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介入治疗在老年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分析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刘凤1 高宇2 (通讯作者)

1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 心血管内科 重庆409099

摘要

目的:探究针对老年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产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1月~2023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原发性肝癌的老年患者纳入实验中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进行组别的划分,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之后的肝功能数据指标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针对老年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产生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关键词

介入;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

正文


原发性肝癌指的是在患者的肝内胆管细胞、肝细胞上产生的恶性肿瘤疾病,是临床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而原发性肝癌一般具有较强的隐匿型,在发病的早期患者并不会有明显的症状感觉,并且疾病不具备特异性,因此很容易被患者忽视导致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很多患者在检查出肝癌疾病时就已经处于中晚期。针对这一疾病,需要能够尽早的采取系统化的治疗方案,提升临床治疗的效果,否则很容易随着疾病的逐渐恶化,造成各种并发症的出现,不仅会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针对这一部分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选择放疗、化疗、手术等各种方案,但是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逐渐提升,临床中肝癌的介入性治疗已经逐渐成熟,并且具备良好的疗效,也是目前临床上除了手术之外的一种常用治疗手段,能够针对患者的肿瘤供血动脉给予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1]。基于此,本院利用临床实验的形式针对针对老年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产生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深入探究,并将详细的内容做出了如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1月~2023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原发性肝癌的老年患者纳入实验中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进行组别的划分,观察组中包括10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范围在60~85周岁之间,平均年龄(74.28±6.77)岁;参照组中包括12例男性、8例女性,年龄范围在61~84周岁之间,平均年龄(74.11±6.03)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未见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1)所有纳入此次临床实验的患者均符合实验要求,并且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2)患者被确诊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3)患者的预计生存周期超过6个月。

排除标准:1)患者处于疾病的终末期;(2)患者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3)患者存在沟通功能障碍。

1.2方法

实验期间,针对参照组的患者使用碘化油+吡柔比星混悬液栓塞的方案进行治疗。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引导患者采用仰卧位的姿势躺在血管造影机的床上,之后给予规范化的消毒之后完成麻醉的操作。对于患者的右侧股动脉使用经皮穿刺技术实施穿刺,置入5F血管鞘,并将其选择性的伸入到患者的肝动脉当中实施造影技术的检查,进一步明确患者肿瘤的实际部位、肿瘤体积、肿瘤的数量等,结合获取到的影像学资料进行相应的评估[2]。若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利用微导管进行操作,则需要针对患者的肿瘤供血动脉进行优先考虑。之后使用100~200mg的注射用奥沙利铂(药品规格:50mg;生产厂家:吉斯美(武汉)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国药准字H20103184)+2~4mg的注射用雷替曲塞(药品规格:2mg;生产厂家:广东星昊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批号:国药准字H20223017)进行动脉灌注,利用碘化油+吡柔比星混悬液针对患者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针对观察组的患者在参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聚乙烯醇颗粒栓塞剂(PVA)进行治疗,在完成常规操作之后,运用碘化油+吡柔比星混悬液+聚乙烯醇颗粒栓塞剂(PVA)针对患者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1.3观察指标

(1)肝功能指标对比:分别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采集两组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的5ml静脉血,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针对两组患者的ALB、ALT、AST、TBIL四项肝功能指标进行监测,并详细记录检测数据。

(2)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别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针对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功能、社会功能等维度进行分数的评估,每一个维度的分数均在0~100分之间,分数越高证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3)临床疗效对比: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划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若患者在治疗之后的肝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恢复,各项症状均有了明显的改善,则判定为显效;若患者在治疗之后肝功能有所恢复,但是还是存在明显的疼痛等症状,则判定为有效;若患者在治疗之后各项临床数据指标准没有恢复,则判定为无效,并计算总有效率。

(4)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发热、呕吐、恶心、脱发、感染的例数,并计算总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SPSS26.0统计本次实验的数据,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通过t值验证,计数资料用[(n)%]表示,通过X2验证,若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则p值<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之后的肝功能指标数据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ALB(g/L)

ALT(U/L)

AST(U/L)

TBIL(U/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20

26.84±4.17

35.42±4.15

180.54±6.71

63.54±4.29

70.39±1.15

20.14±2.33

131.52±4.37

57.69±3.62

参照组

20

26.42±4.33

29.18±4.36

180.42±6.33

88.45±4.77

70.62±1.56

32.88±2.71

131.51±4.88

88.41±3.52

T值


0.3124

4.6361

0.0581

17.3646

0.5307

15.9418

0.0068

27.2088

P值


0.7564

0.0000

0.9539

0.0000

0.5987

0.0000

0.9946

0.0000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之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数据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物质功能

社会功能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20

70.52±2.57

96.31±2.34

71.42±1.51

94.65±2.37

70.51±2.78

94.57±2.38

71.42±2.36

92.87±2.19

参照组

20

70.55±2.39

82.55±2.47

71.64±1.55

83.61±2.74

70.64±2.17

83.17±2.55

71.49±2.57

84.51±2.36

T值


0.0382

18.0860

0.4546

13.6283

0.1648

14.6160

0.0897

11.6123

P值


0.9697

0.0000

0.6519

0.0000

0.8699

0.0000

0.9290

0.0000

 

2.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中的临床疗效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3。

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20

15(75.00)

4(20.00)

1(5.00)

19(95.00)

参照组

20

5(25.00)

7(35.00)

8(40.00)

12(60.00)

X2





7.0251

P值





0.0080

 

2.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4。

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发热

呕吐

恶心

脱发

感染

总发生率

观察组

20

0(0.00)

1(5.00)

0(0.00)

0(0.00)

0(0.00)

1(5.00)

参照组

20

1(5.00)

2(10.00)

1(5.00)

1(5.00)

1(5.00)

6(30.00)

X2







4.3290

P值







0.0374

 

3讨论

肝癌的发病率在临床上相对较高,并且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男性患有肝癌的几率相比较于女性会更高一些,主要是由于人们在生活中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3],例如长期酗酒、吸烟、熬夜、不良饮食习惯、遗传等。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在早期并不会有明显的症状表现,因此也并不容易发现疾病的存在,当出现症状接受检查时,往往已经进展到了中晚期[4-5],在治疗上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处于原发性肝癌中晚期的患者,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肝脏区域钝痛、胀痛等情况,并且还会伴有腹泻、恶心等各种胃肠道的消化反应,有些患者还会出现乏力、发热等一些全身性的症状,并且累及出现肝大、腹水、黄疸等各项体征表现,严重的患者还会产生全身脏腑器官功能的损伤,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目前临床上针对中晚期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采用介入治疗,但是这种治疗方案需要患者能够拥有比较良好的肝功能储备,若是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难治性腹水、黄疸、肝脏、肾脏综合征等情况[6-7],则不能够选择介入的方式进行治疗。在临床中,选择介入治疗的方式需要时利用超选择或者选择性的方式将化疗的药物利用导管向患者肝脏中存在的肿瘤组织及其供血血管进行导入,并根据患者疾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栓塞剂针对肿瘤的部位进行栓塞治疗。在实施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期间,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患者的病变位置、患者自身体质因素、原发疾病的各种症状、临床医生的专业技术等[8-9],但是这些风险发生的几率相对较小,大部分患者经过介入治疗之后都能够改善症状,延长生存周期。

在本次临床实验中,观察组患者治疗之后的肝功能指标数据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之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数据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高达95%,而参照组仅为60%,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5%,而参照组高达30%,p<0.05。分析原因在于,肝脏癌细胞的血液供应来源主要依靠肝动脉,因此针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在治疗时,只要能够阻断肝动脉的血流供应,就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长,使其坏死,达到治疗的目的,而利用造影的方式观察发现,除了一些硬化小结节型、弥漫性的原发性肝癌意外,剩余的超过2cm的原发性肝癌,都依赖于肝动脉生存[10],因此,针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患者采用肝动脉栓塞的治疗方式效果最为显著。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肝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提高治疗的效果,产生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 张北光,刘颖,于占杰,等. 老年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19):4665-4667.

[2] 符媛媛. MRI联合多层螺旋CT检查用于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疗效评定的价值[J]. 临床研究,2023,31(2):130-133.

[3] 徐樟琦,简以增,廖霁婷. TACE综合介入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影响研究[J]. 中外医疗,2023,42(16):84-88.

[4] 易嘉升. 超声造影技术评估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效果的临床价值分析[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3,32(3):418-420,425.

[5] 范卫君. 原发性肝癌血管介入治疗研究现状概述[J]. 肝癌电子杂志,2023,10(3):27-30.

[6] 梁俊迪,全毅,刘冰瑶,等. 原发性肝癌开展洛铂联合表柔比星介入治疗的价值研究[J]. 中外医疗,2023,42(22):22-25.

[7] 黄翠,余方方,黎笔娥,等. 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与介入治疗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J]. 临床消化病杂志,2022,34(5):375-379.

[8] 赵振梁,梁宇闯,杨锦钊,等. TACE方案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AFP、γ-GT表达水平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 当代医药论丛,2022,20(18):109-112.

[9] 许玥琳,欧阳阳,王颖丹. 鼓励性干预模式对原发性肝癌行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2,28(6):78-80.

[10] 秦方方,魏朝宁,郭永坤,等. 血清IGF-2水平与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33(2):240-24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