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初中学困生培养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乔中磊

山东省曹县魏湾镇申庄寨中学274407

摘要

当下我国的教育形式,仍然以农村教育为主体。但是,广大农村地区相对而言还是较为落后,许多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学困生现象高发、频发,成为农村教育长期难以解决的困扰。素质教育提出核心素养理念后,广大农村教师对于初中学困生的转化产生全新的思考,或许能为推动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提供新的契机。本文分析农村地区初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背景提出培养农村学困生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核心素养;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培养

正文


引言:培养学困生,推动学困生转化,是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避免抛弃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始终坚持培养其核心素养,为未来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农村初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首先是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对学生的眼界造成限制。农村地区大多远离文化经济中心,教学资源有限。许多学生对外界环境的了解有限,不能理解文化知识对于改善自身日常生活的积极意义,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进而逐渐成为学困生。

其次,受家庭环境影响大。农村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家长大多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一部分家长不理解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许多学生的家庭环境中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环境,许多学生成长于类似的家庭环境之中,自然缺乏对于知识学习的尊敬之心,最终成为学困生[1]

最后是农村学校教师的教育思想更新相对较慢。由于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远离经济文化中心,教师的学习机会相对较少,许多农村教师的教育思想长期缺乏更新,导致教学氛围沉闷死板,缺乏良好的师生互动,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参与文化知识学习的兴趣,最终成为学困生。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农村学困生的具体策略

(一)从教师做起,主动学习先进教育教学思想

农村初中教师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理念推动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理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认识到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充分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具体原因,是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基础,才能基于此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提升推动学困生转化的成效。我国当下的教育体系设计下,学校仍然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师也因而作为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内容的主要负责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之一,其本人的思想观念,必然会从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带给学生影响。因此,农村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落实教育改革的相关方针意见,提升教育质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困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为推动学困生转化奠定基础。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农村初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教育领域中常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此言不虚,笔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一旦某位同学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不仅不会因为学习掌握知识内容感到枯燥乏味,还会由于自身探索欲和求知欲的满足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过程之中。现代化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农村初中教育,适用的趣味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为学生学习带来便利,也为教师学习了解其他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和经验提供便利,成为促进农村教育质量提升,推动学困生转化的重要助力[2]

农村初中教师应当主动学习,认真贯彻中央指定的教育方针,提倡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使教育教学活动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提升推动学困生转化的具体效率。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和学习目标时,也应当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划分梯度难度。传统教学中面向整体的教学活动,很容易导致学困生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教师可以为学困生提供必要的回答机会,尝试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活动,直观的看到自身进步。布置作业的过程中,也应当划分清楚层次,确保学困生能够以学习掌握基础知识为主,适当的拓展并提升自身知识能力。学困生的针对性辅导,更需要教师具有强针对性,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应当充分理解“教无定法”的积极意义,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优化教学策略,从而有效推动学困生转化和核心素养发展。

(二)重视家庭教育,取得家长配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许多学生的思维底色都来自家庭的影响。因此,农村教育中推动学困生转化,不可能脱离来自家长的配合。学校可以尝试成立抓木门的家长委员会,建立师生沟通的良好平台。结合家长会、学习会召开等不同活动,帮助学生家长全面学习了解正确的教育观念。将现代化的家庭教育观念传递给每一个家庭,提升学生家长的文化涵养和教育方式,有效推动学困生转化。家长首先应当充分认识到知识对于改变学生命运,提高涵养的重要性,保持对知识,对学习活动的敬畏心理。给予学生学习活动必要的支持,如在家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或是相关的物质支持等[3]

其实,从支持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而言,学生家长不一定需要多高的知识水平,但一定要对教育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家长只关注忙于自身事业,无暇顾及陪伴学生,或是家长即便有所陪伴,也仅限于争吵、干扰,造成学生学习活动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无法安心投入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应当及时为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家长学会尽可能从孩子的角度尝试思考问题,为学生营造温馨的学习环境,逐步感化学困生,从而推动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父母应当理解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心理压力。即便是学困生,其内心中还是对于成功有一定的渴望。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下,相当一部分家长对于学生具有成龙成凤的强烈渴望,制定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脱离学生实际水平,导致学生自信心受挫,反而加重学困情况。因此,家长应当学会从帮助的角度出发,尝试共同分析成绩失利的具体原因。

(三)加强宣传工作,获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当下的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工作,主要承担者还是教师和学校,社会层面给予的支持和关注相对较少。教师有必要采用主动强化宣传力度,使社会大众理解当下初中农村推动学困生转化工作的重要性,给予必要的支持帮助。从微观角度而言,推动学困生转化,能够提升一个个体未来的生活质量,通过知识改变自身命运。从宏观角度而言,推动学困生转化,也是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人才储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主动积极的邀请教育专家,到各地农村中学巡回演讲,传递当下的教育方针和现代化教育理念,从而带动农村初中整体形成全面推动学困生转化的风气。财政部门也应当加强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主动提升对农村地区教育活动的转移支付,推动资源划分平衡化、合理化,从而为学困生转化工作给予足够的保障。

结语:总而言之,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结合具体学困生情况,灵活的采用不同教育教学策略,推动学困生转化。还应当主动寻求来自家长、社会层面的协助,共同营造推动学困生转化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国平.农村初中“学困生”学业滞后的成因及解决措施[J].西部素质教育,2022,8(04):187-189.

[2]许永财.浅谈对农村初中学困生学习愿景的培养方式[J].新课程,2021,(50):139.

[3]黄清春.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及矫正研究[J].天津教育,2021,(33):4-5.

[4]郭慰君.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23):135-13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