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如春风暖----浅谈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教育的影响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林志群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侨光小学 广东珠海 529000

摘要

由传统的书香式家教,带出家和万事兴,分析家和的本质,探讨家和达成的关键;家和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家和对孩子品性、品德上的“兴”。


关键词

书香式家教 家和万事兴 和如春风暖

正文


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华大地上的父母都在自动自发地为子女的教育力尽义务,呕心沥血。我们崇尚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书香式家教,我们重视家的观念,族有族规,家有家训,谨言慎行,气象肃然。我们的家庭教育观非常重视和谐的家庭氛围,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家和万事兴”,在此,我想探讨分享一下“家和万事兴”的本质,家和对孩子成功教育的影响以及家和对孩子品性、品德上的“兴”。

一、家和的本质

家何以“和”?唯爱是其天籁。

夫妻之间恩爱,夫妻之间必然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互相支持。古有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卓文君丧夫后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能弹琴作诗,长得又帅(《史记》曰:甚都),卓文君从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中领会到他的才华和情感,一心相爱。司马相如家里一无所有,卓文君随他私奔后,就开了个酒铺,亲自当掌柜,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则作打杂,不怕人讥笑。后卓王孙为了爱女,为了“家和万事兴”,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这其中就藏着深深的爱。

亲子之间有爱,母慈子自孝。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亲子之间有爱,子孝母自安。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从此以后,继母对待子骞如同己子,全家和睦。闵子骞的跪求包含着对兄弟的爱。

因此“家和”里爱是本质,和是表相。

二、如何成就家和以及家和对孩子教育的影响

(一)互相尊重成就家和

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尊重,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那片树叶一样,不会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的。所以家庭的主角夫妻间的差异是天然的存在,有差异就需要互相尊重,不可以强求对方和你一样,也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对方。特别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孩子爸爸、妈妈各有想法,爷爷、奶奶也有爷爷、奶奶的观念,这经真不好念。这时极需尊重对方,权衡各方的利弊,商量一个 “大概齐”的方案。努力不起争执,保持一团和气。否则孩子会因家庭的纷争而惶恐不安,缺乏安全感,对孩子的身心产生不良的影响。在我们的班级教学中,80%以上学习与行为有障碍的孩子基本都是来自不和谐的家庭。

(二)互相体谅成就家和

现代认为男、女都要在家之外参与社会工作是平等,然而我们的历史里家道是另一种平等方式:男主外,女主内,分工合作。可是现在女性不仅要在外打拼,还遗传了主内的工作,许多男性还没跟上时代的步伐,还遗传了主外的思想,于是回家就等着吃穿,没有体谅女方的劳累,置家务不顾。这也是很多家庭矛盾产生的根源。当然,男性也不容易,内外都有压力,妻子亦需体贴丈夫的各种压力。所以现代的家庭应该是夫妻不分内外一起承担,就像“天仙配”里唱的一样: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这才是和谐与共的幸福。

林徽因与梁思成皆出身名门,从小受到良好教育,青年时期留学美国。在大洋彼岸,身处异国他乡,双方家人都远在万里之外,梁思成对林徽因愈发关爱体贴,两人朝夕相伴,后在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成婚。婚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恩爱有加,彼此体贴关心。

不羡仙来羡鸳鸯!不仅如此,他们培养出来的儿女皆为优秀的国之栋梁。儿子梁从诫,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创办人、会长。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师从陈翰笙先生攻读世界史研究生,毕业后赴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1993年开始关注民间环境保护活动。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完全民办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1999年,获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以及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熊猫奖”。女儿梁再冰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担任新华社记者,曾与丈夫于杭一起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和香港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工作多年。

(三)男刚女柔成就家和

男、女有别,男性刚强智慧,起主导、纲领的作用,有担当;女性柔情温暖,适宜辅助、配合的作用,有奉献。此乃天清地宁,各安其位,和睦吉详。

闻一多与高真(原名高孝贞)是当时双方父母所定下的娃娃亲。正所谓的“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即管不爱,但他们还是无奈接受这起由双方父母包办的婚姻。虽对封建婚姻不满,却始终没有抛弃原配妻子。他认为:婚姻即是担当,一个男人,因为所谓自由恋爱而失了担当,不仅自私而且可耻!他鼓励妻子去学习,去接受新思想,勉励她要适应当下的开放时代,做一个有学问、有志气、有本事的女子。封建腐朽赋予他们的却不是一场悲剧,反倒成就了一段传奇之恋!伴随着两人感情的升温,闻一多在作品中,写下了那句流传后世的经典感情论:“一个人要善于培植感情,无论是夫妇、兄弟、朋友、子女,经过曲折的人生培养出来的感情,才是永远回味无穷的。”

这才是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和美夫妻啊!他们的儿女也都继承衣钵,非常优秀。闻一多的长子闻立鹤继承了闻一多的才华,也继承了闻一多的正义。在清华大学英语系担任了教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又去铁路部门担任工作,闻一多的二儿子当年跟随着他的母亲逃到解放区之后,被安排在北京大学学习,毕业之后又被分配到团中央去工作,后来又被调往了中央的统战部门。一生之中都在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也算是做了他父亲生前想做的事情。闻一多的四儿子自幼沉迷于画画,在大学毕业之后一直从事于艺术创作,并且成为了国际上有名的画家。而他的作品也被国内外很多名人,美术馆收藏,退休之后过着比较清闲幸福的日子。闻一多的长女在解放之后进入了人民大学学习,毕业之后担任过俄语翻译工作,后来在中苏关系闹僵之后,她就又被调去了北京师范大学从事外国文学的研究工作。闻一多的小女儿有点像他的父亲,喜欢古典文学的研究工作,北京解放之后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毕业之后从事古文的研究工作。

(五)婆媳道和成就家和

很多家庭难以“和”,很多时候是因为婆媳之间意见不一,互相看不顺眼,子、孙们夹在中间左右难为。两个女人均从不同的家庭来到一个家庭里,一个早来,一个晚到,早来晚到都要明理,都需要牢记“和而不同”,为了万事兴,就得和,不同的地方需靠边,先看当下的情形选择处理事情的方法、方向。如果还是谈不拢,那也可以请请外来和尚好说话。总之,婆婆能待儿媳如女儿,则如同黑夜行路中的明灯,要常找儿媳的好处,赞美她娘家的好,如此让儿媳心生感激;媳妇待婆婆如母亲,找着婆母的心,婆母所爱之物,我当爱之,所爱之人,我当敬之,如此去让婆母生欢喜心。婆母仁慈,儿媳贤孝,如此必能齐家兴隆!

《曾国藩家书·齐身篇》里有这样一句话:家和则福自生。曾国藩迎娶恩师欧阳先生的女儿,曾国藩治家甚严,家风家教在现代来说都对人们有着很大的启示。他们家的婆媳道在曾国藩夫人欧阳氏的带领下,家中女性们一起劳动,一起和睦相处。曾国藩也是教女以孝,要求女儿们孝顺公公婆婆,在这一点上妻子欧阳氏就为儿女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欧阳氏还有一个特别令人称赞的优点,就是她作为曾国藩的妻子,被朝廷封为一品夫人、一品侯夫人、一品侯太夫人后,仍坚持勤俭持家。曾国藩认为,“家中兴衰全在乎内政之整散”,内政严整,则家业兴旺;内政松散,则家业衰败。根据当时“男外女内”的家庭构建模式,内政上多由女性建设打理。如果家中女性安于富贵悠游终日,那么族中子弟必然上行下效,导致整个家族日以颓靡;如果家中女性克勤克俭勤劳终日,那么即使桃李不言仍是下自成蹊。

如此勤俭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后代是人才辈出啊!老话常言,富不过三代。但曾国藩后代子孙在各个领域都是颇有建树的精英人才。而且曾国藩一直有和子女保持通信的习惯。《曾国藩家书》便是一部书信集,其中整理了许多曾国藩与子女们之间长时以来书信来往的内容,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及其广泛,在平淡家常的言语中,蕴含了诸多真知良言,直到今日依然被许多家长奉为教子奇书。在写给子女的家书中,曾国藩也时常叮嘱,“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次子曾纪泽是晚清年代著名的政治家与外交官,在曾国藩临终后接替了父亲的爵位,是著名的外交家,曾作为中国大使走访过英国、俄国等多个国家,为国收复了大块领土。三子曾纪鸿一生心不在仕途之上,反而对数学极其热衷,后来自学成才,精通天文地理,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其孙女曾宪植嫁给了开国元帅叶剑英为妻。

(六)亲子和合成就家和

关系融洽是互相倾听与接纳的基础,亲子关系不好,孩子对父母的教导就会有抗拒心理,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会让家庭教育更有效。亲子关系相处不好,有很多原因,比如孩子小的时候不在父母身边长大,到读书年龄才把孩子接来读书上学,这时小时候养成的一些习惯不符合父母的要求,批评打骂就少不了;又或者夫妻不和睦导致孩子与父母关系不好;又或者孩子成长了,父母观念跟不上导致的所谓的代沟等等,孩子不亲父母,他又怎会听从父母的教导呢?所以父母要努力经营好亲子关系。

现代对某个年龄阶段称为逆反年龄。家里孩子不听父母的,就说孩子们逆反。在这里我要替孩子们伸冤,为什么总是责怪孩子们呢?父母们有没有问过自己:我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作为老师我问一句家长们:你们满足孩子们心理上对关爱的渴求吗?而且也请家长们去调查一下:是否所有的家庭里都有逆反的孩子呢?所谓的逆反很多时候是家长在上面这两个问题上没有处理好,家长们没能真诚的与孩子们沟通,没能尊重孩子们,孩子们不愿意接受家长们的说教,就说是孩子们逆反!所以孩子有问题实际上是反映了家长的问题。

易建联和他父亲之间关系非常良好。一次,父亲易景流到体育馆看儿子训练,发现易建联的篮球鞋裂开。他提醒儿子换双鞋子训练,以免脚和膝盖受伤。易建联不好意思说:“我的脚又大又宽,加上训练场是水泥地,一双鞋一个多月就破了。”易景流马上去给儿子买鞋,可深圳所有商场鞋店都没有这么大的鞋。第二天,易爸爸就去香港,终于找到适合易建联的特大码鞋,为保证儿子训练时不再穿容易伤脚的烂鞋,一口气买了六双。易建联见爸爸送这么多鞋来,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了。这种亲子间爱的流动,孩子能不努力吗?

三、家和兴品性

家和的孩子安全感强。和的家庭必然充满爱,暖暖的爱让孩子安全感很强,安全感强的孩子听课就能非常专心,不会左顾右盼,也不会故意闹腾引人注意,因为他已被爱包围,他不需要外在的关注。

家和的孩子性格开朗。暖暖的爱让孩子阳光开朗,阳光开朗的孩子与他人相处快乐,文明有礼。

家和的孩子自信。暖暖的爱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力量使孩子充满自信。

家和的孩子有毅力。因为每次跌倒,都有暖暖的爱支撑他,让他坚强的站起来,久而久之,孩子练就了坚强的毅力。

四、家和兴品德

家和的孩子有礼。家和的父母必是懂礼之人,自然他们就会教育孩子从小就有礼。天地之序为之礼,饭有饭礼,学有学礼,红白喜事均有礼。自古我们就是礼仪之邦。古人教孩子,能食时,教以右手,吃饭先让老人吃,有食物,老人不分给就不要。能言时,教导他明白老人的称呼,叫爸爸、妈妈,叫爷爷、奶奶,叫伯父叔父、姐姐妹妹、哥哥嫂嫂等,待他会走会行动的时候,教他坐有坐姿,站有站相,有食物等物品,教他先奉老人,让哥哥姐姐先吃,知道孝悌、谦让之礼。能学时,教育孩子要礼敬老师等等。若不教导,便不知礼,不良习惯成了天性后,养成了逆子,此乃:“养不教,父之过。”

家和的孩子懂得遵师。互相尊重成就家和的夫妻自然是孩子的良师益友,他们知道师的重要,也懂得如何尊重老师。

家和的孩子善良。和颜悦色是家和的常态,因此家和的孩子总会善待他人,有教养能善待他人,他终会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四、家和兴学习

家和的孩子重视学习。互相支持、鼓励成就家和的夫妻不会缺席学习,因为他们深深知道不断的学习才能更好的了解对方,从而做到支持鼓励对方,不断的学习才能更有智慧照顾好整个家庭,因此他们是孩子的行为榜样,孩子也爱学习。

慈爱儿女的,从小就教养兼具,由胎教、襁褓教、婴儿教、幼教等等,处处留心。俗话说:三岁看大。三岁前,完全是靠家庭教育,而且家庭教育是根本教育,关系重大。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民众教育,都是长大后的教育,是后来的教育,而父母的家庭教育才是根本教育,而且是一辈子的教育,后来的教育都受这个根本教育影响,先入为主啊,根本教养好了,枝叶自然随着好。

所以根本教育在家庭,我们流传下来的家教典籍有:《颜氏家训》、《温公家范》、《袁氏世范》、《了凡四训》、《庭训格言》、《曾文正公家书》、《朱子治家格言》等等,是千千万万家训中的佼佼者,至今还在沁人心脾,净化社会。家庭教学的专著,像《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家塾教学法》、《教童子法》、《学海津梁》等等,具体而不繁琐,扼要能周详,既高瞻远瞩,又切实可行,饱含了作者深邃的学养和丰富的经验。

家和万事兴,家庭教育以和为贵,和如春风暖,春风如贵宾,一到便繁华。愿家家“家和万事兴”!

 

 

 

参考文献:

1、《家学旺,国运昌》,作者:贺益德

2 、《伦理讲演录》,作者:于从云

3、《曾国藩家书》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