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劳动教育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郑玲玲

扬州市江都区育才中学 225200

摘要

劳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和应用所学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强化学校劳动教育主阵地作用,把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实施劳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来看,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素养。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语文;劳动教育

正文


前言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学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劳动意识,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学;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热爱祖国的情感等都有着积极作用。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在课程体系中渗透劳动教育,但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实施情况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缺少具体的实施策略、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缺少良好的学习环境等。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将劳动教育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劳动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高中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开展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对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都有着积极作用,但是由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在实践中很难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语文知识中,从而导致劳动教育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进行劳动教育,就要深入探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入方法。

二、解决策略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这是对高中生进行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对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从传统应试教育中脱离出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创新教学方法,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教学中。

一)组织课内外阅读,树立劳动观念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关于劳动的文章,例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青春劳动集》《新时代的中国女性》《我的父亲母亲》等。这些文章的作者或站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角度,或站在家庭生活、个人成长的角度,讲述了他们对劳动和社会价值的认识,表达了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围绕劳动主题组织课内外阅读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例如,在学习《我和我的祖国》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我”和“祖国”两个角度来思考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到祖国历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爱自己的祖国。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认识到个人成长与祖国发展之间密切关联。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历史”的道理。

二)利用课后劳动实践,提升劳动技能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重视语文学习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独特作用。”而阅读教学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维创造,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能力,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之外,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实践活动,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组织开展校园劳动,培养劳动习惯

动教育不仅是思想品德的教育,更是一种习惯的培养。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才能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组织开展校园劳动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打扫校园卫生。当学生看到自己打扫过的教室窗明几净,地面干净整洁时,他们就会感到很欣慰。此外,在学校里,教师可以让学生定期为学校里的花草树木浇水、施肥,或者到操场上捡拾垃圾,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校园的情感。此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美化”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里去捡拾垃圾、清扫树叶、清扫地面、清洗教室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劳动意识,还能够增强他们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感恩之情。因此,在新课标引领下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时一定要注重融入劳动教育。

四)开展班级劳动,树立奉献意识

· 

班级劳动是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树立奉献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劳动开展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互帮互助,从而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例如,在讲《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笔者让学生分组完成《陈太丘与友期》的修改任务,其中最让笔者感到满意的是学生的劳动成果——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了对文章的修改和润色。小组成员相互补充、相互讨论,互相帮助、互相欣赏,不仅完成了文章的修改任务,还通过合作完成了对文章的润色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体会到了集体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也树立了奉献意识。又如,在讲《祝福》一文时,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祝福》一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何作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了对文章人物语言描写的分析和讨论,不仅分析出了文章中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还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提高了对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和讨论的能力。

五)开展校外活动,体会劳动价值

高中语文教学在学科知识层面,要加强对学生劳动价值的培养,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科特点和社会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如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等,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再如进行一些与劳动教育有关的作文竞赛、征文比赛等,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劳动教育系列活动。总之,语文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学科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语文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施劳动教育。同时,还要重视发挥家庭和社会教育功能,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六)组织写作实践,强化劳动素养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见闻感悟和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作文实践中,实现语文学习与劳动实践的有效对接,进而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写作任务安排不同类型的作文实践活动。首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开展写作实践,如在周末开展家务劳动、家务小能手评比等活动;其次,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参加劳动的过程写下来,如在参加校园绿化、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时,可以撰写相关宣传报道或文章;最后,也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开展写作实践。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劳动进行写作实践:“我是一名清洁工人,我所在的城市正在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为建设美丽家园尽一份绵薄之力。我将自己参加劳动的经历写成一篇文章,向市民介绍我们清洁工人的工作情况。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你认为清洁工人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待遇?”通过这样的写作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劳动素养,还能加深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体验到劳动中的乐趣和收获。

结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和热情。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进行劳动,让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幸福。通过阅读课文、写作教学、阅读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果和乐趣,促使他们自觉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 [1]王丹,丁雄.劳动教育在高中语文学科中的实施路径[J].中学语文,2023,(18):108-109.

· [2]蒋文静.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23.DOI:10.27441/d.cnki.gyzdu.2023.001025

· [3]邸光升.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22,(34):51-5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