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正文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教育,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不仅能使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提升,而且能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中得到正确的发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将教科书转换成生活文本,使我们不仅能够了解自身的文化,还能够从自身的生活中获取知识,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在道德与法治中引入生活化教育,可以使德育教育的价值得到充分地发挥。
首先,在课堂上要全面落实“生活化观”,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在德育与法治的实践中,在培养学生的品格与社会方面,仍然存在着“知与能”相脱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育目标与实践相脱节,这主要是由于许多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脱节,目标太抽象、工具化。在教学时,若能适当地融合生活因素,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较强的动力,在进行深度的探索性研究时,了解到生活和学习之间的辩证联系,使他们的学科素养逐渐提高。
其次,将生活化的教育策略融入基础教育中,能够更好地反映出新课程标准下的知识和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室里,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进行的课程教育,能够持续地充实和发展他们的思想和认识,提高他们的体验,从而加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让他们有一个基本的道德评判准则,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
在建立起一套生活化的教学课堂时,必须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按照他们的真实的学习需要,将其与生活化的战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他们能够感受到这样的教育方法是多么的愉快、多么的简便,使他们能够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慢慢地感受到生活和知识的密切联系,从而在无形之中,使他们的核心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一)引导生活回望,促进自我伦理建设
部编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以引导学生由知到行的伦理为中心,引导他们把注意力放到生活上来,在回顾生活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生活体验,并通过对生活的思考,来完成自己的道德建设。在现实的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指导他们仔细地关注周围的每一个小事物,让他们多想,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的控制,从而使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变得更深入。针对某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老师要指导他们进行灵活的思维转换;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对现实中的实例进行了剖析和总结,增强了对道德与法治的浓厚兴趣,丰富了他们的理论体系,然后把这些生活中的实例转化为教室里的知识,帮助他们了解,从而把他们的道德自律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比如,在上二年级《持之以恒,有失必有得》一节时,我进行了如下的安排:在课堂开始前,请同学们看一部中国航天历史的录像,并以中国航天员为追求太空梦想而奋斗的故事引入课堂。然后,她展示了自己班上的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的荣誉和荣誉,并向他们展示了在我们的班上,也有许多学生是靠自己的毅力和汗水取得的成果,他们是班上的“毅力小明星”。在一片羡慕和赞美的声音中,我让同学们去采访一下“毅力小明星”,看看他们是怎么训练的,又是怎么克服困难的,又是怎么做到的。透过「毅力小明星」的亲身示范,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持之以恒的成就感。接着,老师又换了一个问题,问他们有没有过同样的经历,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人说自己每晚都能练习20分钟,书法就变好了;有人表示,他每天都要练习四十分钟,而且他的钢琴水平已经达到了5级;有人说他每晚都要读半个钟头的书,在这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他学到了很多东西。最后,老师对他进行了评估,他认为,持之以恒可以让我们不断地前进,让我们学习技能,让我们获得知识,获得快乐,一个人要把一件事做好,光靠一股热情和爱好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花点功夫,战胜困难,增强信心,最后,就能收获成功的成果。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们将学生的生活资源进行了有效地挖掘,让他们能够回顾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生活,找到自己的坚持所带来的好处,让他们更加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持之以恒,只要持之以恒,就会有回报,从而提高他们对“毅力”的理解,让他们渴望变得更好。只有这种生活化的教育,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地学习,自觉地建构自己的道德,从而使他们的健康发展。
(二)以现实为基础,推动德育的实现
德育是与人的生活化相联系的,它是由人的现实生活引发的,是人内在的道德感情和真正的道德经验,从而形成的。所以,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必须抛弃价值灌输和口头说教的方式,注重对生活化事件中蕴含的价值和价值的深层发掘,细心地设定经验点,把他们的情绪唤醒起来,让他们从心底里激发出自己的道德情绪,从而推动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此,在学生眼里,课堂上就会变得有趣,从而达到真正的教育目标。
比如,在上三年级上册的《重阳佳节》这一课的时候,作者首先要求同学们进行一次问卷调研,并对家中的外公外婆进行走访,以此来对他们的现实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从中发现他们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在课上,要求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报告,带领同学深入到老年人的心灵深处,聆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真实的精神需要。然后,通过“关心老年人,您平常都在干什么?”你有什么计划?通过对问题的探讨,让同学们开启了回忆的大门,并与同学们一起交流了“爱的行动”。老师要指导同学们注意这些细节,让他们知道尊敬老人要从自己的点滴开始,要积极地为他们做好自己的事情,真正培养尊敬老人的意识。作者所在的社区目前已建成两家老年公寓,为了进一步营造敬老、爱人的社会风气,我们在课后还进行了“爱在老年公寓”的实践。在老年公寓内,同学们给老人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他们围着老人们说着话,给老人捶肩捶腿,甚至有人跟老人下棋,气氛很是融洽。
(三)链接生活图景,树立法治意识
《法治生活》中所呈现的每一组生活事件和生活场景,都是作者精挑细选出来的法治生活“生活图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生活场景。老师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将教材中的法治“生活图景”与他们的生活情境相连接,将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的目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让他们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唤醒他们的存在感,让他们摆脱对法律的陌生感,让他们真切地感觉到法就在他们的周围,体验到了法治的精神。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宪法是根本法》中,教科书以陈飞平为例,展现了学生在“宪法日”时所看到的、所参加的各种行为,从教科书中呈现出一幅关于法律的“生活图景”。在“12•4”国家宪法日这一天,老师们可以组织“学宪法、讲宪法”的专题活动,通过“我与宪法”故事,开展“宪法知识我懂”闯关比赛,画“国家宪法日”的手写画等。通过这样的实践,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宪法是最基本的法律,是最重要的。与此同时,将课本上的法治“生活图景”和自己参加宪法日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以情景式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同学们积极地投入其中,进行高效的交互,形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活动化和生活化的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法治观念的形成。
(四)以事件为中心,引起感情上的共振
以当前的热点事件为中心,将法治教育资源与法治教育的目的相联系,将课堂上的内容与时政热点相结合,这是一种对老师的职业素养的一种表现,它不仅能让同学们对法治课有一种亲切感,还能将时政热点融入法治教育之中,让思政课从假大虚中走出来,变得更有实用性,让学生们心服口服,引起他们的感情上的共鸣。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的《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课中,通过两张图片,让同学们了解了一些日常的生活行为,比如:同学们搭公交车去旅游,爸妈送小孩去医院,让他们对“秋游”和“看医生”这两个情景中所包含的一些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在课堂上,将“父母送子女去医院就诊”的“生活图景”替换成“防治肺炎”现实情境,并结合自身及家庭成员在流行病中的体验,引发同学们的反思:医护工作者为何要身着防护衣工作?采样后为何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原来,上述各项作业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进行。同学将当前的热点事件与法治相结合,了解到在疫情控制时期所采用的各项预防工作都是合法的。
结语:
总之,在开发和使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课程资源时,一定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上,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服务,要实现多个渠道的发展,多种方式的使用,让课程资源的效果最大化,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好《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任海燕.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7):125.
[2]许静.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3(11):102-104.
[3]武道保.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分析[J].公关世界,2020(22):93-94.
[4]庄培芳.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J].西部素养教育,2020,6(07):55-56.
...