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护理对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质量的影响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王媛

扬州东方医院225000

摘要

目的:讨论及研究模块化护理对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在2022年10月份至2023年10月份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常规急诊护理,实验组提供模块化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急救应诊反应时间、抢救时间、护送检查时间、转运时间、急救意识评分、快速反应能力评分、医护配合度评分、并发症总发生率以及救治成功率。结果:通开展模块化护理,可以缩短实验组护理人员的急救应诊反应时间、抢救时间、护送检查时间、转运时间,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医护人员的反应能力,P<0.05。结论:在急诊科,对于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模块化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急救质量,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提倡。


关键词

模块化护理;急诊科;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质量

正文


急诊科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当中工作强度最大,工作压力最高的科室,该科室收治患者的病种多样,抢救任务重,管理任务繁多,患者需要精心的照护方能确保患者转危为安,这也说明了急诊科治疗的重要性。但急诊护理任务重视度不足,传统的急诊护理,护理人员的配合度相对欠佳,抢救流程和各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密,影响急救护理质量[1]。为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提高护理人员的配合默契程度,提供合理的护理模式十分重要,模块化护理,可以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其核心为提高患者的急救质量,结合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期间的具体措施、内容进行优化,建立不同的功能模块,由不同年资的护理人员进行照护,提高团队的急救意识,使得医护人员的急救本领和技能得到提升,提高危重症患者存活率,降低致死、致残率。本文就模块化护理在急诊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讨论,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科在2022年10月份至2023年10月份收治的80例危重症患者进行研究,时间为一年年龄范围35-69岁间,平均年龄53.72±2.61岁,其中女性患者44位,男性患者36位分析所有患者的基础资料,结果显示P>0.05。

纳入条件:患者入院时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在15分以上;临床资料齐全;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条件:植物生存状态的患者;未接受急诊治疗或者护理时死亡的患者;合关重大传染性疾病;救治期间家属主动放弃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的急诊护理模式:1、患者送至急诊室后,医护人员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短的时间对患者的病因进行评估,明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精神意识状态,已经接受过的护理操作[2]2、将各项监护设备妥善连接,结合各项结果的评分,进行分级处理,安置患者在不同的区域进行治疗、护理。若患者处于濒死状态时,应由护理人员直接送到急救室进行治疗或者提供介入治疗。若患者为疑难病例时应及时与相关科室专定会诊,明确治疗方案,若为重大抢救或者特殊情况的患者及时与医务科或者主管院长进行沟通。与患者家属沟通,危重患者填写病重通知单,护理人员妥善配合护理,并记录相关抢救措施。护理人员准备好相关抢救药物,检查所有设备的运行情况,协助医师将各项操作妥善完成,为患者提供气管插管、吸氧、吸痰、建立静脉通路[3]。所有护理操作应严格遵循医嘱,复述医嘱内容,避免发生差错,认真核对药品。

实验组患者提供模块化护理,具体包括:1、开展模块划分,并进行演练,护士长组织科室内护理人员对急诊科的具体护理方式进行整理,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分析当前护理当中的不足,并结合当前人员开展模块划分[3]2、模块一,应急响应模块,指定固定的急诊科护理人员、临床医师在接种后的3-5分钟到达止定位置,并建立应急响应小组,由值班医师作为组长,分配小组成员的具体职责,急危重症患者入院后,迅速完成交接,并收集患者信息,评估患者病情,将评估的结果完成备案、存档。2、模块二,急救护理模块,临床医师和急诊科护理人员建立相互协作,结合护理人员的年资,进行不同任务的分工,开展团队指挥、胸外按压、气道管理、通气、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及时提供静脉给药,明确各项药物准备,心电监护以及心脏除颤[4]。高年资的护师对团队进行指导,评估患者的病情、下达不同的指令,组织对患者的抢救。开展复苏期间应记录患者的抢救内容,所有数据认真记录,明确复苏的效果,完成抢救后,再次复盘,开展闭环管理,提高患者的抢救能力。可以开展急救训练,使用假人练习气管插管或者心电图头端定位或者经外周静脉置管等,提高护理人员的熟练度[5]3、模块三,检查和转运,主要由科室内的中低年资的护理人员组成,由中年资的护理人员任组长,其余为组员,协助急危重症患者完成相关检查,并转运到固定地点。依据降阶梯的方案,汇总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准备相关药物,确定科室的分布情况,确定转运路线,并积极沟通,随时与各科室医师沟通,告知患者所处的科室,在转运期间,应做好各项应急准备措施,并应对各项突发事件。在转运的过程中,应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可能存在的风险,完成检查以及转运需要的时间[6]。完成模块划分后,进行演练,不同的人员负责各自的内容,可以开展情景演练,不同的人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实现模块之间的无缝衔接,提高急救的护理效果。4、模块的具体实施,当科室收到急危重症患者或者接到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电话后,科室在患者到达医院的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模块,开展分层管理,若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时,应迅速进行检查、转运,将患者送到手术室进行急诊手术、治疗,并引导患者家属完成缴费,告知患者家属相关事项等。若患者的死亡风险较低时,应通过应急响应模块当中的模块一进行处理,逐个完成各个 模块,实现急救治疗[7]

1.3观察指标

掌握两组患者急救护理人员在应诊反应时间、抢救时间、护送检查和转运时间上的差异性。明确急救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评分,快带反应能能力、医护配合度等。分析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救治成功率。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n%)代表率,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X2进行检验而涉及到的计量数据使用x±s进行表示,检验通过t。文中所生成的数据均借用SPSS21.0数据包处理,P<0.05 。

2  结果

2.1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操作时间更短,p<0.05。

分析两组急救人员的急救反应时间、抢救时间和护送、转运时间(x±s,min)

组别

急救反应时间(min)

急救护理人员抢救时间

急救护理人员和护送检查和转运时间

对照组(n=50)

7.56±1.08

6.62±0.98

28.42±4.25

实验组(n=50)

3.75±1.10

3.78±0.81

15.15±2.61

t

12.462

5.162

9.361

p

<0.05

<0.05

<0.05

2.2实验组急救护理人员的急救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评分、快速反应能力评分和医护配合度评分更佳,p<0.05。

比较两组急救护理人员急救意识评分、快速反应能力评分和医护配合度评分(x±s,min)

组别

急救护理人员急救意识评分

快速反应能力评分

医护配合度评分

对照组(n=50)

7.48±0.25

7.64±0.17

7.53±0.13

实验组(n=50)

9.31±0.46

9.35±0.27

9.28±0.31

t

27.451

32.512

81.401

p

<0.05

<0.05

<0.05

2.3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组别

呼吸困难

心力衰竭

休克

总发生

对照组(n=50)

4(8.00%)

5(10.00%)

2(4.00%)

11(22.00%)

实验组(n=50)

1(2.00%)

2(4.00%)

1(2.00%)

4(8.00%)

2.4对照组50例患者有36例患者救治成功,成功率为72.00%;实验组有48例患者救治成功,救治成功率为96.00%;实验组患者救治成功率更高,p<0.05。

3  讨论

   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以及护理作为当前急诊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当前重大疾病发病率的提升,急危重症患者数量增加,积极的救治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发生死亡的机率。但对于急危症患者而言,病情危重,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有效的护理干预,以降低患者致死、致残,实现患者转危为安的目的[8]。当前急诊科收到急危重症患者中,需要交接、评估、急救、护理等,涉及到的环境不同护理人员的配合程度也有有所区别,影响着患者的护理质量,对患者的救治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也是影响急诊科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急诊科,人流具有较高的流失率,大量的高年资、经验丰富的人员流失会导致护理服务质量下降,增加急危重症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9]

在急诊科,开展模块化护理,对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模块化护理训练,将护理服务进行拆分,划分若干个小模块,每个模块内由不同的护理人员完成,以提高护理抢救质量,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当前急诊科骨干人员的大量流失,当前急诊科人员的年轻化,抢救经验不足,影响抢救效果,而开展模块管理后,实验组护理人员的各项技能评分、应辨能力得到提升,提高了抢救护理质量,促进了患者疾病转归,继而降低患者致死率、致残率。分析其原因,模块化护理属于传统护理的升级版,科室内通过分析急诊护理当中的不足,结合不同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护理资质,进行模块划分,年资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模块,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利用率[10]。并在模块划分结束后,在科室内进行模块演练,分析各个模块内不同护理人员的护理内容,各项护理操作的内容,实现各个模块之间无缝隙衔接,降低脱节情况的发生。而当科室内收治到急危重症患者时,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抢救方案,若处于濒死患者,先执行模块三,完成患者的检查和转运,之后进行其他模块,但若患者死亡风险较低时,可以通过模块一逐个模块完成,为患者提供抢救、治疗,以实现患者病情的治疗,实现转危为安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模块化护理,提高了患者的护理质量,降低患者发生死亡的机率,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值得提倡。

参考文献

1]董慧.模块化护理对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质量及转归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3(13):10-12.

2]顾文颖.思维导图联合现场演练对急诊科护理人员创伤急救护理质量的作用研究[J].东方药膳, 2020, 000(014):152.

[3] 陈晓燕,罗小翔,王飞,等.智能移动护理平台对急诊科危重症患者救治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的应用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 20203020):41-42.

[4] 房烨.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价值和护理质量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51):1.

[5] 刘春燕,罗晓玲,刘美洁,.分析问题管理模式对提升急诊科护理质量的积极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 5(20):2.

[6] 杨梦莹,杨梅.程序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 8(21):162-165.

[7] 申朝霞.改进手术急救护理配合流程对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效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11):2.

[8] Tsuyoshi M ,June A G ,R J M N , et al.Association of an Emergency Critical Care Program With Survival and Early Downgrade Among Critically Ill Medical Patient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23,51(6):

[9] Pranjal G ,Alexandra G J ,Tsuyoshi M , et al.287: ASSOCIATION BETWEEN AN EMERGENCY CRITICAL CARE PROGRAM AND DKA CRITICAL CARE UTILIZATION IN THE ED[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23,51(1):129-129.

[10]方娣回,焦爱林.无缝隙护理导向型急诊科急危重患者护理管理对其的焦虑情绪改善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20, 17(10):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