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研讨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韩娜

淳化县医院 (陕西 咸阳)711200

摘要

目的:探究采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颈痛患者所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0年7月~2023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脑卒中后偏瘫肩颈痛的患者纳入在本次临床实验当中,按照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每44例患者分别纳入在参照组以及观察组当中,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参照组更好;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后偏瘫肩颈痛的患者运用针灸进行治疗所产生的临床疗效更好。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颈肩痛;针灸治疗

正文


脑卒中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脑部血管出现了阻塞或者突然破裂而使得血液不能正常的进入到大脑当中产生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在发病之后患者会出现神志不清、口眼歪斜、语言蹇涩等情况,虽然能够通过有效的治疗缓解患者的症状,但是这一疾病具有着较强的致残率,而偏瘫后肩颈痛则是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中医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脑卒中后偏瘫肩颈痛的患者采用针灸进行治疗[1],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相比较于单纯的康复治疗来说,效果更加显著,为此我院特运用临床实验的方式进一步探究针对脑卒中后肩颈痛的患者采用针灸进行治疗所产生的效果,并将详细内容作出如下陈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0年7月~202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患者纳入在此次临床实验当中,按照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分别将每44例纳入在参照组以及观察组当中,其中参照组患者包括22例男性以及22例女性,年龄范围在48~78周岁之间,平均年龄(65.42±10.37)岁;观察组当中包括25例男性以及19例女性,年龄在47~80周岁之间,平均年龄(65.72±10.14)岁,实验过程当中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1)所有被纳入本次临床实验的患者对于实验的详细方法、目的以及实验的意义均有所了解,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2)患者经过临床明确的诊断为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3)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并且在接受实验之前并没有进行过其他治疗。

排除标准:(1)患者需要长期的使用镇定剂;(2)患者的意识思维不清晰;(3)患者需要长期的使用助眠类的药物。

1.2方法

实验的过程当中,对参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康复治疗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利用健康宣传手册的方式让患者了解康复治疗的具体内容,并采取一对一教学的方式进行[2],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早期给予患者各种关节的被动功能训练,之后,使其能够逐渐的在床边坐立5~15min,引导患者能够不借助任何辅助工具的情况下,在床边站立30min左右,之后逐渐的从借助拐杖缓慢的移动一段距离,过渡到无需任何辅助工具能够平稳行走上下楼梯等。除在院内训练之外,还要详细的告知患者在出院之后要如何进行自我锻炼[3]

针对观察组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联合使用针灸进行治疗,主要的穴位选择大椎穴、夹脊穴、肩髎穴、肩髃穴、肩贞穴、外关穴、曲池穴、合谷穴、解溪穴、阳陵泉穴、悬钟穴、足三里穴、环跳穴。首先需要针对患者的穴位部分使用酒精进行消毒处理,选择相应尺寸的毫针刺入到患者的穴位当中,之后行提、插、捻、转等各种针法,留针大约30min左右,两组患者均需要连续治疗2周[4]

1.3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NIHSS评分表针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分数的评估,其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凝视、意识、思维、感觉、视野、语言、面瘫等,每一项内容的分值均在0~6分之间,总分为42分,计算的总分越高,说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越为严重。

(2)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采用FMA评分表针对两组患者在治疗过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分数的评估,主要内容涵盖肢体感觉、肢体功能、关节活动以及平衡,每一项内容的分值均在0~10分之间,总分为40分,最终计算的总分越高,证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越好。

(3)生活质量评分:在两组患者治疗过后分别对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肢体疼痛以及全身健康等方面进行分数的评估,每一项内容的分值均在0~100分之间,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该项生活质量越好。

(4)临床疗效评估:将两组患者的疗效分为治愈、有效以及无效,在经过治疗之后,若是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均消失,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恢复在80%以上,则判定为治愈;若患者在接受治疗过后,各项临床症状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且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恢复在60%以上,则判定为有效;若在经过治疗之后,各项临床症状均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不足,60%则判定为无效,并计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6.0统计本次实验的数据,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通过t值验证,计数资料用[(n)%]表示,通过X2验证,若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则p值<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凝视

意识

思维

感觉

视野

语言

面瘫

总分

观察组

44

0.28±0.01

0.44±0.03

0.15±0.01

0.88±0.11

0.24±0.04

0.11±0.02

0.51±0.03

2.61±0.25

参照组

44

1.22±0.11

0.88±0.11

0.75±0.06

1.55±0.31

0.87±0.03

0.94±0.11

0.88±0.12

7.09±0.85

T值


56.4513

25.5980

65.4299

13.5110

83.5789

49.2435

19.8418

33.5404

P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2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2.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肢体功能

肢体感觉

平衡

关节活动

总分

观察组

44

8.14±1.22

8.36±1.08

8.51±1.13

8.42±1.09

33.43±4.52

参照组

44

5.22±1.44

5.36±1.25

5.74±1.33

5.48±1.21

21.80±5.23

T值


10.2627

16.0617

10.5282

11.9748

11.1600

P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3。

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生理功能

社会功能

精神健康

情感职能

躯体疼痛

总体健康

观察组

44

94.42±2.17

94.51±2.33

94.66±2.45

97.25±1.33

96.34±2.17

97.55±1.33

参照组

44

84.31±2.42

86.28±1.44

85.24±2.51

84.33±2.37

86.27±1.42

86.77±1.54

T值


20.6317

19.9307

17.8147

31.5347

25.7572

35.1413

P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4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4。

4.两组患者疗效对比[(n)%]

组别

例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44

35(79.55)

8(18.18)

1(2.27)

43(97.73)

参照组

44

10(22.73)

28(63.64)

6(13.64)

38(86.36)

X2





3.8801

P值





0.0488

 

3讨论

近些年来我国脑卒中疾病呈现着年轻化的趋势发展,并且疾病突发性相对较强,进展迅速,具有着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很多患者在治疗过后都会存在偏瘫的症状[5],表现为肢体运动功能不良、思维意识不清晰等,需要接受相应的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疾病发病机制相对复杂,临床认为是由于患者所存在的糖尿病、高血压等一些慢性疾病以及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共同作用所导致,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患者在经过抢救之后,虽然能够脱离生命危险,但是往往会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而偏瘫、肩颈痛在并发症当中占据30%~70%之间患者会出现肢体活动度减少、上肢功能受限以及颈肩部周围肌肉所产生变化,对于软组织的柔韧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6],同时还会损伤中枢神经,从而诱发肩颈部的疼痛,在常规的康复训练当中主要会采用调节体位的循序渐进训练等方式,从而逐渐的提升患者的活动能力,使其逐渐恢复健康,但是这一方式则需要患者能够长期的坚持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受疾病的影响,患者会在治疗的过程当中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很难长时间的坚持康复训练,因此所产生的临床效果,具备一定的局限性[7]

中医认为针对脑卒中后偏瘫肩颈痛的患者在早期除了要进行康复训练之后,若是能够联合针灸进行治疗,则可以大大的提升临床的疗效,缩短患者的疗程,在中医角度认为,脑卒中主要是由于患者在生活当中饮食不节、正气不足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疾病[8],在疾病发生之后,患者会出现肩颈痛、肢体功能障碍等一些并发症,严重的影响了生活的质量,而针灸是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之一,针对患者的穴位进行相应的刺激,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能够平衡患者的阴阳,调理气血,舒筋活络,有助于肢体功能的尽快恢复[9]

在本次实验当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较参照组对比来说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高达97.73%,而参照组仅为86.36%。分析原因在于,在本次治疗当中选取颈夹脊穴位能够达到缓解患者神经痛、腰痛等情况,大椎穴则是人体督脉上的一个穴位,针对肩背疼痛具有良好的疗效;肩髃穴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肩关节周围所产生的炎症,肩髎穴则是能够治疗患者肩关节无法上举、肩臂疼痛、胁肋疼痛;肩贞穴则可以起到通络活血、舒筋的功效,针对肩臂疼痛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而曲池穴能够达到舒筋通络的作用;采用外关穴主要治疗患者胸胁部疼痛以及肩背部疼痛的症状;合谷穴可以起到疏风解表、促进血液运行的功效[10];针刺阳陵泉能够改善患者膝盖、髌骨的肿痛,治疗半身不遂的症状,更有助于让患者的下肢功能尽快恢复;足三里穴则可以治疗下肢的各种痿痹症状。通过各个穴位联合使用,能够更快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后偏瘫肩颈痛的患者采用针灸进行治疗具有更加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婉敏,彭小文,张琳,等. 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患者疼痛改善及预后影响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5):198-201.

[2] 侯亚菊,徐守臣.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7):147-149.

[3] 关园,王喆琦,韩春,等.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的临床研究[J]. 中国基层医药,2022,29(7):999-1002.

[4] 吴艳荣,谭仁飞,李明.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刊,2021,48(16):114-117.

[5] 盛丽. 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的临床效果[J]. 糖尿病天地,2022,19(8):66-67.

[6] 崔凯.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的临床效果[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2,37(6):139-141.

[7] 周家荣,吴冰冰.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2022,37(7):1245-1247.

[8] 邢青霞,柏超,郭华. 针灸联合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伴颈肩痛患者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刊,2021,48(3):114-117.

[9] 王修华,郭行茁,颜景佳. 针灸对脑卒中后遗偏瘫侧颈肩痛患者疼痛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32):24-26.

[10] 唐森,苏新华,刘鼎. 醒脑开窍针法对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的血液流变学及预后的影响[J]. 中医临床研究,2021,13(23):95-9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