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标准化病人培训及应用有效路径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学生标准化病人;培训与应用;护理教学
正文
学生标准化病人(students standardized patients,SSP)是指经过一定培训的医学生充当某一疾病的模拟病人,以辅助学生临床学习或训练[1]。
本研究以《成人护理学》教学为例展开研究。《成人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讲述18岁以上成人的主要健康问题及护理。通过学习,护生要会对知识进行总结、学会理论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提升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注重人文关怀和有效沟通[2]。2022年《国家中医药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发布,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3]。高质量护理人的培养需要探究出更高效和符合时代的培养方式。SSP目前已应用于医学教学、护理技能比赛、操作考核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学生作为标准化病人培训对象有很多优点,如学习、记忆和适应能力强,能快速掌握知识和表演技巧,培训成本相对较低。但SSP的培训存在一些问题,如SSP培训时间长,使用周期短, 更新快, 增加了老师培训的负担[4]。本研究尝试培训出一批SSP并应用于护理教学中,探索出SSP培训及应用有效且易实施的路径。
1.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2021级三年制专科护理1-6班学生共304人。将6个班学生分为两个组,1、2、3班记作观察组,共152人,男生21人,女生131人,年龄(20.63±1.02)岁,上次考试成绩(75.14±8.35)分;4、5、6班记作对照组,共152人,男生20人,女生132人,年龄(20.52±0.98)岁,上次考试成绩(75.36±8.57)分。均为普通高考毕业录取生,资料基本一致,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行比较分析。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成人护理学》课程内容作为载体,研究周期为1学期。
2.1对照组3个班级采用传统授课法,即课前预习,课堂教师用讲授法、示教法等授课,课后学生复习。
2.2观察组3个班级教学中应用SSP。SSP走进课堂,配合学生问诊、体格检查和护理操作,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
SSP培训及应用中有三大人员要素组成,即教师、SSP、学生。三者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才能达到共赢。本研究从三个角色职能分工的角度展开探索。
2.2.1教师职能:把控全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和课后评价总结、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把控课堂进度,不断总结反思和整改。
(1)设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置需根据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护考大纲、临床岗位需求四方面进行确立。将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和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并告知课堂会有SSP的参与。
(2)编写案例和剧本。明确教学目标后结合课程内容编写或选择合适案例作为剧本主体。与SSP一起编写适应个体SSP的具体剧本。
(3)设置SSP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设置问题。
(4)培训SSP。①SSP的招募:通过学生间宣传,在学校网络公共平台发布招募信息招收志愿者;对象为一年级学生,优先考虑医学专业学生。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热爱,更利于SSP的培训。②SSP专业培训:分为两个阶段,共性培训和个案培训。共性培训时教师要对所有的SSP志愿者培训,让其达到基本素质和明确SSP职责。不怯场,能演出病人的表情、声音与动作;须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并能接受学生的碰触及检验。在进行面谈及检查时能够很专注,不笑场;必须在一段时间内重复演出数遍,且他每一次的表现都必须完全相同;体力、记忆、注意力好;守时、可靠、有耐心、有弹性;男女兼备。个案培训前教师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特别是体征表现,SSP只有掌握了相关疾病知识才能演的逼真。培训时以系统疾病为单位。培训SSP理解不同疾病所带来的特定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待SSP学习了基本理论知识后,带其至医院进行实际病例学习,在SSP与病人进行交谈、学习过程中能让SSP更全面了解疾病及相关知识,并且同时SSP也从中得到锻炼,提高沟通技巧,培养人文关怀素养。个案培训时教师将编写的具体剧本和设置的问题让SSP反复练习和表演。培训时告知SSP问题的解决措施及能让学生继续下一步的关键词。比如:阑尾炎穿孔案例中教师给的问题是穿孔后SSP急躁的跟护士要止痛药,学生回答关键词是“用止痛药会掩盖病情”,若回答正确可进入下一步,若没回答,SSP则换表现疼痛加剧,时间到了还未答出则教师进行干预或直接进入下一步。③SSP的验收:将培训好的SSP应用护理实践课中,安排3批学生在SSP身上进行护理操作。邀请校企合作医院临床工作的老师以及护理专业老师作为评委给SSP打分,根据评分表给SSP打分,最后综合所有教师打分取平均分,≥80分为合格,可投入教学中应用。
(5)SSP的应用。①场景布置及SSP装扮:不同的案例选择不同的场景设置。比如医院场景可以准备医院十字贴、120急救车配音、输液架、病床、病号服、假发、伤口用肤蜡、红药水等。②具体实施:将培训好的SSP带入观察组班级理论或实践教学课堂,表演案例中病人的症状,配合教师示教和学生练习,学生对SSP实行问诊、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和实施护理操作,SSP按照培训预设提出问题,学生解答,SSP又根据学生的解决情况适当回馈。教师在一旁观察并记录SSP和学生行为,若实施过程跟主题中心显著偏离,教师应参与并做出正确指引。
(6)总结评价。教师安排SSP用评分表对学生打分,内容为沟通、礼貌、操作力度等体验。教师对学生采集资料是否全面,护理诊断是否准确,护理措施是否切实可行,为SSP解决问题是否恰当等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再对SSP表演情况如表情是否到位,面对学生行为做出的反馈是否得当等进行评价指导。
(7)反思调整:每次课程结束后教师都要根据本次课的实施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与SSP反馈,并作出相应调整。
2.2.2SSP职能:
(1)共性培训:①明确角色要求:守时,爱岗敬业,有耐心。②学习表演技巧,不笑场,不怯场,接受学生触碰自己的身体。③表情到位,哭笑逼真,情感能进退。
(2)个案培训:①通过老师授课、自主学习、互联网等途径学习所要扮演案例的课程内容。②结合案例和剧本与老师沟通来装扮自己,如呕血可以用红药水含在嘴里,老年人带上假发、佩戴眼镜等。③表演忠实于案例:SSP要了解他所演出的个案,且依照训练时的指示来表演。不可自行更改、删除或增加症状或者社会经历,有时小细节就是大关键。若对个案内容有疑问,应该请教训练教师。④回馈适当:SSP要提供有用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回馈,对于学生无法进行的事项,不要给予负面回馈,也不要挑小毛病。若学生行为失当、怀有敌意或异常烦恼,标准化病人应让负责教师知道,切勿自行安抚学生。⑤“保持中立”:对于SSP来说,其地位应该是一种“教育工具”,并且也是练习者和学习者的同伴。⑥注意言辞:SSP的工作过程中应避免使用判断性的语句,无论其所说的话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⑦多次反复仿真表演。
(3)课堂实施:根据课程内容配合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逼真地扮演病人,提出预设问题,根据学生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回应。
(4)课后评价学生:课后用评分表为学生打分,做到公平客观。
(5)总结调整:每次课程后听取老师评价和建议,不断调整和完善。
2.2.3学生职能:
(1)课前自主学习课程内容:学生课前参考教师下发的案例和学习目标自学课程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2)分组讨论案例:以6-8人为1组,对老师下发的案例进行讨论,并选出课堂中与SSP互动的人。
(3)课堂中在SSP身上沟通/操作,并解决SSP提出的问题。
(4)总结反思:结合老师点评和与SSP互动情况总结知识点。反思总结与SSP互动时没做到位的点,逐步改进完善,达到学习目标。
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3.1理论考试成绩、实践操作考核成绩。教师根据本研究周期教学活动内容,编写出难易程度适中的测试试卷,由对照组和观察组学生同时作答,结束后教师对学生试卷进行打分,计算出两组学生的平均分,以此判断学生对《成人护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试卷总分为100分,实践操作考核能力以《成人护理学》中T管护理实践操作考核成绩作为评价标准。
3.2观察组教学评价问卷调查结果对比。根据《成人护理学》课程标准、学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护考大纲和临床岗位需求以及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出调查问卷。观察组学生作答问卷来对本研究前后的教学进行评价。问卷从沟通、观察、应变、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融会贯通能力以及人文关怀素养提升6个维度调查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评价指标有2个选项:是、否。
3.3数据统计分析
通过SPSS20.0软件对数据处理,计量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U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期末成绩分析(见表1)
304名学生《成人护理学》各论期末成绩和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在理论考试成绩方面,研究前,两组学生考试成绩基本相同,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后,对照组的考试成绩是(79.11±10.22)分,观察组的考试成绩是(89.99±7.72)分。在实践操作考核成绩方面,对照组的评分为(82.87±5.34)分,观察组的评分是(88.47±4.07)分。两个方面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该研究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水平。
表1 考试成绩对比结果
组别 | n | 理论考试成绩 | 实践操作考核成绩 | ||
研究前 | 研究后 | ||||
对照组 | 152 | 73.64±11.63 | 79.11±10.22 | 82.87±5.34 | |
观察组 | 152 | 73.56±11.51 | 89.99±7.72 | 88.47±4.07 | |
U值 | 11220.5 | 18929.5 | 18489.5 | ||
P | 0.67 | <0.05 | <0.05 |
4.2观察组152名学生对应用SSP教学前后对照评价(见表2)
课程结束后,对观察组15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应用SSP学习前后对照数据分析显示,学生护患沟通能力、观察病情能力、应变能力、知识融会贯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文关怀素养均得到高度提升。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表2 观察组152名学生应用SSP前后的教学评价
评价项目 | 研究前 | 研究后 | P | |||
是 | 否 | 是 | 否 | |||
122 | 30 | 147 | 5 | 18.6 | 0.00 | |
观察病情的能力提升 | 118 | 34 | 142 | 10 | 14.06 | 0.00 |
应变能力提升 | 100 | 52 | 146 | 6 | 43.15 | 0.00 |
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 108 | 44 | 143 | 9 | 26.42 | 0.00 |
知识融会贯通能力提升 | 96 | 56 | 144 | 8 | 43.72 | 0.00 |
人文关怀素养提升 | 134 | 18 | 149 | 3 | 10.03 | 0.00 |
5.结论
通过《成人护理学》期末理论成绩、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对比,以及观察组学生应用SSP前后教学评价对照,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学生的理论成绩、实践技能成绩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应用前后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观察病情能力、应变能力、知识融会贯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文关怀素养均得到高度提升。这也表明本研究过程将复杂的培训及应用过程角色职能分工,让每个角色清晰自己职能,按流程实施,是SSP培训及应用简便易实施的有效路径。
6.讨论
本研究从教师、SSP、学生三个角色职能分工对SSP的培训及应用进行研究,提取归纳出每个角色职能并做出实施流程图,如图1。此流程图清晰明了,易于学习和实施,具有可复制性,为SSP培训及应用提供有利参考,从而节约培训时间、成本,减轻教师培训压力。
图1教师、SSP、学生实施流程图
在护理教学中应用SSP, 有诸多优点:减少对病人的干扰;案例更符合教学内容和目标;构建多元化评价教学模式,成绩、综合素养提升等,另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人文关怀素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
SSP培训与应用可以帮助SSP志愿者学习知识,丰富学生志愿者阅历。学生学习能力强,培训周期短,相对经济方便。
当然,由于学生志愿者还有其他学习任务,有时难于平衡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及应用和学习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封莎,王平.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向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01):59-62.DOI:10.15938/j.cnki.iper.2016.01.013.
[2]张振香,蔡小红.成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10-11.
[3]玖九 ,武继彪,解伟.中医药人才培养如何进一步发力?[J].中国卫生人才,2022,(09):27-32.
[4]何红丽.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标准化病人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0):76-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