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新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徐宁

山东省郯城县第六实验小学

摘要

科学教学应该朝着“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方向进行。教学必须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很多新的理念正在向我们旧有的东西挑战。本文就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做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学生 探究能力 培养策略

正文


2022版新课标颁布,必将引发新一轮课改。新课改下“教”与“学”是一个整体,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老师只负责把知识讲完就算,学生把知识听过就完。而必须把“教”与“学”结合统一起来。“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学”是为了老师更好地改变教的方法,使老师与学生双方都能够达到和谐发展。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策略

1强化科学实验活动参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课堂不仅要培养学生主宰实验探究能力的活动,而且还要创设有趣的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只有学生领悟了学习科学的乐趣,能尽情地探究,才能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共同培养探究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创造能力关键的一环。这堂师生融洽、师生互动的《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课,学生不仅在兴趣中谈、想、忆、探,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能动性,更挖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潜力,同时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相结合能力得到很大发展。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质疑问题难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启发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提出问题,如《寻访小动物》一课,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质疑,学生会提出:什么是寻访,对小动物的观察为什么叫访,到什么地方去访等一系列问题。也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质疑,如对《大树的观察》中,学生会说为什么树皮会裂开来,树里有什么东西,怎样来形容树的形状呢等许多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质疑。

3.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创新中享受快乐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这个过程推导出结论。因为教师不可能告诉他世上的一切,更多的东西需要儿童自己去探索、发现和创造。我们的教学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主宰孩子的生命。”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几乎体现在我的每节科学课中,它是新课改的灵魂。在教《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在试管里装满水,用气球的皮封住口,然后在另一端用酒精灯把水加热,观察封口的气球皮越鼓越大,这时我又把试管放入冷水中,学生又观察到鼓起的一端逐渐减小……。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通过研讨、动手实验,使学生得出了“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结论。然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你的发现,有的说:“家乡的水泥路是割成一块一块的”;有的说“铁路工人筑路时,每隔一段要开一道裂缝”;还有的说:“送电的线路为什么不要扯的太紧”……。在得出结论后,学生们不由自主的体会到了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只要细心观察、努力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享受科学带来的快乐。

4.通过设计科学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要拓展实验的内容,选择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要拓展实验的空间,所谓拓展空间就是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其形式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加上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有志于开展科学小研究的学生开放,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这样,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自主发展,并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践,或许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这些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实验、去创新。

小学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1.营造探究氛围的和谐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说,最好的老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和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民主、和谐的探究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也显得特别活跃,所以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前提。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现,尊重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个性发现,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下,学生的探究意识才能被激活,使探究成为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只有这样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才成为可能。

2.强调探究材料的结构性

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材料,特别是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实际的探究课题,提供或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让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可以使探究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某比赛活动中,有一位教师上《研究磁铁》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毛线、牙签、大头针、玻璃球、回形针、铁钉、塑料块,学生任意准备两样物体,不料学生准备的材料都是一些学具和文具之类的物体。教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思考的玩法尽情地用磁铁去玩这些物体,在玩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磁铁有吸引金属的特性。使教师处于尴尬的局面。究其原因是材料误导所致,如果老师在提供或布置学生准备材料时考虑充分点,在金属材料中不光是铁,还有铜、铝等物体,那就能顺利地引导学生发现磁铁能吸引铁的特性,何乐而不为呢。

3.注重探究内容的生活性

科学探究内容的生活性是保证科学探究的有效性的基础。内容的生活性体现在探究活动是否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而开展的,是否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是否乐于参加的。诚然,学生只要去参与、经历就会有收获,但是不切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结合学生活动实际的探究内容是无法真正让学生理解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我们的科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科学探究活动,有些探究主题活动的开展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是需教师要进行调整的。

4.重视课外延伸的协调性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教育。然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单纯的靠课堂四十分钟的探究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出发,结合探究活动的实际情况,把课堂的探究活动有意识地从横向、纵向、解决问题、科技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方面向课外延伸,把大量的探究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大自然中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使探究活动不断的延续下去。

 

科学课教学探究中,运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对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求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探究性学习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科学”是经由探究、验证获得的知识,可以觉察科学的产生虽然严谨,但却可能因为新的现象被发现或采取新的观察角度而有不同的发现……在教学中,只要舍得花时间,大胆放手,学生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必能领悟科学学习的真谛。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