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览群书,悦享人生——核心素养下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兴趣
正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能够获取丰富的知识,还能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观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阅读教学的开展,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乐趣,提高综合素质。然而,传统语文教学课堂通常采用教师单独教授的模式,教师课堂按照文本顺序逐渐分析文章内容,学生被动接受来自教师的知识灌输。学生缺少自主阅读、理解并思考的过程,导致学生普遍缺乏阅读文本的兴趣,最终取得的阅读效果也有所折扣,导致学生阅读习惯难以形成,阅读能力迟迟无法提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语言文字知识不仅是学生交流沟通的工具,也是学习掌握其他方面知识的基础。特别对于年龄较小,缺乏一定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的小学生而言,通过阅读活动间接获得知识,成为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1]。
第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于探索未知,了解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小学生受到自身能力发展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对于很多知识内容难以直接去认识了解,通过阅读间接的了解世界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渠道。
第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使学生形成终身阅读、终身进步的习惯。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明显更加激烈,对人才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学习进步,才能避免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被淘汰。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
(一)利用网络技术
阅读兴趣在促进学生阅读有效性方面将起到很大效果,特别是目前教学模式和制度不断改革优化情况下,以兴趣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是教师应当引入并应用的授课方式,以起到通过阅读兴趣对学生个人学习习惯产生深远影响的作用。基于社会进步与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现在很多教学模式都可以帮助学生规范阅读方法,从而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如游戏化教学、情景教学等,同时配合动画等学生喜欢的方法加以有效性指导,学生便将一定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在此种情况下,教师需要紧密结合现阶段学生实际情况,凸显出个人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综合学习水平等[2]。
例如,教师讲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课程时,便可以充分应用网络技术与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将相关动画、电影等搜集整理而出,并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播放,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刺激感官,激发文章学习兴趣和热情。随后,教师以此开展阅读,便将学生充分吸引其中,切实培养阅读兴趣,完成教学目标。
(二)出声共同朗读,提升阅读参与度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扮演主导者的角色,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受到来自教师的影响更加深刻。教师课堂教学中各种无意识的行为、无心之语都有可能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综合性极强的语文学科,教师的举动很容易被学生模仿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对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始终以巨大而饱满的热情去面对每一节课,牢记自己为人师表工作的特殊性,成为学生的表率,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3]。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示范朗读的方式,将枯燥静态的文字,与灵巧生动的声音相融合。对于思维能力还保留在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而言,通过声音朗读开展阅读教学,能够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爬山虎的脚》阅读为例,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示范朗读,将爬山虎的形态、特点、生长环境等细节描绘得栩栩如生。当教师用充满感情的声音朗读出“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缝隙”时,学生仿佛能够看见那一片翠绿欲滴的爬山虎,感受到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和自然。
(三)设置问题悬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方式对于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巧妙设计一些与文本原意相反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旨在挑战学生的固有观念,促使他们主动寻找答案,并在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例如,对于一篇描写英雄事迹的课文,教师可以提问:“如果这位英雄当时选择了逃避,故事会如何发展?”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意义,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教师讲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课程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与洞庭湖相关的人物和故事等,并询问其日常生活中学习过的著名诗词,并以此为基础加深对古诗作品的认识。同时,将其与具体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洞庭湖自然奇观内涵有更深入的认识。紧接着,教师向学生提问,“洞庭湖为什么被认为是大自然的杰作,作者为什么作诗《望洞庭》,包含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以此通过问题设置,充分激发学生对文章的探究兴趣,促使其主动、积极开展研究活动、深层次分析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能够带着疑问和探索性进入到文章阅读之中。
(四)创设教学情境
我国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学生获得学习资料的途径得到拓展,图片、视频和音频等都能够为学生搭建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世界。在此背景之下,阅读教学如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将使课堂氛围乏味、枯燥,将成为阅读教学障碍。除此之外,有些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过于急功近利,忽视学生情绪感受。如授课时,直截了当要求学生开始阅读,这便使其感到反感,无法维持良好学习态度。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便要恰当导入有趣因素,创设出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开展阅读。
例如,教师讲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梅兰芳蓄须》课程时,便可以向学生展示梅兰芳生活照、剧照、京剧作品等,并辅以相关问题吸引其注意力,如“是什么原因使梅兰芳蓄须?期间发生什么故事?”等。引导学生能积极在文本中寻求问题解答。通过这种趣味化阅读教学情境,能够提高整体教学有效性,逐步培养激发其阅读积极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培养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教育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同时也需要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以确保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真正实现“阅览群书,悦享人生”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碧辉.从“阅读”到“乐读”:兴趣引导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生(上旬刊),2024,(02):151-153.
[2]胡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方法探析[J].小学生(下旬刊),2024,(01):76-78.
[3]赵俊义.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02):6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