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中西医结合护理;应用效果
正文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治疗和康复方法不断创新。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中,吞咽障碍作为一种常见并发症,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1]。所以寻求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其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2]。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尤其是在慢性病和康复医学领域[3]。因此,探索中西医结合在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对于推动脑卒中康复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4]。当前关于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医治疗和康复训练方面,而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在该领域的研究较少[5]。因此,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填补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提供更多元化的康复治疗选择。本研究旨在探讨脑卒中患者在并发吞咽功能障碍时接受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效果。通过对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68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比传统护理措施与中西医结合护理两种不同护理方式在康复效果、吞咽功能、生活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方面的差异,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康复护理方案。希望本文能够为中西医结合在脑卒中康复治疗领域提供更为坚实的科学依据,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了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常规组。实验组共34例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在28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61±9.33)岁。疾病类型包括脑出血15例、脑梗死14例及其他5例。常规组共34例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在28至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73±9.57)岁。疾病类型包括脑出血16例、脑梗死15例及其他3例。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在统计学上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基本特征上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满足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关于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年龄在20岁至80岁之间;意识状态清晰,能够保持有效交流;对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相关研究。
排除标准:存在智力或认知功能低下表现;存在肝肾疾病、内分泌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存在吞咽功能障碍;存在精神意识障碍病症。
1.2方法
常规组提供传统西医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功能康复训练。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吞咽障碍训练。包括在声门吞咽完成后进行咳嗽、屏气和吞咽动作的练习。提供适合患者的食物,注重食物的易咀嚼性,并控制食物用量,以防误吸导致的肺部感染;2、饮食护理。选择易于咀嚼和吞咽的食物,确保患者在吞咽时的安全和舒适;3、环境护理。维持病房环境的舒适性,保持光线柔和,减少噪音和干扰,以利于患者的恢复;4、吞咽功能康复训练。首先是口运动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辅音、张口闭口动作)、口唇肌肉运动(缩唇训练、冰块刺激、镜子前的面部表情练习等)。其次是颊肌训练,通过患者坐起,让护理人员用手指轻轻牵拉患侧口角向外上方,配合冰块刺激,增强颊肌的运动能力和恢复。
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结合应用中医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针灸治疗。选择合谷穴、风池穴、翳风穴等对于调节脑部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有显著效果的穴位。使用针灸刺激这些穴位,每次治疗20-30分钟,每周进行3-4次,持续4-6周;2、中药外敷。采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效果的中药,如川芎、桃仁、红花等。将药物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水制成糊状,敷在患者颈部和喉咙周围,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3、中药熏洗。使用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活血的中药,如艾叶、干姜等。将中药煎煮后,利用其蒸汽对患者喉咙部位进行熏洗,每天进行一次,每次20分钟;4、吞咽功能专项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舌头的伸缩、翻转训练以及舌头顶住上颚的运动,每天进行3次,每次10分钟。结合中医理论,通过咽喉操(如声音吞咽、喉咙运动等)来强化喉部肌肉,每天练习2次,每次15分钟;5、艾灸治疗。选择天突穴、人中穴、合谷穴等相关穴位。使用艾条对上述穴位进行艾灸,每个穴位灸3-5分钟,每次治疗持续20分钟,每周2次;6、饮食调养。根据中医“食疗”原则,提供具有补益气血、润燥通便作用的食物,如党参粥、枸杞汤等。对患者进行个性化饮食指导,确保饮食的平衡与适宜;7、情志调摄。通过中医情志疗法,提供心理辅导,帮助患者调整情绪,缓解抑郁和焦虑。使用舒缓的音乐进行治疗,帮助患者放松心情,改善睡眠质量。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康复效果、吞咽功能、生活质量评价结果。
疗效评价标准方面,显效:吞咽困难症状完全消失。有效:疾病症状相对于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好转。无效:未见明显改善。
吞咽功能评分评分方法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分,包含以下部分:涉及意识、呼吸、唇闭合、软腭运动、自主咳嗽、咽反射等。吞咽5ml水测试观察吞咽运动,包括水漏出口外、吞咽动作缺乏、咳嗽、呛咳、气促、吞咽后发音异常等。总分为46分,最低分为17分,分数与吞咽功能呈负相关。
生活质量评估采用活动日常生活(ADL)量表进行评价。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满意度评价使用自制满意度评价量表。分为三个区间: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通过SPSS24.0软件进行处理。吞咽功能障碍评分基于标准差进行记录。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判断两组之间的差异。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采用均数进行统计。当两组数据比较时,P值小于0.05表示两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对比
实验组康复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治疗有效率对比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实验组 | 34 | 16 | 17 | 1 | 97.06% |
常规组 | 34 | 10 | 15 | 9 | 73.53% |
x2 | - | - | - | - | 16.204 |
P值 | - | - | - | - | <0.05 |
2.2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指标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在干预前两组数据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对比价值,P>0.05;在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吞咽功能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指标对比
组别 | 例数 | 吞咽障碍评分 | 生活质量评分 | ||
干预前 | 干预后4周 | 干预前 | 干预后4周 | ||
实验组 | 34 | 3.13±0.13 | 1.03±0.08 | 8.34±1.34 | 16.24±1.20 |
常规组 | 34 | 3.22±0.16 | 2.32±0.20 | 8.44±1.61 | 10.24±1.33 |
T值 | - | 1.320 | 9.511 | 0.981 | 10.414 |
P值 | - | >0.05 | <0.05 | >0.05 | <0.05 |
3.讨论
脑卒中作为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全球范围内对公共卫生构成了重大挑战。它不仅是成年人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还与高死亡率密切相关。脑卒中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急性期的生命威胁,其中,长期的残疾和康复问题尤为突出[6]。尤其是吞咽障碍,作为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吞咽障碍不仅增加了肺炎、营养不良、脱水等并发症的风险,还可能导致患者遭受严重的心理和社会影响。例如,吞咽困难会限制患者的社交活动,因为进食问题可能使患者在公共场合感到尴尬或不便,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此外,吞咽障碍还可能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8]-[9]。在治疗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方面,虽然传统的西医护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仅依靠药物和常规康复训练可能无法充分解决吞咽障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10]。因此,探索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医护服务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西医护理方法在处理脑卒中及吞咽障碍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这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饮食管理等[11]。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而康复训练则聚焦于恢复吞咽功能和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12]。但是西医护理的局限性在于它主要关注症状的缓解,而不够关注病因和患者整体状态的改善。例如,传统的康复训练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且对于一些患者的个体差异响应不足。中医护理方法的引入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和平衡观,通过调整患者的整体状态来促进健康。在吞咽障碍的治疗中,中医护理采用了诸如针灸、中药、艾灸和食疗等方法,这些方法不仅作用于局部吞咽功能的改善,还能促进患者整体气血的调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康复的速度和效果。当西医和中医护理方法联合应用时,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西医护理提供了科学严谨的疾病管理和症状缓解策略,而中医护理则提供了全面调理和康复的方法,这种综合治疗策略不仅能够更全面地应对吞咽障碍的多种表现,还能促进患者整体健康状态的改善。在实际应用中联合护理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进行个性化调整。例如,针对不同的吞咽障碍程度和患者体质,可以灵活调整中医治疗的种类和强度。西医护理的精确度和中医护理的全面性相结合,能够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治疗过程中的不适和并发症风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康复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护理服务后的吞咽功能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本研究强调了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中的优越性,这种护理模式不仅有效改善了吞咽障碍,还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神经缺损表现。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能显著提高吞咽功能的恢复效果,有助于患者恢复正常的吞咽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属于脑卒中患者的重要护理方式。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治疗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不仅在改善吞咽功能方面有效,同时也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这种综合性护理模式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更广泛的医疗实践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健健,马小琴.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脑卒中中医护理研究热点与趋势[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24):167-170.
[2]刘莉莉,黄玘宁,李承秀,卢琼芳,甘庚兰,黎素清,谭惠莲,林少虹,谭志军,黄月娇,何江芬,陈翠容.早期护理干预用于幼儿获得性吞咽障碍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1(23):3339-3342.
[3]周玉贞,桂齐,金海鹏,蔡碧绸.中医护理方案优化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吞咽障碍的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2,13(18):178-182.
[4]苗姣娜,何叶,周倩茹,王元姣.中医康复物理技术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22,31(09):1493-1495.
[5]马莉妍,徐志华,姜珊,魏春艳,杨依玲,肖蒙,任姗.脑卒中吞咽障碍中医治疗及康复技术研究现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8(09):1054-1057.
[6]张萍萍,熊航.浅谈中医护理在中风吞咽困难带教方面的心得体会[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2,6(17):141-144.
[7]闫慧敏.中医护理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影响评价[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24):85-87.
[8]梁安兰,郭玉梅,李佳,曾宪晶.针刺结合延续性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2):148-150.
[9]黄亚琴.低频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康复护理在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2,35(11):177-179.
[10]李飒,张小盼,孙千淇.中医多学科协作护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09):149-150.
[11]焦晓燕.穴位贴敷联合吞咽治疗仪及吞咽功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22,20(13):157-160.
[12]王格.穴位按摩联合吞咽治疗仪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护理的效果研究[D].导师:刘丽岩.长春中医药大学,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