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护理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中的价值研讨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董秀琼

湖北省阳新县人民医院 (湖北 黄石)435200

摘要

目的:探究针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采用全面护理所产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20年11月~2023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纳入本次临床实验当中,按照随机数表法的方式完成组别的划分,组别名称命名为参照组以及观察组,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不良情绪评分、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的几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较参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不良情绪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在护理过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几率要远远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针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采取全面护理措施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全面护理;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价值

正文


    不稳定性心绞痛在临床当中是一种介乎于心肌梗死以及稳定性心绞痛之间的心血管疾病,相比较于稳定性心绞痛来说,这一疾病在发生之后,往往会导致患者产生进行性的加重疼痛,并且疼痛的程度、发作频率以及持续的时间相比较于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来说要更加严重,若是没有及时的进行治疗,很有可能诱发患者产生猝死的现象。而临床有专家表明,在治疗的过程当中,若是能够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则可以大大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各种恶性事件的发生[1]。基于此本院采用临床实验的方式进一步探究针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利用全面护理措施所产生的临床价值,并将详细内容作出如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年11月~2023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纳入本次临床实验当中,按照随机数表法的方式完成组别的划分,其中观察组患者包括21例男性、20例女性,平均年龄(63.87±6.12)岁,平均病程(3.17±0.88)年,参照组当中包括23例男性、18例女性,平均年龄(63.91±6.33)岁,平均病程(3.88±0.72)年,实验过程当中针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统计学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所有纳入本次临床实验的患者均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患者对于本次实验内容完全知晓,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患者不存在恶性肿瘤疾病。

排除标准:患者存在心肌梗死、脑卒中的疾病史;患者在近期接受过手术治疗;患者存在严重的肝脏、肾脏功能不全的疾病。

1.2方法

实验过程当中对参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采取全面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饮食护理:针对于存在慢性疾病的患者,例如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都是诱发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引导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结构,避免由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造成疾病的恶化,引导患者采用低脂、低糖、低胆固醇的饮食方式,多吃一些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的食物,例如新鲜的瓜果蔬菜,并保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若是存在吸烟、酗酒习惯的人群,则需要引导患者戒烟、戒酒。

(2)心理护理:当病人心绞痛发作之后,往往会存在濒死感,因此会导致患者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此时则需要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运用更加和蔼轻柔的语气与患者进行沟通,并且认真地倾听患者的倾诉,给予患者个性化的心理疏导,使其能够学会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有效地舒缓各种不良情绪,避免焦虑紧张的激动情绪对心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要与患者的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以及呵护,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2]

(3)病情观察:在护理的过程当中需要护理人员能够针对病人所产生的疼痛程度、疼痛部位、是否存在放射性疼痛、疼痛的缓解方式以及持续时间进行有效的评估,掌握病人的疾病实际情况,以及心绞痛发生的诱因,针对剧烈疼痛、心肌严重缺血、心功能衰竭的人群,需要利用24小时心电监护的方式进行有效的病情监测。同时护理人员也需要增加巡房的频率,密切的关注患者在此期间心绞痛发生的持续时间以及频率是否出现变化,是否存在劳力性心绞痛、静息性心绞痛的现象,观察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是否存在了变化,及时的掌握疾病的变化情况。若是发现病人出现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需要立即建立1~2条静脉通道,对病人进行抢救治疗。而若是老年人群出现反应迟钝的现象,存在比较不明显的体征以及症状,则需要护理人员能够加倍留意观察。

(4)用药护理:当病人的心绞痛发作之后,需要护理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患者0.5m的硝酸甘油进行舌下含服,在用药之后注意关注病人胸痛发生的变化情况,例如在用药之后的4~5min,若是临床各项症状仍没有得到缓解,可以再次的服用药物并且密切的关注血压发生的变化,针对发作比较频繁的心绞痛患者,需要给予8~10滴的硝酸甘油进行静脉滴注的治疗,避免出现意外的事件,同时告知家属,在静脉滴入的过程当中不能擅自调节滴注的速度,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患者在此期间出现头晕、血压降低、心悸等各种临床症状。此外还需要在患者的床头悬挂一些防跌倒的标识,详细的告知患者在用药过后可能会出现头胀、面红、血管扩张等临床症状,属于正常的表现,从而消除患者产生的疑虑。输液期间以及输液前都需要进行血压的测量,由于硝酸甘油在光照作用下会出现分解的现象,因此需要将药物放在棕色瓶当中进行避光保存,有效期一般为6个月[3]

(5)健康宣教: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详细的讲解不稳定性心绞痛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诱发疾病的危险因素,让患者能够对疾病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在日常生活当中保持更加健康的作息习惯以及生活方式,有效地预防心绞痛的再次发作,同时要详细告知在生活当中若是情绪过于激动、寒冷刺激、劳动过强、饱餐等都会诱发心绞痛,因此在生活当中要引导患者尽量的避免这些诱因,使其能够增加对于疾病的知晓情况,提升自我护理的意识,同时叮嘱患者在生活当中要随身携带硝酸甘油或者速效救心丸等药物,在身体不适时能够第一时间服用药物缓解临床症状。

1.3观察指标

(1)生活质量评分: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4个维度进行分数的评估,每一个维度的分值范围均在0~100分之间,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2)不良情绪评分:分别在护理前以及护理后针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以及抑郁情绪进行分数的评估,分数越低说明患者的负性情绪越低。

(3)护理满意度:邀请患者对于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进行分数的评估,若是总分在100~80分之间,则判定患者为非常满意,若总分在79~60分之间则判定患者为满意,若是总分不足60分则判定患者不满意,并计算总满意度。

(4)并发症发生率: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心律失常、顽固性心绞痛、心源性休克以及心肌梗死的例数,并计算总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SPSS26.0统计本次实验的数据,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通过t值验证,计数资料用[(n)%]表示,通过X2验证,若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则p值<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物质功能

社会功能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41

62.74±3.15

92.46±2.38

65.41±3.15

91.63±3.72

61.71±2.13

92.84±2.36

66.25±2.88

95.36±2.41

参照组

41

62.88±3.61

75.62±2.51

65.25±3.44

78.44±3.27

61.45±2.38

79.62±2.55

66.39±2.53

77.42±2.87

T值


0.1871

31.1735

0.2196

17.0520

0.5212

24.3630

0.2338

30.6516

P值


0.8521

0.0000

0.8267

0.0000

0.6036

0.0000

0.8157

0.0000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不良情绪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41

54.35±3.66

25.64±2.37

52.18±2.66

23.25±2.09

参照组

41

54.28±3.71

31.42±2.55

52.34±2.07

30.28±2.17

T值


0.0860

10.6311

0.3035

14.9408

P值


0.9317

0.0000

0.7619

0.0000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3。

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观察组

41

35(85.37)

6(21.95)

0(0.00)

41(100.00)

参照组

41

20(48.78)

14(34.15)

7(17.07)

34(82.93)

X2





7.6533

P值





0.0056

 

2.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4。

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心律失常

顽固性心绞痛

心源性休克

心肌梗死

总发生率

观察组

41

1(2.44)

0(0.00)

0(0.00)

0(0.00)

1(2.44)

参照组

41

2(4.88)

2(4.88)

2(4.88)

1(2.44)

7(17.07)

X2






4.9865

P值






0.0255

 

3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当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绞痛类型,相对于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来说,疾病的发作时间相对较长,疼痛更加剧烈,轻微的运动或者在休息的过程当中都会导致疾病的发作。根据临床相关研究表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产生一般与患者的纤维斑块破裂存在密切的关联,是由于纤维斑块在破裂之后使得血小板在此处进行大量的聚集,而导致血管栓塞的程度逐渐加重,使病情进一步的加重。根据流行病学的相关调查显示,临床当中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发病之后出现心肌梗死的几率在30%以上,而在疾病发生之后的3个月当中往往会出现心肌梗死的情况,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因此在临床当中针对这一部分患者进行早期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4]。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专家提出在治疗的过程当中通过科学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促进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尽快恢复,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因此运用全面护理的方式优化临床护理质量,对患者采取更加系统化的护理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本次临床实验当中,观察组患者在护理过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护理之后不良情绪的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在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达100%,而参照组为82.93%,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仅为2.44%,而参照组高达17.07%,p<0.05。说明利用全面护理的方式能够让护理人员站在患者的角度,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实际病情,对其进行各种护理措施,大大的降低了患者对于疾病产生的恐惧感,提升对疾病产生的认识,消除患者所产生的各种心理负担,使其能够在此期间逐渐的提升治疗的依从性以及信心,同时利用这样的护理模式也能够大大满足患者对于临床护理的实际需求,构建更加和谐的护患关系,满足患者个性化以及人性化的护理需求,促进患者各项症状的尽快恢复,具有更加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5]

综上所述,针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当中采取全面护理措施具有更加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孙小婷,邢玲玲. 全面系统性护理在老年突发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2):136-138.

[2] 郝越. 全面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6):167-168.

[3] 吴瑞迪. 在老年突发心绞痛患者中应用全面系统性护理的价值[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1,9(5):118-120.

[4] 高锋,高洋,李静,等. 浅谈全面护理干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疗效[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1,9(2):60-62.

[5] 石文文,曹莹,袁婷,等. 全面系统性护理在老年突发心绞痛患者中的运用效果研究[J]. 药店周刊,2021,30(8):16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