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刘艳俊

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100025

摘要

目的:探究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1-2023.12期间在我中心进行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常规急救流程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5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的急救反应时间、抢救时间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急救反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应用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地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和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实践应用。


关键词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应用效果

正文


急性心肌梗死(AMI,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是由于心肌长时间严重缺血而导致部分心肌急性坏死[1]AMI属于心血管内科中的急症和重症,时间对于治疗AMI来说至关重要。心肌坏死与时间密切相关,一旦冠状动脉内形成的血栓完全阻塞血流,心肌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因缺氧而坏死。一旦心肌坏死,无法再生[2]。坏死的心肌会导致心脏失去正常的收缩舒张功能,易并发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严重情况。因此,需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干预[3]。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又称为院外急救,指的是危重病患在进入医院之前的医疗救护过程,包括患者在伤病现场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运送等环节。其中,现场救护是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先导[4]。本研究的目标是分析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下文将详细介绍。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3.1-2023.12期间在我中心进行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常规急救流程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0.98±3.22)岁;采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50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60.27±3.43)岁。对比两组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流程进行抢救:到达现场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对于心跳骤停者,要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术。让患者安静休息,并服用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药。让病人安静地平卧,不要随意走动。在救护车上应进行吸氧、镇静,必要时予除颤或心肺复苏。

观察组采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进行抢救:

(1)院前急救护理:接到调度电话后,迅速前往现场,并与患者家属保持电话联系。在电话沟通中,需要传达以下信息:家属需采取简单行动,例如松开衣物、平躺无枕的位置,将头转向一侧,以确保通畅的呼吸道。同时需询问患者是否感到呼吸困难、腹痛、恶心呕吐、肩痛等症状,以初步了解病情,并及时回应及解决出现的疑虑,以提高治疗效果。

(2)现场救治:一旦急救车到达现场,医护人员需要观察患者的瞳孔和神志等情况,监测生命指征、心电图和脉搏,以获取准确的病情评估。及时提供氧气,对于清醒的患者,可以选择鼻导管输氧方法,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应维持每分钟56升的氧气供应,并保持氧气浓度在40%左右,以改善心肌缺氧并控制心肌梗死范围。医护人员还需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并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考虑是否需要建立2条或更多的静脉通道[5]。同时,还需观察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面色和四肢皮肤颜色等异常表现,并及时向医师汇报。对于可能会形成血栓的患者,应协助其活动下肢。

(3)运送途中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在患者转移到救护车后对吸氧管、输液管和监护仪导线等通道和线路进行仔细检查,确保其畅通无阻。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并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以缓解其恐惧情绪,从而增加抢救成功的可能性[7]。使用抚慰性的言语和动作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紧张和恐惧。为确保抢救操作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还需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以避免不良情绪对抢救工作的干扰。在转运过程中,急救人员应提前准备,并通过电话联系医院急诊科的工作人员,向其详细介绍患者的病史和病情严重程度,以确保抢救工作的无间断进行[8]。患者到达医院后,还需要与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工作交接。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观察对比两组的急救反应时间、抢救时间以及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使用简易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进行评估,满分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经过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时,表明数据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

2 结果

2.1急救反应时间对比

观察组的急救反应时间(8.66±1.5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0.09±3.05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925,p=0.001)。

2.2抢救时间

观察组的抢救时间(33.72±3.6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38.03±9.21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76,p=0.003)。

2.3生活质量对比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80.32±15.4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2.89±6.5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31,p=0.00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原因众多,任何能引发血栓形成、血管内斑块脱落、冠状动脉痉挛或狭窄的因素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诱因包括剧烈运动、过度疲劳、饮食过度、情绪波动、天气变化以及便秘使用过度用力排便等[1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突然发生并持续30分钟以上的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患者通常会感到濒死的感觉。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数日可能会出现乏力、胸部不适、心悸、气促、烦躁以及心前区疼痛等冠心病常见症状[11]。心前区疼痛通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最早出现的症状,多发生在清晨,不论是休息还是活动时都可能发作,并且持续时间较长而不缓解。少数患者可能没有疼痛,而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咳嗽等心衰症状,或者出现意识模糊、皮肤苍白、四肢冰凉、全身出汗、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医学病症,表现为严重的状况,导致了较高的致死率[12]。病人的血清心肌酶和心电图都呈现异常。若不能迅速采取干预措施,可能会导致心脏原因的突然死亡。因此,抢救患者的时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只有在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下,才能稳定患者的病情,并改善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存活和预后状况与接受院前急救护理的质量有密切关联。如果及时提供高质量的院前急救护理和安全转运,患者就能有更多时间接受抢救,以尽可能挽救生命。然而,传统的急救流程措施存在多个潜在问题,如急救反应时间长、急救效率低、急救质量差、转运不安全以及高死亡率等[13]。因此,为了解决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安全问题,有必要优化和精细化整个抢救过程,以提高院前急救护理的效率和质量,增加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从而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并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率。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指的是病人在发病后抵达医院之前所接受的急救措施,包括在事发现场和途中实施的护理[14]。该路径是根据国内外急救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也是急救机构改革的关键目标所在。它不仅秉承了传统的病人运送方式,更加强调及时救治。通过运用先进的现代技术,院前急救能够迅速到达现场并进行全面护理。这一改革使得急救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给予病人更多获得救治的信心。当救护车和救护人员到达现场时,象征着病人已经接收到了最迫切且高效的急救和护理,好像进入了一所移动医院。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特点主要在于追求高效。院前急救的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由不同专业的急救人员组成的团队能够迅速到达现场,立即提供适当的处理技术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挽救病人的生命[15]。此外,急救人员还需要在到达现场后与病人家属合作,采取一系列迅速的措施来缓解病情、阻止伤势进一步恶化,为病人的生命安全提供最大保护。急救过程的关键在于快速地判断能力。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急救人员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出决策,准确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以便控制和治疗疾病。同时,院前急救还需要运用一系列准确而有效的处理技术,如正确处理伤势、正确实施心肺复苏术以及合理使用必要的药物等,从而进一步处理疾病。此外,院前急救过程还需要有效地管理,以确保急救服务的质量,确保每位患者都得到真正有效地抢救[16]。概括而言,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医疗措施。它不仅能够紧急处理和挽救患者的生命,而且还能提升患者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同时为社会秩序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学习和掌握院前急救技术对于改善急诊服务、提高医疗护理水平以及整体医疗保健服务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在应对紧急电话时,会简要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并确认确切位置,同时准备相应的急救物品,与患者家属制定联系计划。接下来,医护人员将迅速前往现场进行急救,以确保患者安全送往医院。在急救过程中,他们会快速收集患者的详细信息,为后续诊疗做好准备,以确保在最短时间内保障患者安全,防止病情恶化并减少治疗复杂性的增加。强化现场救治能够维持患者基本生命体征,控制疾病进展速度,并争取院内救治更多时间,以最大程度地挽救生命。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将确保患者体位正确,以控制病情进一步恶化和避免进一步伤害,从而减少并发症风险,缩短救治时间并降低疾病死亡率。本研究也显示,观察组的急救反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应用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地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和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燕,白娜. 基于流程管理法的院前急救护理联合体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心肌耗氧量及心脏电生理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4):168-170.

[2] 蒋建芬,徐琪,姚强,等.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 浙江临床医学,2023,25(5):750-751.

[3] 杨杰锋,王建茹.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价值[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13(9):87-89.

[4] 兰元. 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院前急救护理结合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现代养生(上半月版),2023,23(2):142-144.

[5] 王云霞韩霞. 院前急救联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近期预后的

[6] 张依娜,曾雯. 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干预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观察[J]. 贵州医药,2022,46(10):1666-1667.

[7] 滕玮. 胸痛中心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2,29(26):170-173.

[8] 陈纪秀. 探析流程管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12(8):62-64.

[9] 任春花.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救治效果分析[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21,9(4):914-917.

[10] 张阿喜,李小花,王静.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J]. 贵州医药,2021,45(10):1670-1671.

[11] 刁玉洁.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研究新进展[J]. 糖尿病天地,2023(7):292-293.

[12] 梁婧. 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的应用[J]. 糖尿病天地,2023(2):212-213.

[13] 郭伟,赵小丽. 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3):212-213.

[14] 赵美仙.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J]. 保健文汇,2021,22(4):109-110.

[15] 陆琴,吴卫华. 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母婴世界,2021(1):216.

[16] 朱淑峰,朱红霞.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对并发症的影响[J]. 婚育与健康,2021(6):7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