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
摘要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师范类;专业认证;对策
正文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发展研究”,课题编号:NZJGH2023252.
前言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将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如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以提高学生对实际教学工作的适应能力,可以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建设。高职院校为了强化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认证要求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从而提高师范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类课程和选修课程,以满足专业认证的要求,符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目标需求,同时也可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职业认证标准的对接程度。同时,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培养学前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最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一、探究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现状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教学设施、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措施,可以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这一举措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相统一,高职院校需要切实做好师范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引导高职师范生在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专业的教学要求,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师范型人才。师范专业认证的重要意义主要是为了使高职院校专业学科与当前社会实际相接轨,同时也满足了专业认证评估标准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进步,也标志着我国评估体系的完善发展。
其次,在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院校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需要构建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注重优化与岗位对接的课程内容,增显课程之间的整合性、联结性;选择适宜学情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推动了学前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趋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切入点,健全学生“动态”的学习评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学前教育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1]。
再次,高职院校还需要加强与基础教育界及社会学前教育机构的合作,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高职师范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探究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
在国内外教师教育改革的影响下,我国开始在各省份师范院校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通过认证工作加强师范生的个体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可以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选择适宜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选择适宜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做好课前导学是学前教育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发布探究性导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2]。分析学生现有水平、学习素质、学习特点和教学环境以及资源,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组织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可探索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凸显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师还可以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积极探索慕课、微课等载体,整合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课前,教师利用学习平台发布学生课前预习任务;课中,根据检测预习情况基础上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课后,通过作业、讨论、网络互动强化学生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体现职业教育中“做—学—教”的理念,帮助学生在做中掌握素质、知识和能力目标,提高信息技术化水平。
(二)构建师范生一体化协同培养机制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管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确保实践教学有序进行,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为了构建师范生一体化协同培养机制,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各个方面,通过搭建教学实践平台,保证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完善专业实践与教育实践,推进真实的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技能和核心素养。同时,认真落实“双导师制”,完善经费保障制度,为师范生的职前职后培养提供支持。师范院校也应为师范生的职后发展提供研修培训的机会,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从而实现师范生的一体化协同培养的发展趋势[3]。
总之,在探究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分析学前教育对儿童教育的身心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和学前教育行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育管理体系,增加实践性和实用性课程、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4]。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同时加强现有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才能全面提高本专业教师教育的教学水平。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与幼儿园、教育机构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组织、沟通、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视域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通过拓展专业建设注重教学实践活动,包括实习、实训等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认证标准要求,设置课程建设与社会、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认证标准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绩效考核,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总的来说,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将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为培养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相统一,不断加强与基础教育界的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高职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水平和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符海兰.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37(3):132-136.
[2]田甜,鞠晓辉.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需求调查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5):28-32.
[3]李颖.高职师范院校轨道交通专业人才能力素质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2022(8):82-86.
[4]原爱丽.基于"产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现状研究[J].文教资料,2022(13):164-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