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急诊科的急救治疗价值
摘要
关键词
急救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急诊科;心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凝血功能
正文
AMI在临床中患病和死亡的比例都非常大,此种疾病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损伤,属于常见的一种心肌缺血性疾病[1]。在我国,70%的AMI患者在接受院前急救时不幸丧生,即使幸存也可能出现严重的残疾、心力衰竭以及休克等并发症[2]。因此,为了确保AMI患者的生存率,进行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其恢复至关紧要。经过大规模的临床数据分析,发现4小时内是死亡率最高的时间段,因此,及时进行有效的医疗救助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3]。此研究将选择2023年03月~2024年03月期间本院接受治疗的AMI患者100例,分析急诊科的急救治疗方式运用在AMI中的干预效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3年03月~2024年03月期间本院接受治疗的AMI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组,命名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年龄40~68(56.02±3.43)岁;对照组年龄40~68(56.13±3.66)岁,一般资料(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治疗,在患者被转移到医院后,依照患者的实际状态来实施必需的护理。
1.2.2观察组
急救治疗,具体为:
(1)准确诊断
通过12导联心电图,准确地了解患者的AMI状态。在进行院前紧急救治的过程中,依据心电图的异常波动和标志性的症状来做出AMI的初步评估。心电图的准确诊断对于进行院前紧急救治和紧急就医至关重要,所以,当抵达现场并立即协助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同时,根据患者和其亲属的详细信息,进行个别化的询问,包括其既往经历、过敏反应、近期是否有可能引起AMI的风险等。当急救工作人员抵达医疗现场,查明患者的疾病历程、用药记录、患者还没来的时候所做的紧急治疗,以及刚才的用药情况。迅速了解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动过速、休克、心脏功能下降等不正常情况,同时也能了解其疾病症状和发生的日期,还能确定疾病的具体位置。此外,询问患者是否曾经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的病史。对患者的脸色、口唇发紫、痉挛等表现进行监控,并且检查其血压、血糖、心跳速度和脉搏等数据。如果监控结果揭示出患者曾经经历过缺血性胸痛、心电图的动态波动、心肌坏死血清标记物的动态变化等,那么就能够确认患者是AMI。
(2)AMI院前急救的紧急处理
一旦收到家属的紧急求助信息,马上依照患者的反馈,配置所有的紧急医疗设备,同时,在收到通知2分钟之内启动救援。在离开车辆后,医务人员仍需与患者的家属保持紧密的电话交流。依据患者家属所述的症状,例如呼吸、脸色和意识等,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初步评估。引导患者的家属协助患者保持平躺的姿态,并将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以保证呼吸道的持续通畅。在制定现场急救计划时,考虑到患者的年纪、疾病历程、身体状况等多个因素。同时,关注如何调节患者和其情绪,以增强患者对各种指令的服从性。当医务人员抵达现场时,患者应该首先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迅速测量其血压、心率、呼吸和脉搏等基本生理参数。彻底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打开气道,并为患者提供面罩或鼻塞进行吸氧。将氧气浓度控制在40%左右,并将氧气流速维持在3~4L/min,以便尽可能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改善心肌缺血的状况,从而降低心肌梗塞患者ST段的升高情况。确保在进行吸氧操作的时候,氧的输入量不要超出正常范围,否则会导致吸氧的效果受损甚至恶化。此外,为了减少肺泡中的泡沫,使用抗泡沫剂来增大气体的交换面积,有助于改进患者的呼吸状况。若是在进行了吸氧之后,患者的胸部疼痛依旧严重,让患者每5分钟口服一次硝酸甘油。对于无任何不良反应的患者,需要实施静脉注射硝酸甘油。此外,还需要迅速地向患者注射哌替啶,其剂量在50~100mg之间,或是将2~5mg的吗啡注入皮肤。在心电图确诊为急性心梗之后,患者必须保持静止,躺下休息,可以降低心脏的压力。对于没有禁忌证的患者,应立刻将一包心梗药物(阿司匹300mg,替格瑞洛180mg)一次性吞服,可以有效降低血栓的形成。AMI患者可能会因为剧烈的疼痛而导致交感神经过度活跃,进而使得心肌的氧气消耗增多,心脏的输出量也随之增大,血压也会迅速上升。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可能还会引发脑出血,从而引起心率异常、休克等病症。因此,为这类疾病的患者提供止疼药物是极其关键的,它能在很大的范围内减轻症状的出现。在临床中,通常会为这类患者提供2~3mg的吗啡静脉输液,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可在5分钟之后再次输液。在使用该药物的过程中,需要仔细监测患者的反胃、呕吐、低血压、脸色苍白、呼吸困难等症状。依照患者与其身体状况与精神负担,医务人员有能力提供必需的精神支持,如恰当的按摩、视觉沟通,或是必需的说明等,都有助于其精神舒缓。通过激励、安慰、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让患者和其家人能够尽可能地配合医生和护士的急救任务,从而提高急救成功的可能性。
(3)转运护理
当患者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最初的步骤是协助患者采取半躺的姿势,让其四肢呈现出下垂的状态,可以有效地改进肺淤血的症状,从而能够降低患者的氧气消耗,并能够让其回心血流量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此外,还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顺畅,并适当地为患者提供氧气治疗。另外,急救车辆的行驶状态必须要求平稳,如果需要降低速度、变换方向或增快速度,司机必须在开始操作之前向医务人员提示,医务人员才能依照具体的状况来合理调整患者的姿势。为了降低患者所遭遇的震动和冲击。在患者返回医院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其输液管、吸氧管和气管插管等所有管路的稳定性和流畅性。要全面监控患者的皮肤温度、湿度、颜色以及精神状态的改变,并精确地测量和记录患者的血压、呼吸、心率、排尿量等数据。在为患者服药之后,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副作用。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各种状态的变化,并立即与医院的医生取得联系,让患者能够最早掌握患者的基础信息和病情的变化。此外,提前协调相关科室和安排床位,并准备好所有的紧急救护设备,确保患者在入院后,能够立即接受有效的治疗。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抢救成功率、复发率;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cTnI、BNP;凝血功能:APTT、PT、PLT;心功能:LVEDD、LVESD、LVEF。
1.4数据处理
SPSS 19.0软件统计,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抢救成功率、复发率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更高,复发率更低,P<0.05,见表1。
表1抢救成功率、复发率(n/%)
组别 | 复发率 | 抢救成功率 |
观察组(n=25) | 1(4.00%) | 24(96.00%) |
对照组(n=25) | 7(28.00%) | 18(72.00%) |
x2 | - | 5.357 |
P | - | 0.021 |
2.2心肌损伤标志物
治疗后,观察组各项心肌损伤标志物更优,P<0.05,见表2。
表2 心肌损伤标志物(`x±s;分)
组别 | CK-MB(U/L) | cTnI(μg/L) | BNP(ng/L)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n=25) | 124.15±1.41 | 51.05±1.01 | 1.23±0.14 | 0.55±0.03 | 555.82±35.05 | 205.08±15.54 |
对照组(n=25) | 124.05±1.35 | 52.82±1.05 | 1.25±0.13 | 0.83±0.02 | 555.85±35.05 | 254.03±22.85 |
t | 0.256 | 6.074 | 0.523 | 38.829 | 0.003 | 8.857 |
P | 0.799 | 0.000 | 0.603 | 0.000 | 0.998 | 0.000 |
2.3凝血功能
治疗后,观察组各项凝血功能更优,P<0.05,见表3。
表3 凝血功能(`x±s)
组别 | APTT(s) | PT(s) | PLT(*109)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n=25) | 33.26±1.62 | 37.06±0.21 | 9.79±1.12 | 11.07±0.14 | 213.72±10.67 | 220.07±5.23 |
对照组(n=25) | 33.03±1.75 | 35.69±0.35 | 9.77±1.10 | 10.02±0.37 | 213.44±10.36 | 203.76±5.17 |
t | 0.482 | 16.782 | 0.064 | 13.271 | 0.094 | 11.089 |
P | 0.632 | 0.000 | 0.949 | 0.000 | 0.925 | 0.000 |
2.4心功能
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更优,P<0.05,见表4。
表4 心功能(`x±s)
组别 | LVEDD(mm) | LVESD(mm) | LVEF(%)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n=25) | 52.13±5.54 | 52.13±3.21 | 54.75±2.44 | 55.30±4.79 | 45.04±3.37 | 51.43±2.73 |
对照组(n=25) | 52.22±5.53 | 57.47±3.37 | 54.71±2.45 | 50.47±4.77 | 45.05±3.23 | 47.73±2.57 |
t | 0.057 | 5.737 | 0.058 | 3.573 | 0.011 | 4.934 |
P | 0.954 | 0.000 | 0.954 | 0.001 | 0.991 | 0.000 |
3.讨论
AMI的出现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构成巨大的危害,若未能得到适当和准确的医疗援助,就可能因为心脏缺氧和坏死引发心脏衰竭和突然停止,最终可能引发死亡[4]。进行AMI紧急救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病情,从而为后续的治疗预留一段时间[5]。AMI在临床中被视为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其死亡率也相对较高[6]。因此,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实施安全且高效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在过去的医疗过程中,通常只有当患者入院后,才能开始接受适当的治疗,这无疑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从而增加了住院的风险[7]。在医院里,急诊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主要职责是为重症患者提供必要的治疗,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执行急救的阶段,仔细监测患者的疾病变化,根据患者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出适当的有力干预。同时,当患者返回医院,与医务团队做好沟通,以便制订出具体的治疗计划,以便让患者能够得到最佳的治疗[8]。经过这次的研究,观察组抢救成功率24(96.00%)更高,复发率1(4.00%)更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心肌损伤标志物、各项凝血功能以及心功能更优,P<0.05。该研究结果显示,采取急救治疗不仅能增强医疗服务的效益,还能加速患者康复。
综上,采取急救治疗方式对AMI患者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各项凝血功能以及心功能,抢救成功率较高,复发概率比较低,建议运用。
参考文献:
[1] 王学平.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急诊科的急救治疗分析[J].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20,9(1):94-95.
[2] 王丽萍,李丽桃. 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治疗研究[J]. 保健文汇,2022,23(29):33-36.
[3] 刘慧云. 治疗路径在急诊科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6):360.
[4] 单莉.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急诊科的急救治疗分析[J]. 实用临床治疗学电子杂志,2020,5(32):65,197.
[5] 陈鑫,程必文,黄永恒,等. 阿替普酶联合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急救中应用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14):85-86.
[6] 黄月琼. 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院前急救的作用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5):110-111.
[7] 陈培,蒋慧娟. 院前急救性治疗干预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医学美学美容,2020,29(10):119.
[8] 孙立霞,张畅. 优化急诊治疗与常规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比较[J]. 养生保健指南,2020(13):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