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新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方慧慧

山东省兰陵县泉山实验学校

摘要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基于核心素养教育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单元教学设计能够使教师树立单元统整的意识,注重教材之间的融合,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同时注重课堂中的过程性评价,拓宽教师教学设计的视野,教学设计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多种方式的活动载体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学习,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

大单元教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正文


 202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引领教学改革的重要引擎。以核心素养重构课程与教学体系既是知识社会与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现实诉求,也是对以往知识本位教育症结的必然应对。新课标中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推进大单元教学已经成为教师的必修课。

单元目标的设计需要联结宏观思维和微观思维。大概念的提取正是从宏观角度牢牢把握课程标准、教材要求,使教学得以打通学能发展的关节,融通学校教育与真实生活,使学习成为一种持续性理解。再运用微观思维,结合教材要求和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来落实单元目标。教师为了能够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合理的教学设计,开展大单元教学。

 一、以目标为统领统筹规划教学主题序列

 大单元主题比较多元化,其中主要包括了目标主题、内容主题、方法主题、学情主题与过程主题多种。所以以目标作为主要统领,可以实现统整优化,研发出全新的目标类大单元。以五年级上册教学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目标主题为民间故事以及老百姓的智慧,教师不但要将教材的篇目视为教学篇目,还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民间故事,包括《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十二生肖故事》等进行补充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对民间故事形成全新的认识,掌握民间故事的语文要素,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以目标作为主要的统领,学生统筹规划好语文教学的主题序列,形成单元目标、学段目标与学期目标等,保证单元教学变得更具层次性与结构性。

 

二、以内容为板块全面整合与规划教材内容

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内容作为教学的重要板块,教师应当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的整合与规划,优化当前教材中固有的结构,实现创造性的整合。比如在教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过程中,该册第二单元内容主要是革命题材的主题文章,这时教师可以建立起与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爱国情怀为主题的文章,保证学生可以从爱国到革命主题大单元的教学,深化学生对革命的认识,使学生的爱国情怀被有效激发,肩负起自身的职责与义务,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建立起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分析当前自己的使命,通过这一内容的整合,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知。

  三、以过程为结构进行科学合理教学设计

主题大单元教学注重对学生探究意识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主题目标的统领下,学生可以进行大单元探究,保证可以掌握对应的语文要素。比如在小学语文教授散文这一体裁的过程中,其最主要特征就是形散神不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与体会散文这一问题特质,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贯穿大单元中的语篇开展全面且深入的教学。教师需要树立一个能够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核心主题,保证可以找出单元中散文所渗透的价值取向,进而一直延续着正确的教学思路,随后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使大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效果较明显,教学的开展也更加顺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全面吸收与掌握好知识点。

 四、巧妙整合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整合性作为大单元教学下单元整体教学的主要特点。教师应当不断挖掘与探索教材知识,找出教材整合的突破口,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显著提升。以六年级下册《匆匆》与《那个星期天》为例,可以让学生分析两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哪些不同之处?如何利用这两种方式刻画自己的心情?在这些问题的促使下,可以发现教师如果将单篇文章放到单元及整个教材体系中进行整体教学,能够更好地突破课文之间所存在的壁垒,启发学生的思维,实现语言与情感之间的融合。在此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认识能力作为主要起点,直接激发学生对新旧知识碰撞的欲望,进而更好地接受与理解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这一自主且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教学效率也得到显著提升,使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与情感体验得到丰富。

  五、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开展学习活动,明确在实践学习中的意义。以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和《金字塔》三篇文章。首先,学生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插图形成对世界大好河山的认知,随后教师可以将世界地图呈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通过朗读不断搜索资料,在世界地图中找出每个景观的所属位置。在这一基础上观察整个单元的课文,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以及吸引人的地方。学生可以提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积极参与其中,还可以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记录下来。这样的学习方式为整个单元的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学生在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围绕着文章遨游世界的主题,开展自主探究与学习,并且制订有效的学习方案,提升教学有效性。

六、关注语用表达强化学生能力迁移

教师需要发现语言形式在表情达意上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根据整体性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训练学生的语感,进而生成对应的语言文字。以五年级上册教学第四单元为例,其中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寄托了作者的人生志向。梁启超通过《少年中国说》,引导中国少年们肩负起救国重任,保证可以创造一个繁荣且富强的少年中国去努力,侧面烘托出了祖国积极进取的精神。而在《圆明园毁灭》一课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色以及在受到侵略者践踏后的景象,直接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心理,通过美丑、善恶的对比,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近代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进而能够一直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教师在围绕爱国这一主题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对比与分析,保证可以探索出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通过看得见的文字领悟看不见的情感,直接与作家内心世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习结束后,学生还可以不断探索,建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保证可以通过情感表达迁移运用,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及想法落实到书面上,去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设置多样化活动拓宽学习时空

  设计学习活动,除了凸显体验性、系统性、互动性等特点,还要体现学习活动的多样化。语文学习活动的多样化体现在活动特征、活动形式、活动种类等多个方面。语文学习活动的特征应是多样的,不仅要有感性特征的学习活动,还应有理性特征的学习活动;语文学习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不仅要让学生身动,还要让学生心动、脑动;语文学习活动的种类是多样的,教师要综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以任务二“不一样的变化”活动设计为例,三项主要活动由多项子活动来逐层推进。活动1“‘我’会变”包括三项子活动:一是演一演,和老师一起做“孙悟空大战二郎神”的游戏;二是理一理,阅读课文《我是什么》,完成思维导图;三是说一说,借助思维导图,运用句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活动2“‘我’去哪里了”包括三项子活动:一是读一读,找一找,阅读课文《雪孩子》,猜猜雪孩子去哪里了,从《我是什么》的思维导图中找出答案;二是读一读,想一想,阅读《企鹅寄冰》,完成故事图,思考冰和水都去哪里了;三是做一做实验,记录实验发现。活动3“‘我’的变身图”包括两项子活动:一是根据实验,联系生活经验,完成“变身图”;二是根据“变身图”,做科学小报告,讲述水的变化过程。

在上述活动设计中,学生经历了表演、实验等感性体验的学习活动,也经历了阅读思考、绘图梳理、科学报告等理性参与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多种感官、多种智能的活动,也经历了阅读、绘制、记录、报告、讲述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活动的多样化改变了既往的“讲中学”“坐中学”,走向“做中学”“读中学”“探中学”“展示中学”“画中学”等多种方式,深化和拓展了学生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的关键能力,丰富了其学习资源、学习策略,拓宽了学习时空,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学习体验。

  总之,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有必要鼓励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将核心能力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向,设计合理的大单元教学,直接整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建立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阅读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生建设高效的语文课堂,对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朱水平.统编教材阅读策略教学的原则和实施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0.

[3]夏永恒.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阅读策略单元教学探究[J].小学语文教学,20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