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地方红色文化的思考与实践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陈丽春

广西河池市东兰县高级中学547400

摘要

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地处大石山区腹地,是广西重要的革命老区。东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目前,东兰县已被列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自治区,被认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知识,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并传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地方红色文化;语文教学;思想认识;爱国主义情感

正文


一、红色文化融入语文课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高中生的思想素养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厚的国家精神与文化内涵,而高中学生并没有成为其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因此在认识上和接受上都存在不足。红色文化既包含了红色的物质资源遗迹,如红色会议遗址、革命博物馆、战斗遗址等,也包含了诸如红船精神,大庆精神,抗日战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航天精神等红色精神与文明。所以,将“红色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素质,让他们能够树立起自己的远大目标,勇于担当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有利于高中生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着我国的优秀传统,在不断地吸取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和一种精神。从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到十四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战,三年的解放战争,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太空梦想的成功,无不渗透着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脚印。将这样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对中国革命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忘记历史,才能不断地警醒自己,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使他们在长大的过程中不会走错路,更好地理解和理解红色文化的意义,通过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自觉地去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在前辈的革命脚步指引下,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二、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的策略

(一)梳理红色文化资源

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有大量的红色教育内容,许多章节都是用来表现革命先辈们高尚的理想、坚强的信仰。高中语文老师在进行教育时,应根据课本内容,对其进行梳理与整合,为进一步开展红色文化的学习与继承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学习任务群》由课程标准来制定,新课程标准修订小组组长王宁教授指出:“《学习任务群》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产、发展和提高有关的学习任务,使他们能够在阅读和欣赏、表达和交流、梳理和探究等独立的行为中,亲身经历各种情景,实现自己的人格发展,提高思考能力,形成理解和应用体系。”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十分关注整合文本资源,开展群文阅读。基于这一点,老师可以将课文资源按照单元进行组合,或者按照思想主题、革命阶段等来进行,用群文研究与读书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描绘出革命者的角色,描绘出他们的个性与灵魂,体验到革命的精神。比如,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从国家的英雄看英雄的国家”,教师可以将本单元的五个文本串联在一起,以革命历史的发展为主线,以民族英雄的故事为主线,将本单元的五个文本串联在一起。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和学习到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也会对培养出国家英雄人物的中国有很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红色文化资源,如《东兰革命烈士纪念碑》等。教师可将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挖掘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例如,在“阅读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实践活动中,笔者鼓励学生开展了以下活动:1.搜集、整理与东兰有关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东兰革命烈士纪念碑、红七军军部旧址部旧址纪念馆等。2.利用网络等媒体搜集关于东兰红色文化资源的相关信息。如采访当地老红军、革命烈士后代,采访相关部门或人员等。3.教师设计红色文化资源调查问卷,让学生在问卷中填写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红色文化资源的信息。4.学生在阅读有关资料后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教师进行评比。5.教师带领学生到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参观学习,进行现场教学。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红色文化资源,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三)分组讨论红色事迹

在课堂上,除了要让语文老师对其进行口头解释之外,还要将其与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使他们能够对其进行更好的理解,同时也能使他们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认识,从而对其进行合理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将其与语文学习相结合。所以,为了让学生对红色文化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在老师的解释之外,也要让他们进行探讨和沟通,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小组合作。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要对班级进行合理的分类,才能让学生对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认识。分组之后,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配相应的工作。在搜集和整理工作中,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网络搜集资料。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红色文化、红色故事的搜集越来越容易,同时也为将其纳入到中学的语文课堂中去。学生利用网络上的网络平台,对有关的信息进行收集、检索,并将其制作为“红色文化”的素材,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享、交流和讨论。在这种观念的交换和交互中,不仅让高中阶段的学生们认识到了一些关于红色文化的知识,同时也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到了革命先辈们的先进事迹,这对他们学习语文,积累写作材料有着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教学高中语文教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对该文本的理解存在一些问题,可以将同学分组,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这一章节的知识。首先,要让学生仔细地阅读文章的内容,然后让他们在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之后,再让他们去搜集那些关于革命前辈的故事,并且将这些故事和教材的内容相联系,让他们感受到中国的伟大革命同样是由马克思主义所引导和影响的。在分组讨论之前,让各组的同学自己去想问题,然后把自己认识的结果告诉大家。通过“思考”、“交流”、“分享”和“再认识”等环节,加强了“合理”的认知层次,从而有效地发挥了其应有的功能。并且,在分组的交流中,将“红色文化”与语文课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和教学内容,然后在语文老师的指导和讲解下,将红色文化融入文本,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红色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拿“东兰起义”来说,虽然学生们对这一事件并不感到奇怪,但是能够深入其中的人并不多。因此,笔者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创造了情景式的教学方法。首先,我给学生看了一张东兰县的地图,还有一些关于东兰暴动的照片。教师出示图片,展示图片,展示图片,展示图片。教师出示图片,教师出示图片,展示图片。“东兰暴动”是什么国家、什么民族发起的?”学生答道:“1927!”我继续说道:“要是当初,你也能去东兰叛乱现场,听听老兵们讲述东兰叛乱的事情吧。”“各位同学,东兰暴动的现场,大家都去了吗?你听说过老兵的传说吗?”那同学说:“我参加了好多次,我们的学院也有这样的活动。”

(五)组织专题讲座

在充分认识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后,可以开展主题演讲。本文通过“东兰教育”、东兰师范培训学校、东兰县教育局微信等“两微一端”和“钉钉”等新兴媒介平台,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向学生推送“红色文化”资料,并在微信群内定期举办“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题演讲。例如,通过“东兰教育”微信发布对“红神庙”、韦家墓地的祭奠,让我们深受感动,深刻体会到了韦拔群所说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韦拔群一家二十四口,其中十八人为革命而死,陈洪涛一家六人,也相继壮烈殉国。韦拔群在漫长而艰辛的革命历程中,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并将其视为自己一生所追寻的“快乐事业”,决心用自己的血与命去“浇灌革命之花之君”。在艰难的革命年代,“任它狂叫,屹立不倒,屹立如月”,立志要“灭掉地主”。韦拔群写了一首《革命到底》,就是为了给红军将士们鼓劲:“穷苦人要革命,大家都要有志气。今天是个糟糕的日子,但他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想到美好的前途,全身充满力量,连吃东西也觉得甜蜜。贫民要革命,全体人民要有志气。那个时候,消灭了地主,衣食无忧,衣食无忧。我现在的情况很糟糕,但我要相信,乌云过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韦拔群是一个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事业的人,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解放而献身的人。在右江地区反对“围剿”最严重的时候,毛泽东以“革命”、“坚持”、“到底”三个字来表示对这场斗争的决心。他勉励众人:「革命要不畏艰险,不畏死亡,为群众奉献全部。」敌人开出了一万四大洋捉拿他,他正气凛然地说:“八个人虽已被杀,但仍有九个人,我们的革命,就像野火一样,永远不会熄灭!”韦拔群的革命精神和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工人阶级的大英雄”。韦拔群的党性原则,非凡的胆识,忘我的境界,高超的本领,为党而战的精神。在课堂上,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红色文化,并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结语

总之,红色文化与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相结合,对于继承与弘扬红色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时期,为了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每个高中学生都要肩负起自己的历史职责和时代的任务,这就必须让高中学生一代又一代地将红色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直到伟大的共产主义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高慧梅.论陕北红色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3):100-101.

[2] 侯艳兰.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速读(上旬),2019(6):154.

[3] 李兆辉.高中语文教学与红色文化的有效结合[J].读书文摘(),2019(3):48.

[4] 杜晓虹.浅探红色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J].课堂内外·教师版(中等教育),2019(12):4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