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应用探究

期刊: 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DOI: PDF下载

牛康龙

保定市城乡建筑设计研究院,河北省保定市,071000

摘要

随着经济信息化、新时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高层建筑技术的发展也从起步到兴起逐步发展,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相对较大,对建筑面积的要求较高,建筑容积率变化较大,可以更好更快地发展,能满足和适应中国现代经济社会新时代城市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求。目前,我国的高层建筑已基本成为现代城市建筑中的又一主体建筑。


关键词

绿色建筑设计;绿色高层建筑设计;绿色设计最高水平。

正文

目前,我国社会城镇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人口逐渐快速增长,各类高层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面积不断扩大,民众对全社会最为普遍关注的绿色生态建筑和环保建筑的意识逐步增强,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类型的建筑形式,绿色生态的理念始终在不断渗透。如果我们在现代城市中不断涌现的高层建筑的环境中广泛采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建筑设计,就可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居住建筑内部空间的生态环境,为居住的人们提供一个绿色、舒适、干净、健康和谐的居住环境。

1绿色建筑设计的优势。

在建筑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和实际应用中,建筑行业的大多数传统设计师只对现代建筑整体结构的功能结构强度要求和整体室内舒适性给予了有限的关注,他们往往忽视了现代高层建筑产品设计理念与社会生活环境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应用的交叉融合。因此现代环保和绿色建筑设计中,提出、倡导、引用高节能、低污染、绿色环保的设计原则,采用环保、节能减排产品、节能建筑的多种应用技术,真正做到绿色、经济、环保、节能,有效合理地减少传统建筑设备和机械的建设以及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降低建筑能耗和资源消耗。在民用高层建筑的一些大型建筑设计项目的总体设计和实践研究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首先考虑到一个整体建筑结构的内部自我环境的净化。此外,我们还应通过建筑设计关注部环境,如室外风环境日照采光空气湿度、室外温度等。在许多情况下,整个建筑以及周围环境视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更好地设计和建造一种真正健康、绿色、环保、舒适、安全的高层民用建筑。高层民用建筑中的高层住宅建筑,是城市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需生活场所。无论其功能是基于提供日常生活场所还是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都必须与大城市地区人们最常见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紧密有效地联系起来。因此,在整体建筑设计的实践和开发利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如何满足普通居民舒适生活中各种住宅日常生活、工作特点,以及提高住宅建筑整体性能。通过大量借鉴国际先进环保和先进技术,运用各种高效、环保、节能、经济、适用的现代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在城市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领域,提高绿色建筑设计、居住环境的绿色标准和舒适性已成为重中之重

2应用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的其他一些基本原则

2.1遵循环保及低能耗原则

环保和低能耗型建筑是新建高层民用建筑绿色和节能设计要求中最突出的两种特征类型之一,对提高建筑施工节约水平和节约城市环境资源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它们不仅能积极促进和保障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健康发展,还能最终实现建筑设计对人类生活区生态环境功能的真正有效的节能保护,从建筑的真正意义出发,充分体现了现代绿色建筑设计体系的一些基本要求。

2.2认真贯彻好以人为本教育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指建筑设计应坚持设计科学的基本原则,体现绿色建筑设计服务于人类环境和社会的宗旨,将充分、全面考虑业主需求的设计作为科学研究和设计服务的主要方向,从而有效保证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本身的高度社会环境适用性和社会合理性。

2.3系统的规划与原则

绿色建筑的节能规划需要从多个利益角度进行,相互协调与合作可以确保规划效果始终不受冲突的影响。因此,必须同时进行全面、有效、科学的节能规划。需要全面、均衡地充分考虑各种绿色节能管理技术,避免冲突,从而有效实现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目的。

2.4服从全局性原则

在建筑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实践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整个建筑系统的特点及其周边资源环境的特点,科学、全面地衡量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建筑系统的全面发展、促进建筑功能与主体建筑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3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在我国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体系中环境的实践应用研究

3.1项目选址。

一般来说,一般建设工程方案的最终选址基本上是根据项目开发商的条件合理确定的,这也导致项目设计师在考虑设计因素时,只能对建筑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和其他一些设计条件进行分析和综合。然而,绿色建筑设计应始终贯彻于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项目中,我们应该首先根据建筑周围的地理条件特点和环境特点,结合各种气候条件,设计和规划出更合理、更实用的生态建筑方案。此外,还应充分考虑建筑环境因素,确定建筑工程结构的内在复杂性,以保证整个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与一般高层建筑方案相比,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需要重点考虑项目主体的建设规模、室内结构设计的空间合理性要求和建筑内部的设计方向,尽可能减少其不利因素的影响,与民用绿色建筑相比,从整体上有效地提高绿色高层建筑的安全性能。

3.2外部环境的景观设计。

在大广场景观空间规划的总体设计流程设计中,有五个特殊需求。景观设计师应该关注规划的方向。一是要重点加强大型露天停车场、人行通道和广场景观绿化三大活动,以及场地节点间景观绿化的空间和配置,种植一些具有大量相应品种的大型树木。停车场路面绿地的遮光率应尽可能达到20%以上,人行车道绿地的遮光率应尽可能达到60%以上,城市主干道地面绿地的遮光率应尽可能达到50%以上。此外,其他类型的体育场馆也试图达到遮荫和绿化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合理安排一些植物景观以及植物小品。第二,对于适合配套这些道路绿化的道路景观,在这些休闲步行景观中设置的道路绿化、配套绿地和户外休闲娱乐场所应尽可能合理优化,并科学组织设计,从而有效更好地实现这些道路雨水资源的回收或再利用。第三,室外停车场地面上的架空硬路面系统和透水路面铺装率至少达到并高于现场室内面积的50%。场地两侧公共道路和通道的太阳辐射应占每米高层建筑面积的0.4个空间,场地面积的比例必须至少比室内高70%。第四,在现场人行通道设计时,可灵活选择出入口,与场外其他人行通道系统的出入口交叉连接,满足现场人行无障碍、便捷的出行服务需求,并将其外观和优美的造型效果与道路工程的实际效果相结合。

3.3节能设计。

一方面,在建筑设计中,室内良好照明环境以及最佳居住方向往往是当今社会人们在为住宅选择良好的居住、照明方向时最重要、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因此,在现代住宅建筑的设计、开发和应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保节能设计和技术,这样才能使每天中午的室内日照最佳室内曝光量逐渐增加,最后,它应该能更好地满足每个社区居民的一些实际需求。对于高层普通住宅、高层写字楼等高层民用建筑的设计,户型模式将具有明显的优势,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对于同一户型不同结构样式和形式的低层住宅,阳光照射到室外的最佳平均时间也将非常显著,存在区域差异。因此,层建筑的设计人员在考虑楼层格局设计因素时,需要关注室内相邻两栋建筑之间的有效透射点距离,计算出最佳的平均室外日照时间和照射角度,以充分保证建筑内的室内日照光源能相对充足。同时,在合理设计或选择日照角度方向时,有必要重点考虑太阳方位角的一些波动。此外,在北方寒冷干燥的季节,中国的冬季会因寒冷和温暖的天气而有所不同,日照变化的具体时间、方向角度会有不同的变化。由于整个北方地区冬季日照中太阳方位角的变化会有较小的相位偏差和不同的方位角,日照时间方向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冬季,应考虑空调制暖节能除湿系统的设计和选择方法,应从多个角度、多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另一方面,屋顶也需要设计隔热结构和对流隔热技术。由于我国许多高层建筑的屋顶结构类型与整体表面积存在较大差异,阳光直射产生的大量紫外线辐射可能会导致屋顶对建筑的室内外温度环境产生较大影响。有鉴于此,如果合理选择屋顶空气层和对流隔热的设计和技术,也能尽可能减小太阳辐射热对建筑屋顶、室内的影响,降低整个建筑的室内环境温度和使用空间能耗。在对流不产生直接传热损失,屋面保温或隔热效果相同的基本前提下,利用对流技术降低室内对流传热温度,发挥对流保温与节能相结合的良好节能效果。

3.4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采购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不完全忽视材料节能增效和材料节能环保两个方面,尽量避免和减少使用环保性能明显较差的原材料和一些对环境污染过于敏感的材料,对于一些可以回收利用或再生利用的可再生材料,应尽可能充分开发和应用,尽可能广泛地选择当地材料,降低施工运价;建筑造型材料应尽量趋于现代、简约或者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不使用建筑造型装饰材料,以减少建筑装饰构件材料的过量使用比例系数;尽量避免将钢筋预制混凝土结构板直接纳入建设部规定的高强建筑结构的范围,建筑材料应该合理规划和使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两年来,随着绿色建筑环保意识在人们心中的形成,绿色建筑设计已经逐渐开始得到加强。绿色建筑设计正逐渐发展成为建筑设计和装饰市场流行的另一个主要主导设计趋势。建筑理念采用这种环保绿色的建筑设计理念,可以更好地我国广大普通用户设计和建设一个更安全、绿色、环保、健康、舒适、美观的建筑以及良好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因此,设计师也应在建筑设计和建筑实践中综合运用绿色建筑设计,从各个方面考虑设计和建造绿色环保的建筑,使之能够与用户生活和使用需求高度一致,从而有效地促进绿色建筑的成长绿色建筑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雨静.解析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6(10):120-121.

[2]刘卓珺,黄河.高层民用住宅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应用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8(33):57.

[3]刘刚.试论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8,49(15):227+24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