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思路探析
摘要
关键词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正文
前言: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教育领域产生了新的变革。核心素养包含了家国意识,社会责任和个人发展。核心素质的培养,是为了让学生具备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素质和能力,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了让学生的将来得到更好的发展,还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主动学习以及不断学习的能力,同时学习上要有积极的实践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任何一门课程的老师,都要把家国民族意识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与个体发展融入日常教学中,并对其进行基础教育。对此文章分析了政治学科素养的涵义和重要性,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程融合学科素养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核心素养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高等院校阶段,将核心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将核心素质与高等院校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打破以往的单一的教育方式,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程度,从而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可以有效地推进高等院校政治教育的革新,不仅可以深化对政治的认识,还可以增强其对政治的认识,使其更好地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从而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其成为一门符合“立德树人”的课程。
二、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目的是指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是所有教育活动的起点与终点。当前,部分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往往存在着目标设定不明确、缺乏现实意义等问题,这对实现高等院校思政课综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不利的。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由于实施时间较短,缺乏实践经验是不可避免的。一种情况是,一些高等院校政治课老师对新课改的目的并不十分了解,仍然坚持原有的教学方法,不肯接受新的教学目标。另外,也有可能是某些高等院校老师为了顺应时代潮流,盲目跟风,对新课改的某些概念产生误解,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各种行为模式的统称。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否恰当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目前,国内的教学方式有三种:以语言为主导的讲授、谈话、阅读指导等;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实验法、练习法、实践法等;目前,我国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手段单一,部分教师采用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非积极地获得知识。二是教育手段的误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导致部分教师对新观念、新东西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存在着不理智的思考与批评,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不加选择地盲目吸收。教学法的本质在于为课堂服务,而教学法的运用太过表面化,只会造成“热闹”的课堂教学场景,而忽视了实际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评价不科学。教学评估是以教学目的为基础,对教学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一种行为。正确的教学评估是推进教育改革、推进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当前,由于历史与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仍然是“应试”的范畴。“以升学率办”“教师以成绩教”“以分数为学”的教育困境,长期困扰着“思政课”的教学。
三、素养发展导向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学策略
(一)以核心政治素养为中心,创新教育思想。作为实施主体的教师,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思想品德的落实。高等院校政治教师要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解脱出来,认识到政治核心素养在高等院校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思想观念从单纯的课本中向学生灌输到“立德树人”的思想,逐步由“知识导向”向“核心素养”方向发展。其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师必须对师生的身份进行反思,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规划,实现由“灌输”向“思维引领”的转变。
(二)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是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同时,提高政治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也是一个关键因素。过去,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只限于“知识”和“技巧”这两个方面,而忽略了“政治”的内涵。在新的高等院校政治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优化教学目标时,既要抛弃传统政治教育的目的,又要兼顾“科学精神”“政治认同”“公众参与”“法治意识”,把政治学科知识和核心素养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标。此外,在进行课程目标的优化时,也要充分利用教材,以保证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落实。
(三)以政治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选取。过去,政治课教师在现有的课程大纲指导下,以政治课本为主体,向学生灌输思想。在此背景下,政治教育的内容层次浅薄,很难使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核心政治素质。因此,教师要突破以教学为中心展开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其核心素养的内涵,使其更有价值、更科学地展现给学生。首先要深入挖掘当前的政治教科书内容,勇于跳出现有教科书的框框,最大限度地扩展教育资源。为了更好地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本文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重组。其次,勇于突破学科局限,使知识系统化、综合化;同时,要突破学科局限,将语文、历史、地理、法律、经济等内容纳入政治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在跨专业的学习内容中拓宽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政治核心素养的落实。
(四)赋予时代效能。“大思政”模式下高等院校政治教学改革的首要目的应该是赋予其时效性,使其在教学目的和内容上体现其时代价值,使其围绕课程大纲延伸,使其更能深化自身的价值追求,赋予学生思想时代效能,从思想认知教育提升政治教学质量,使学生通过政治教学更能深化自身的价值追求,赋予学生思想时代效能,从思想认知教育提升政治教学质量,也提高学生思想站位。
(五)运用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的框架。本文针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核心素养”的要求,以问题为导向,阐述了问题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相比,问题式教学将问题看作是一种联系的桥梁,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合作研究,这样就可以深化他们对材料中的政治原理和概念的理解,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高等院校政治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对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展开巧妙的设计,突出问题的两面性,让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与辩证,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效地达成知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目的,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以核心素质为导向,对课堂教学流程进行再设计。过去,高等院校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基本都是“灌输式”的讲课,将课本上的东西一字不差地讲出来,导致了政治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高等院校政治核心素养的指导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根据已有的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精心组织教学流程,科学地选用教学方法,以提高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在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上,除了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养成政治认同的能力,还应该在政治活动、政治事件等方面,选择真实、有效的政治材料,以利于学生对政治文化的深入了解,逐步提高政治身份的能力。其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质。科学精神是政治学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以适应未来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灵活地选择协作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协作、努力,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进行分析、质疑、整合时,也是一种合理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发展与发展。三是,培养法制观念。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是新课改中最关键的环节。在交流中,学生不但能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还能通过思想的碰撞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不断深入,教师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科思维能力。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核心素养的观念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学习观念,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和品德,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要引领时代潮流,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高等院校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1]陈旭,冯馨颖,鲍美阳,苑新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研究[J].高教学刊,2024,10(4):168-172
[2]葛安兴.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11):0005-0008
[3]邱加加,袁子茗.“三全育人”视阀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合路径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5):0181-0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