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耀方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临床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同耀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疼痛;治疗效果
正文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常见的功能性肠胃疾病之一,病情可能呈持续或间歇发作的状态。其主要症状为腹痛,通常伴随着异常的排便特征或频率,经过排便后腹痛症状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1]。除此之外,该综合征还可能导致持续性或间歇性的腹泻,大便具有糊状特征,含有大量黏液,排便量较少,有些患者可能会因饮食而引发症状。便秘也是该综合征的重要表现之一,表现为大便干硬、排便困难,伴有较多的黏液,可以与腹泻交替出现,患者通常感到排便不畅。该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遗传因素、肠道炎症和肠道菌群紊乱等多种因素。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泻药和止泻药等,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2]。相对而言,中药由于其在整体调理方面的优势,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3]。本研究旨在探讨同耀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并将结果具体呈现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2023.1-2023.12期间我院收治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48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24例,男13例,女11例,35.98±5.66岁)和观察组(24例,男12例,女12例,35.16±5.54岁),对比两组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口服治疗: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海南普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438),每次0.1~0.2g(1~2片),一日3次,根据年龄、症状适当增减剂量。
观察组给予同耀方治疗:同耀方包括白术 12克、党参30克、陈皮12克、防风12克、炒白扁豆20克、当归12克、茯苓30克、白芍12克。 1: 10在水中煮 30min,汤被过滤。1:5分加入水,煮30min,再过滤汤剂。两种煎液混合均匀,在水浴中浓缩到所需的浓度。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后的腹痛评分、腹泻次数和C-反应变化。腹痛评分:①疼痛评分标准如下:0分表示无明显疼痛感;1分表示疼痛轻微,可以忍受且不妨碍正常工作;2分表示疼痛轻至中度,影响工作效率;3分表示疼痛严重,影响入睡质量。②疼痛持续时间评分如下:0分表示没有持续性疼痛;1分表示每天疼痛时间少于2小时;2分表示每天疼痛时间超过2小时但少于4小时;3分表示每天疼痛时间超过4小时。③疼痛发作频率评分如下:0分表示没有疼痛发作;1分表示每天发作1次;2分表示每天发作2次;3分表示每天发作3次或更多。
1.4 统计学分析
经过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表示计量资料,当P<0.05时,表示数据之间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2 结果
2.1腹痛评分对比
观察组的腹痛评分(1.73±1.2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47±2.3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52,p=0.002)。
2.2腹泻次数对比
观察组的腹泻次数(2.56±1.11分)明显少于对照组(4.04±2.0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64,p=0.004)。
2.3 C-反应对比
观察组的c-反应(5.36±1.43mg/L)明显低于对照组(7.55±3.33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45,p=0.004)。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是最为多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临床中展现为腹部不适、腹胀以及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且伴随着排便性状的变化,可能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近年来,IBS被广泛认定为一种具备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心身疾病,通常可划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和腹痛型,其中腹泻型表现最为普遍[4]。这种疾病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治疗具有一定难度,目前西医尚未发现特效疗法和药物,主要侧重于对症处理;而中医药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
在中医传统医学理论中,尽管没有特别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明确分类为腹泻疾病,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归入“泄泻”范畴,与“郁证”存在一定的联系[5]。古代医家曾对肠易激综合征进行过探讨,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理论框架和辨证治疗方法。《素问·举痛论》中提到,情绪过盛可能导致气逆,并严重时可导致呕血和腹泻。《素问·调经论》也指出,情绪过度激动会诱发腹胀和腹泻,强调情绪过度激动,尤其是盛怒和忧思会引发腹泻。宋代医家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探讨了“泄泻叙论”,认为外邪不仅可诱发腹泻,而情绪不稳定也可能导致腹泻,如“喜则腹泻,怒则激动,忧则紧张,惊则不安”,若脏腑之气血不通畅、精神错乱,均会导致腹泻。吴鹤皋在《医方考》中强调:“腹泻出在脾,疼痛则与肝有关;肝脾功能紊乱,肝郁脾虚,脾虚肝实,均易引发疼痛和腹泻。”根据《医学求是》的研究,指出腹部疼痛可被视作肝气郁结的体现,即木属性气阻碍了气机的正常运转。当木属性攻击土属性时,可能会导致脐下疼痛。这一现象明确展示了该疾病的临床特点。《景岳全书·泄泻》提到,情绪失调和怒火袭心可能会触发腹泻,通常是由于之前因愤怒而过度进食而损伤了脾胃,稍有刺激即可引发腹泻[6]。这类疾病牵涉到肝脾之间的关系。肝木克土的情况可能会损害脾气,使原本强壮的脾气受到影响。据叶天士提到,肝病常常会影响脾脏,被视为一种侮辱,因为肝气克制脾气可能导致腹胀,还可能引发轻微的腹泻或便秘。从上述阐述可以清晰看出,情绪失调导致腹泻的病理过程。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肝郁脾虚是引发该症状的主要病理机制。脾胃位于中州,负责供给四肢养分,是后天生命的基础,也是气血生化的源泉。外界因素和内伤都可能造成脾胃受损。正如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所说:“一切疾病的根源都在于脾胃。”脾胃功能不佳可能导致体内清气流通不畅,食物消化困难,进而引发腹泻和便秘;若混浊之气向上移动,有可能引发腹部胀痛和腹胀症状。脾失去对食物的正常消化能力会导致体内湿气积聚,长期演变为湿热,并使气血流通失调,最终表现为腹泻。肝脏的疏泄功能对于脾胃消化功能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情绪郁结、气血不通畅、肝气瘀滞、肝木属性侵袭脾土属性,都可能导致消化功能紊乱,湿气无法被有效分解,混浊清气无法区分,进而引发腹泻;肝气瘀滞时,脏腑气道阻塞,混浊之气无法自然下降,从而诱发腹部胀痛。脾虚是这些症状发生与恶化的关键因素,其他疾病因素只是加速疾病发作,均起源于脾虚的基础。治疗的重点应当放在疏肝健脾,平复肝气、滋养脾胃、促进气血畅通,调节脾胃功能,同时根据病情的不同变化,灵活应用温化湿气、辅助消化、清热、活血、清毒、温补脾肾等多种治疗方法[7]。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同耀方中包含有白术、党参、陈皮、防风、炒白扁豆、当归、茯苓、白芍等多种草药成分。其中,白术有助于增强人体脾胃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提升体力和免疫力,调节气血,强健体魄,可缓解体虚、乏力、气短、心悸等不适症状。而党参具备多重功效,包括补益气血、治疗气血不足、改善面色苍白等功效。该草药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促进食欲,有效解决脾胃虚弱和消化不良等问题。此外,党参还能提升免疫力,增强体力,减轻疲劳感。陈皮的作用在于促进胃肠的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以及改善脾胃功能,从而缓解各种胃肠不适症状,如胃胀、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等。同时,它也可以调理气机,减轻气滞引起的症状,比如胸痛、胁痛和腹痛,并且有助于减轻寒湿导致的关节疼痛问题。防风具有温散的功效,有助于促进气血的流通,清除体内的寒湿,对湿重体质、湿疹、风湿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问题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它显著地具有解表散寒的功效,能扩张毛细血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引起身体发热和出汗,有助于排出寒邪,对风寒感冒、头痛和鼻塞等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另外,防风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对痛风、关节炎和痛经等疼痛问题有良好的缓解效果。白扁豆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有助于清除体内的热毒,改善身体内部的环境,从而减轻疾病症状。此外,白扁豆还有助于健脾开胃,增强消化功能,促进食欲,有益于促进身体健康。当归中所含的活性成分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改善血液流动性,有助于排解瘀血,且当归具备滋补功效,有助于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对肌肤健康有益。茯苓性质较温和,能利水而不伤正,服用茯苓可起到护胃作用,对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有助于减轻胃痛、恶心和呕吐等不适症状。此外,茯苓还能增强抗病毒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白芍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疼痛。多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够进一步发挥健脾渗湿、疏肝解郁的效果,特别对于腹泻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而言效果显著且无副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腹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腹泻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同耀方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减少腹泻次数,降低c-反应指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佩泉,林武红,刘熙荣. 中医药基于肠道菌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26(5):69-72,76.
[2] 袁亚利,毛堂友,焦瑶,等. 基于数据挖掘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用药规律研究[J]. 世界中医药,2023,18(16):2372-2376,2381.
[3] 孙倩倩,王玉娟.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外治研究进展[J]. 中医药通报,2023,22(2):71-74.
[4] 管洁,邓娜,蔺晓源,等.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其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 中医药信息,2023,40(5):73-78.
[5] 吴心悦,丁可欣,吴飞,等. 中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生物靶标研究进展[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23,35(10):1820-1831.
[6] 贾文轩,沈洪. 从肝脾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内蒙古中医药,2023,42(3):126-131.
[7] 吴熠姮,吴婷婷,丁姮月,等. 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变化的Meta分析[J].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23,46(2):107-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