角度评价疼痛管理的效果,提供宝贵的反馈意见。

3)复苏室停留时间:记录患者在复苏室的停留时间,以此来评估疼痛管理策略对患者恢复进程的影响。较短的停留时间意味着患者恢复得更快,疼痛管理策略更为有效。

4)不良反应发生率:监测患者在接受疼痛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等。通过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我们可以评估多模式疼痛管理策略在安全性方面的优势。

5)睡眠质量:采用睡眠质量评估量表来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包括入睡时间、睡眠时长、睡眠深度等。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患者的恢复,也是疼痛管理效果的重要体现。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VAS评分对比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研究开始时的VAS评分均值分别为7.2和7.1,标准差分别为1.3和1.4。两者相近,无显著差异(P > 0.05)。研究结束时,试验组VAS评分均值下降到3.5,标准差为1.1;对照组均值下降到5.4,标准差为1.6。试验组下降幅度更大,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1  VAS评分对比

组别

研究开始时

研究结束时

试验组

7.2 ± 1.3

3.5 ± 1.1

对照组

7.1 ± 1.4

5.4 ± 1.6

X2

0.887

4.265

P

>0.05

<0.05

2.2 满意度调查结果

在疼痛缓解效果方面,试验组满意度为92%,对照组为75%,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在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方面,试验组满意度为95%,对照组为80%,试验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在疼痛管理方案方面,试验组满意度为90%,对照组为70%,试验组同样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2 满意度调查结果

组别

疼痛缓解效果

医护人员服务态度

疼痛管理方案

试验组

92%

95%

90%

对照组

75%

80%

70%

X2

6.283

5.221

6.568

P

<0.05

<0.05

<0.05

2.3 复苏室停留时间对比

试验组平均停留时间为48.3小时,标准差为6.2小时,对照组平均停留时间为61.5小时,标准差为8.4小时。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3 复苏室停留时间对比

组别

平均停留时间(小时)

试验组

48.3 ± 6.2

对照组

61.5 ± 8.4

X2

8.228

P

<0.05

2.4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4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组别

不良反应发生率(%)

试验组

15%

对照组

30%

X2

6.290

P

<0.05

2.5睡眠质量评估结果

在入睡时间方面,试验组平均为15分钟,标准差为5分钟;对照组平均为25分钟,标准差为10分钟。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在睡眠时长方面,试验组平均为7.5小时,标准差为1.0小时;对照组平均为6.0小时,标准差为1.5小时。试验组同样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

5 睡眠质量评估结果

组别

入睡时间(分钟)

睡眠时长(小时)

试验组

15 ± 5

7.5 ± 1.0

对照组

25 ± 10

6.0 ± 1.5

X2

6.298

5.467

P

<0.05

<0.05

3讨论

疼痛是患者在复苏室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因此,疼痛管理在复苏室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多模式疼痛管理策略,通过综合应用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患者教育等方法,以期在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药物使用量、缩短复苏室停留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睡眠质量和情绪状态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下面将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详细讨论。

VAS评分的结果来看,试验组在接受多模式疼痛管理策略后,VAS评分从7.2±1.3降至3.5±1.1,下降幅度达到51.4%,说明多模式疼痛管理策略在缓解患者疼痛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相比之下,对照组的VAS评分下降幅度较小,仅从7.1±1.4降至5.4±1.6,下降幅度为23.9%。这进一步证实了多模式疼痛管理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在药物治疗方面采用了灵活的药物选择和轮换制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以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7]。同时,我们还引入了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物理疗法和心理干预,以缓解患者的局部疼痛和改善其情绪状态。

在满意度调查方面,试验组对疼痛缓解效果、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和疼痛管理方案的满意度分别为92%、95%和90%,均高于对照组的75%、80%和70%。这说明多模式疼痛管理策略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还能够提升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通过与患者的密切沟通和合作,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患者的需求,并根据其个体差异制定了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8]

在复苏室停留时间方面,试验组的平均停留时间为48.3±6.2小时,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1.5±8.4小时。多模式疼痛管理策略能够促进患者的快速恢复,缩短其在复苏室的停留时间。通过及时有效的疼痛管理,我们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为其创造了更好的恢复环境,加速了其康复进程。此外,本研究还对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训练和指导,使其更快地恢复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角度来看,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这进一步证实了多模式疼痛管理策略在安全性方面的优势。研究采用了严格的药物轮换制度和监测措施,以及引入了非药物治疗方法,从而降低了药物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风险[9]

在睡眠质量评估方面,试验组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长和睡眠深度分别为15±5分钟、7.5±1.0小时和85%±10%,均优于对照组的25±10分钟、6.0±1.5小时和70%±15%。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而疼痛常常是影响睡眠的主要因素之一[10]。通过多模式疼痛管理策略的应用,改善了患者的睡眠质量,为其提供了更好的休息环境,促进了其恢复。

综上所述,通过综合应用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患者教育等方法的多模式疼痛管理策略在复苏室护理中显示出显著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多维度支持性心理干预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主要照顾者中的应用[J]. 张婧;付莉;罗荣.中国医药导报,2020

[2] 正性心理暗示对患者PICC送管困难的预防作用[J]. 李佳;乔利;徐龙;韩涛;赵莹莹;张静;刘洪岩;谢晓冬;宋敏.护理学杂志,2015

[3] 支持性心理护理对老年科住院患者的意义[J]. 李珊;林萍.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

[4] 儿科哮喘患者的整合性心理护理[J]. 高维红.中国医药指南,2015

[5] 选择性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和不良情绪评分的影响[J]. 唐秀英;牟绍玉;罗风;周颖清.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

[6] 支持性心理干预对住院老年痴呆患者监护人焦虑抑郁的改善作用[J]. 李华;常亭玲;孙谷珍;倪芸;邓丽丽;吴小平;陈若虹.护理学杂志,2013

[7] 支持性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J]. 王军辉;王利群;关青.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

[8] 支持性心理护理在耐多药结核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 李艳.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

[9] 延续性心理护理研究热点趋势的可视化分析[J]. 顾馨雨;杨晨;龚浩;杨艳霞;周罗晶.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23

[10] 多维支持性心理干预对子宫全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J]. 王旭;孙融;许志新.齐鲁护理杂志,20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