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优教 深化道德与法治教育》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苏宏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塔前中学 353002

摘要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国家前途和命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改革持续推动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思政教师应以情优教,以多元化教学手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养成健康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学生;情感;核心素养

正文


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公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化道德与法治教育已成为提升国民素质和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任务。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学校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感和法治意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此,教师教授方法要灵巧多样,教授策略要科学合理。

一、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生命。在教授道德与法治课上,我们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讲授八上《诚信守信》一课,可播放《曾子杀猎》、《徙木为信》、《一诺干金》等诚信的动画故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直观感受诚信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明白诚信是实现梦想的基石,只有坚守诚信,才能走向成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践行诚信精神,学生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思考人生价值、社会责任等问题,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升华。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2.创设情境,情感四射。

创设情境是道德法治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让我倍感憾动的一课——《深深浅话友谊》,当讲授友谊是一种心灵相遇时,我给学生创设上讲台说话的机会,林同学便走上讲台有感而发,他说:伙伴们,我们在一起愉快地学习,我们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学习时光,解决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过程,我感觉生活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怎样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如果遇到黑暗,害怕时就闭上眼睛走,睁开眼时也许就是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望各位以此共勉,力争上游,待到来年再闻夏蝉聒噪,我们不留遗憾,一往无前,将剩余的话留到未来再说吧!他的话语让人倍感亲切,如淙淙清泉,流进每位同学的心田,既温暖,又给力,凝聚了同学们的情怀,明白了友谊的特质:友谊是亲密的关系,友谊是双向、平等的;友谊是心灵的相遇;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等。为此,教学目标便在情境创设中无痕落幕,达到教书育人的核心素养。

二、以情融理,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

情感教育的引导,促进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教师可以从不同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在教授七上《少年有梦》中国梦时,教师适时播放盲人播音硕士董丽娜和折翼飞鱼将裕燕的故事。她们的故事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她们的坚持和毅力给学生树立了榜样,她们的乐观坚强感染了学生,她们不畏艰难,坚持到底的人生经历和奋斗历程鼓励着青少年勇敢追梦。这些振憾心灵的视频,引导学生放飞梦想、追寻梦想,做更好的自己,从而诠释了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可见,以学生为中心的走心课堂,可以达到育人育心的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放眼未来,面向世界,迎接挑战。

2.抓住机遇,创设情境研讨

教学中,教师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机会后,及时抓住机遇,借此创设情境,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可以大大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

一天,我在讲授九上《共筑生命家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时,忽然,窗外一群整齐有序、漫妙飞舞的白鹭降落至对面苍翠雄劲的树顶上,那白绿相映的唯美画面振憾了我们,我和学生共同欣赏了这不可多得的盛景,借此引发学生思考:近年来,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白鹭光临我们这美丽的家乡?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纷纷畅所欲言:自从国家号召文明处理垃圾后,民众们努力做到垃圾分类处理,统一把垃圾放到指定的地点,避免了垃圾焚烧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通过政府部门的大力宣传法治知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性,村民们改变了乱砍乱伐、滥杀野生动物的现象,使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避免了水土流失,山林、动植物的锐减;曾经山体滑坡给人们带来的伤痛,警醒人们认识环保的重要性;政府引领民众大力整治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在,人们养成了边发现问题边整治的良好生态文明习惯,重给地球披上了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的衣裳等等。这些出自学生的肺腑之言,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就就是是保护人类自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要坚持贯彻创业、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等知识。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验和掌握知识,深化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生动的教学手段,凝心聚力,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将枯燥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情境。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明辨是非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提高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使学生自觉遵纪守法,完善自我,提高教学实效性。

俗话说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理。一个不和谐的手势,一句不文明的话语,一个不友善的眼神等,都会给对方心灵造成阴影,甚至影响其一生。为此,引导学生向上向善,拥有真、善、美的品格尤为重要。在教授八上《尊重他人》一课,我采用角色扮演法来分折问题、解决问题。请平时存有不文明行为的学生代表上台扮演,让他们依次互换角色,通过对话交流,感同深受不和谐言行举止带给他人的伤害,从自身体验中明白:尊重他人要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平等对待他人,学会放位思考,学会欣赏他人。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同是如此。大家只有文明交往,相互尊重,人际之间才会友善,家庭才会和眭,国家之间才会友好往来,社会才会进步和谐!可见,角色扮演,魅力四射,它告诉我们:教学不只是终止于课堂内,更可贵的是延伸至课堂外的收获,由点到面,达到教育的渗透性!

三、以情促行,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

以情促行教学,在道德法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用性,它能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认同,感受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和价值,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关爱他人、勇担责任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教授八下《公平正义的守护》一课,可以播放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尤其对乞丐开放的时事报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在社会中,乞丐往往被视为社会的边缘人,他们的存在常常被忽视,甚至被歧视。而杭州图书馆却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阅读的权利,每一个人都应该被尊重。这是一种对公平正义的坚守,也是一种对社会的贡献。其实,人人都是一首诗,微笑看着它,点点都是诗意!课上,老师是组织者、倾听者、指导者;课后老师是陪伴者、调剂者、引路人。我们在课堂教授中要尽善尽美,课后要加强家校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情感变化,陪伴学生度过黄金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让他们去拥抱美好的一切。

四、以情促践,提升学生情知和谐发展

以情优教,课堂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是一种深度整合情感教育和实践教学的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此外,教师还会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相结合,设置认知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外时间,教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为学生解决急、难、愁问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由此发挥教师情感的积极作用,有利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促进学生情知的和谐发展,优化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以利用当地史料与课上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尽情展示自我:如手抄报、朱子文化表演、环保志愿宣传等。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感悟、提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怀。

以情优教为核心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情感素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情感素材,注重情感引导,加强师生互动,引导价值、评价反馈和家校合作。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整合,才能深化道德与法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政素养,为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教育是慢长的艺术,要细致、耐心培育,幸福感是我们给于每个孩子最好的礼物,我们要接纳、尊重、关注每一位孩子。情育走心,赐于孩子安全感、成就感、认同感、归属感、价值感,促进师生、

父母与子女收获自尊、自立、自信、自强、自律的双赢成效,为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晨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2017(10):2.

[2]冯敏;创设有效情境提高教学实效——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之我见[J];《教师》;2018年09期

[3]彭晓梅.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09):8-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