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摭谈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正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不会没有疑惑,没有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堂教学应当从问题开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中要努力达到的目标。问题也是学习之始,提问一向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好的提问或者有效地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启发学生由表及里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最终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可以说,有效提问构成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因为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而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上提的问题就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思维发展,有效的提问可以把孩子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提问的好坏同样是教师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发人深省的提问可以让学生的智慧得以提升,创造力得到培养。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效果呢?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没有问题可问吗?那也不尽然。学生天性好奇,心中有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可就是不敢提出来。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自身有着许多的心理顾虑,如“我的问题提出来如果是其他同学已经知道的,同学们会不会笑我;提出的问题如果不符合老师的意图,老师会批评吗?”等等。如此前后一想,学生的问题就闷在了心里,不敢提出来;教学中,教师通常对学生的发问,有“二怕”:一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拖了教师的教学时间,导致不敢激励学生提问。因此,教师要致力于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敢于发问。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进一步明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要彻底摒弃教师“一言堂、满堂罐”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具有民主气氛和探索氛围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想敢问,让问题走进课堂。
其次,需要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只是对问题思考有一点点闪光的影子,也要及时捕捉给予肯定,表扬鼓励;即使提出问题没有价值,甚至错误的,也不能批评,而要肯定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创造潜能。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有位学生问“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呢?”有一个学生讥笑他,我请那位讥笑他的学生讲给大家听,结果他对此问题的认识也模糊不清。于是我及时表扬了那位大胆提出问题的男生,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顾虑,大大激发了学生提问的兴趣。我再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经过讨论,弄懂其缘由。我想:只要教师善于营造“民主氛围”,我们的学生才会敢于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第一步。
二、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些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思维等特点,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他们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活泼、趣味四溢的问题情境,使之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引导发问,提高提问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结合课件讲述猴王为小猴子分饼的故事,小猴们争嚷着要吃这个饼、……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课件的动感,故事的惟妙惟肖,问题情境的生动有趣,深深吸引着学生心灵,课堂氛围变得异常活跃,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有关分数大小比较的问题。
三、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常问”
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都能意识到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努力让“问题意识”培养成为教学中的常规,那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强化。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提问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认为应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是如此。我很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同时,努力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在教学中,我会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指导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提问。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所提问题 教师要教会学生提问题,教师必须先学会提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过于频繁、没有指向性、跳转太快,缺乏启发性或者没有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等等。这样的问题在我的教学中也曾经有出现过。通过学习反思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上的某些不足,发现了自己在提问上的欠缺。
其次,教师的提问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促使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掌握知识技能。不同年龄的学生就有不同的兴趣特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孩子都喜欢新鲜事物,喜欢趣味性强的事物。所以,我们可以把我们的问题设计在故事、游戏、比赛、视频、动画等活动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我们的提问,不知不觉地解决我们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在思考后、解决问题后获取数学经验,最终形成数感。
第三,要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创造能力 孩子之间是存在很多差异的,但教师必须了解、适应每个学生,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进行课堂教学,课堂上提的问题要适应班级中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尽量为学生减少思考的障碍,提高学生思考的效率,学生才会越学越来劲。其次,我们要努力搜索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与深度,发挥创造力。
特别是不同的层次的学生能回答的问题都不一样,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照顾中下水平的学生,简单的问题多给机会他们,让他们在展示自己的同时也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了。记得我在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之前好多孩子都很踊跃地要求我给机会他们回答问题,为了鼓励他们,在一开课我就把机会给了那些中下水平的学生,比如:请你仔细观察学校门口的街区图,你发现了那些图形?他们都能准确地找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等。这样简单易对的问题让他们来答,他们乐得一节课都异常认真,好多平时不懂的问题那天那节课他们弄懂了,作业也写得特别的好。这就是他们的情感需要,他们需要鼓励,需要信心,需要成功的体验,更需要我们老师的关注。
第四,要从学生的数学思维出发,让学生体验数学思维的过程,形成独特的数学思维方法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难点问题分成几个细小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让学生一个一个攻破问题,培养他们以磨练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意志是一个人控制自己身体和情感的能力,是非智力因素,但同时也是学习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预习、复习、质疑、有序思考、有条理分析等常规习惯,可以让孩子养成数学意志。在意志的促进下,孩子们的思考过程就会越来越有序,越来越条理清晰,最终形成自己的个性思维方法。
总之,教师课堂提问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更是学生提问题的范本,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及时反思改进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从学生的数学思维出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你的课堂提问就会越来越精彩,课堂教学教学才会更有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